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潮水的諾言

    前提是美國不參戰。歐洲是美國的後花園。它不得不打,可是沒理由,無法參與。而日本處於自己的理由,硬生生的開火車拉怪,拉來了個boss。義大利開火車拉怪,日本也是。德國雙拳難敵四手。如果沒有美國參與。蘇聯頂不住德國的攻勢。很可能被幹掉。蘇聯一旦被幹掉。英國立馬就跪了。那麼美國再想來,就要考慮考慮了。打不見得打得過,不打又不行。

  • 2 # 寰宇黑甲

    德國在二戰開始的時候所向披靡,也是有一定時運的因素。例如因為一戰戰敗的限制,它的舊軍備受到限制,只能寄希望於悄悄發展的新武器、新兵種、新戰法。所以在二戰開戰的時候,它的裝甲軍和空軍實力都是非常強悍,關鍵還不是武器強,是對新戰法的準備和運用程度遠遠超過對手。裝甲突擊,陸空協作這種打法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所以一旦打起來就是閃電戰,西歐那些國家還沒明白這麼回事就已經被包圍了,只能投降。也不能因此就說德華人的創新就一定先進,另一個新戰法傘兵就不怎麼好,後期就不用了。

    新戰法的勝利給希特勒一種錯覺,認為日耳曼人太優秀了,納粹主義太強大,勝利手到擒來。所以他才想趁熱打鐵,一勞永逸的拿下蘇聯。不光是他,當時許多德華人都這麼想。事實是,其他民族並非那麼愚蠢,俄華人開始也不會裝甲戰,打了很多敗仗,但他們利用國土換時間,一直在學習,一年之後緩過勁來,就不那麼好對付了。到了後期,裝甲戰的主動權完全跑到蘇軍那邊了。德華人被自己放出的魔法打敗了。

    歷史上很多英雄人物的成就都被時勢放大了,但他們往往因此對自身過於自信,世易時移,由勝轉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希特勒在開戰之初還是很謹慎的,如果不是勝的那麼快,後面也不會敗得那麼徹底。

  • 3 # 西行近勇

    德國防備蘇聯可以,但決不可以同蘇聯開戰,相反雙方應多溝通並保持結盟。一方面在中日戰爭中保持中立,蘇聯則會繼續援中抗日,美國會跟日本繼續保持貿易。另一方面和蘇聯協調讓蘇聯進擊阿富汗和印度,德華人拿下埃及封鎖蘇伊土。德蘇協同擊垮大英帝國。再回頭聯手脅迫日本退出中國結束中日戰爭。間接逼退美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廠商所說的IP68級防水,真的能完全防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