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回,此回由湯由湯實兩兄弟從家鄉赴黔開始,到父子三人準備返鄉結束。
先是途中遇到劫鹽事件,可以看到商、紳、官之間的互相依賴,同時又互相牽制的局面。到了剿苗事件時,又可見邊疆文武官員不能協同作戰,彼此掣肘的情形。武官有功於朝廷,結果卻被降三級告老還鄉,可見朝廷的昏聵不明!這與前面的蕭雲仙的結局似乎異曲同工。
第四十四回,此回湯奉湯奏老兄弟相聚為略。湯鎮臺回到家後,見到侄子湯老六不成氣候的樣子,十分生氣,狠狠斥責!又看到兩個兒子的學識太差,就想請教書先生。於是就由蕭柏泉引出了餘有達。但餘有達拒絕應聘。餘有達的父親已過世多年,他與弟弟餘有重因找不到好地,一直未葬。這個可見他們多麼貧窮,但講究禮制。不過那麼相信風水,真是愚昧。此回中諷刺五河風俗一段,可見作者憤慨之情。
第45回,續寫餘特餘持兩兄弟的故事。餘特在無為州曾收人錢財,幫助打了一樁人命官司,但用的是弟弟餘持的名字。現在案發,差役去捉拿餘持。餘持以沒有到過無為州為由,幫哥哥反覆應付差役。三番五次,打發了差役後,有人請餘特的堂弟餘敷及餘殷幫忙看風水,並請餘特餘持作陪。餘敷及餘殷高談闊論,餘特並不以為然。但哥兩個還是去找了張雲峰幫忙擇地及擇日期安葬了已過世多年的父母。文木先生對這哥兩贊其恪守道德禮教,但又對其犯法違紀進行揭露。
儒林外史餘特餘持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也不乏兄友弟恭形象,較為典型的有餘特。餘特、餘持兄弟是遵循人倫綱常的孝悌君子。他們像是暗夜裡的燈火,可將人心導向光明。
餘特、餘持兩兄弟在小說中,是一對不可忽視,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形象。他們最引人矚目的表現是盡孝。鄰居家失火,不得不把父母靈柩抬出。而當地風俗認為,抬出的棺木如再抬進家門是“要窮人家”的,眾親友都勸他們就此下葬,但他們寧可“窮死”也要把靈柩請進中堂。
餘特身陷官司,而餘持恪盡悌道,餘持對兄長的贓事給予包辦,不辭勞累多次頂抗官司,替兄受罪。值得一提的是,餘特、餘持兄弟生活的五河縣,在作者筆下是一個“禮義廉恥都滅絕了”的地方。個個都想巴結彭家和方家,就只有這弟兄兩個守著祖宗的家訓,閉戶讀書,不講這些“隔壁帳的勢利”。他們潔身自愛、兄友弟恭的行為,與當地趨炎附勢的人們形成了鮮明對比。餘氏兄弟如青蓮般出淤泥而不染,可謂君子也!
43回,此回由湯由湯實兩兄弟從家鄉赴黔開始,到父子三人準備返鄉結束。
先是途中遇到劫鹽事件,可以看到商、紳、官之間的互相依賴,同時又互相牽制的局面。到了剿苗事件時,又可見邊疆文武官員不能協同作戰,彼此掣肘的情形。武官有功於朝廷,結果卻被降三級告老還鄉,可見朝廷的昏聵不明!這與前面的蕭雲仙的結局似乎異曲同工。
第四十四回,此回湯奉湯奏老兄弟相聚為略。湯鎮臺回到家後,見到侄子湯老六不成氣候的樣子,十分生氣,狠狠斥責!又看到兩個兒子的學識太差,就想請教書先生。於是就由蕭柏泉引出了餘有達。但餘有達拒絕應聘。餘有達的父親已過世多年,他與弟弟餘有重因找不到好地,一直未葬。這個可見他們多麼貧窮,但講究禮制。不過那麼相信風水,真是愚昧。此回中諷刺五河風俗一段,可見作者憤慨之情。
第45回,續寫餘特餘持兩兄弟的故事。餘特在無為州曾收人錢財,幫助打了一樁人命官司,但用的是弟弟餘持的名字。現在案發,差役去捉拿餘持。餘持以沒有到過無為州為由,幫哥哥反覆應付差役。三番五次,打發了差役後,有人請餘特的堂弟餘敷及餘殷幫忙看風水,並請餘特餘持作陪。餘敷及餘殷高談闊論,餘特並不以為然。但哥兩個還是去找了張雲峰幫忙擇地及擇日期安葬了已過世多年的父母。文木先生對這哥兩贊其恪守道德禮教,但又對其犯法違紀進行揭露。
儒林外史餘特餘持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也不乏兄友弟恭形象,較為典型的有餘特。餘特、餘持兄弟是遵循人倫綱常的孝悌君子。他們像是暗夜裡的燈火,可將人心導向光明。
餘特、餘持兩兄弟在小說中,是一對不可忽視,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形象。他們最引人矚目的表現是盡孝。鄰居家失火,不得不把父母靈柩抬出。而當地風俗認為,抬出的棺木如再抬進家門是“要窮人家”的,眾親友都勸他們就此下葬,但他們寧可“窮死”也要把靈柩請進中堂。
餘特身陷官司,而餘持恪盡悌道,餘持對兄長的贓事給予包辦,不辭勞累多次頂抗官司,替兄受罪。值得一提的是,餘特、餘持兄弟生活的五河縣,在作者筆下是一個“禮義廉恥都滅絕了”的地方。個個都想巴結彭家和方家,就只有這弟兄兩個守著祖宗的家訓,閉戶讀書,不講這些“隔壁帳的勢利”。他們潔身自愛、兄友弟恭的行為,與當地趨炎附勢的人們形成了鮮明對比。餘氏兄弟如青蓮般出淤泥而不染,可謂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