鉤藤的簡介
【通用名稱】鉤藤
【其他名稱】鉤藤 (《本草原始》)
【異名】釣藤(《本草經集註》),吊藤(陶弘景),鉤藤鉤子(《小兒藥證直訣》),釣鉤藤(《滇南本草》),鶯爪風(《草木便方》),嫩鉤鉤(《飲片新參》),金鉤藤(《貴州民間方藥集》),掛鉤藤(《藥材學》),鉤丁(《陝西中藥志》),倒掛金鉤、鉤耳(《湖南藥物志》)。
【採集】春、秋採收帶鉤的嫩枝,剪去無鉤的藤莖,曬乾,或置鍋內蒸後再曬乾。
【化學成分】帶鉤莖枝葉含鉤藤鹼、異鉤藤鹼、柯諾辛因鹼、異柯諾辛因鹼、柯楠因鹼、二氫柯楠因鹼、硬毛帽柱木鹼、硬毛帽柱木因鹼。
【毒性】小鼠1次腹腔注射之半數致死量:鉤藤煎劑為29.0±0.8克/公斤;鉤藤總鹼為144.2±3.1毫克/公斤;鉤藤鹼為162.3毫克/公斤;總鹼口服為514.6±29.1毫克/公斤。在亞急性毒性方面,家兔每日用鉤藤煎劑灌胃2次,每次5克/公斤(比治療量大2.5倍),連服10天,無中毒症狀。鉤藤總鹼50毫克/公斤連續給藥14天,不引起大鼠內臟的病理改變;劑量加倍,雖肝臟有輕度炎症變化,停藥後即恢復正常;對飲食、體重及外觀行為均無影響。
【炮製】揀去老梗、雜質,洗淨,曬乾。
【歸經】入肝、心經。 ①《綱目》:"手、足厥陰。" ②《本草經疏》:"手少陰、足厥陰經。"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功用主治】清熱平肝,熄風定驚。治小兒驚癇瘈瘲,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癇。
①《別錄》:"主小兒寒熱,驚癇。"
②《藥性論》:"主小兒驚啼,瘈瘲熱壅。"
④《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⑤《本草徵要》:"舒筋除眩,下氣寬中。"
⑥《本草述》:"治中風癱瘓,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節攣急。又治遠年痛風癱瘓,筋脈拘急作痛不已者。"
鉤藤的用法用量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不宜久煎),1.5~3錢;或入散劑。
鉤藤的禁忌注意
【宜忌】①《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 ②《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鉤藤的選方
【選方】
①治小兒驚熱: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延齡散)
②治小兒驚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鉤藤半兩,龍齒一兩,石膏三分,梔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麥門冬三分(去心,焙)。上藥粗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鉤藤散)
④治小兒盤腸內釣,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鉤藤、枳殼、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鉤藤湯)
⑤治高血壓,頭暈目眩,神經性頭痛:鉤藤二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鉤藤、桑根白皮(銼)、馬牙硝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聖濟總錄》鉤藤湯)
⑨治面神經麻痺:鉤藤二兩,鮮何首烏藤四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胎動不安,孕婦血虛風熱,發為子癇者:鉤藤、人參、當歸、茯神、桑寄生各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水煎服。(《胎產心法)鉤藤湯)
擴充套件閱讀:鉤藤的臨床應用
用於治療高血壓病有一定療效 據100餘例的觀察,服藥後多數患者血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範圍。隨著血壓的下降,頭暈、頭痛、心慌、氣促、失眠等自覺症狀亦相應減輕或消失。據部分病例觀察,血壓下降開始於服藥後2~7日,10日之後降壓效果即很顯著,有時還可繼續下降。血壓下降的曲線呈斜坡狀,顯示本品作用溫和。個別病例在服藥期間有回升現象,但波動的幅度甚小,且不伴有症狀惡化。對神經機能失調者療效甚顯著,服藥5~10天症狀即可明顯減輕。病期愈早療效愈好,屬於第三期者多無降壓效果,但有些患者血壓雖無明顯變化,而症狀卻有明顯改善。治療中未見副作用。用法:鉤藤加水煮沸10~20分鐘,使成20%濃度,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每日用鉤藤2兩,放入沸水中保持沸點15~20分鐘,製成煎液200毫升,中、晚分服,4~6日為一療程。根據祖國醫學傳統經驗,鉤藤不宜久煎,否則影響效力;現代藥理實驗亦證明,鉤藤煮沸超過20分鐘時,降壓的有效成分便部分破壞。日用量3~5錢的療效不滿意,而以2~2.5兩療效較好。
鉤藤的簡介
【通用名稱】鉤藤
【其他名稱】鉤藤 (《本草原始》)
【異名】釣藤(《本草經集註》),吊藤(陶弘景),鉤藤鉤子(《小兒藥證直訣》),釣鉤藤(《滇南本草》),鶯爪風(《草木便方》),嫩鉤鉤(《飲片新參》),金鉤藤(《貴州民間方藥集》),掛鉤藤(《藥材學》),鉤丁(《陝西中藥志》),倒掛金鉤、鉤耳(《湖南藥物志》)。
【採集】春、秋採收帶鉤的嫩枝,剪去無鉤的藤莖,曬乾,或置鍋內蒸後再曬乾。
【化學成分】帶鉤莖枝葉含鉤藤鹼、異鉤藤鹼、柯諾辛因鹼、異柯諾辛因鹼、柯楠因鹼、二氫柯楠因鹼、硬毛帽柱木鹼、硬毛帽柱木因鹼。
【毒性】小鼠1次腹腔注射之半數致死量:鉤藤煎劑為29.0±0.8克/公斤;鉤藤總鹼為144.2±3.1毫克/公斤;鉤藤鹼為162.3毫克/公斤;總鹼口服為514.6±29.1毫克/公斤。在亞急性毒性方面,家兔每日用鉤藤煎劑灌胃2次,每次5克/公斤(比治療量大2.5倍),連服10天,無中毒症狀。鉤藤總鹼50毫克/公斤連續給藥14天,不引起大鼠內臟的病理改變;劑量加倍,雖肝臟有輕度炎症變化,停藥後即恢復正常;對飲食、體重及外觀行為均無影響。
【炮製】揀去老梗、雜質,洗淨,曬乾。
【歸經】入肝、心經。 ①《綱目》:"手、足厥陰。" ②《本草經疏》:"手少陰、足厥陰經。"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功用主治】清熱平肝,熄風定驚。治小兒驚癇瘈瘲,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癇。
①《別錄》:"主小兒寒熱,驚癇。"
②《藥性論》:"主小兒驚啼,瘈瘲熱壅。"
④《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⑤《本草徵要》:"舒筋除眩,下氣寬中。"
⑥《本草述》:"治中風癱瘓,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節攣急。又治遠年痛風癱瘓,筋脈拘急作痛不已者。"
鉤藤的用法用量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不宜久煎),1.5~3錢;或入散劑。
鉤藤的禁忌注意
【宜忌】①《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 ②《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鉤藤的選方
【選方】
①治小兒驚熱: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延齡散)
②治小兒驚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鉤藤半兩,龍齒一兩,石膏三分,梔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麥門冬三分(去心,焙)。上藥粗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鉤藤散)
④治小兒盤腸內釣,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鉤藤、枳殼、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鉤藤湯)
⑤治高血壓,頭暈目眩,神經性頭痛:鉤藤二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鉤藤、桑根白皮(銼)、馬牙硝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聖濟總錄》鉤藤湯)
⑨治面神經麻痺:鉤藤二兩,鮮何首烏藤四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胎動不安,孕婦血虛風熱,發為子癇者:鉤藤、人參、當歸、茯神、桑寄生各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水煎服。(《胎產心法)鉤藤湯)
擴充套件閱讀:鉤藤的臨床應用
用於治療高血壓病有一定療效 據100餘例的觀察,服藥後多數患者血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範圍。隨著血壓的下降,頭暈、頭痛、心慌、氣促、失眠等自覺症狀亦相應減輕或消失。據部分病例觀察,血壓下降開始於服藥後2~7日,10日之後降壓效果即很顯著,有時還可繼續下降。血壓下降的曲線呈斜坡狀,顯示本品作用溫和。個別病例在服藥期間有回升現象,但波動的幅度甚小,且不伴有症狀惡化。對神經機能失調者療效甚顯著,服藥5~10天症狀即可明顯減輕。病期愈早療效愈好,屬於第三期者多無降壓效果,但有些患者血壓雖無明顯變化,而症狀卻有明顯改善。治療中未見副作用。用法:鉤藤加水煮沸10~20分鐘,使成20%濃度,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每日用鉤藤2兩,放入沸水中保持沸點15~20分鐘,製成煎液200毫升,中、晚分服,4~6日為一療程。根據祖國醫學傳統經驗,鉤藤不宜久煎,否則影響效力;現代藥理實驗亦證明,鉤藤煮沸超過20分鐘時,降壓的有效成分便部分破壞。日用量3~5錢的療效不滿意,而以2~2.5兩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