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猴格大人
-
2 # 我才是餘虞魚
從一品,大概從隋唐開始就有了吧,到明初朱元璋撤掉三省才沒有,元代置於中書省、行中書省,中樞令的副手,就是副宰相,權力相當大。。。
從一品也就相當現在的副國級了,大概是國務院副總理,省委書記之類吧。。。
-
3 # 星辰223137
元朝在中央和地方各設丞相和平章政事,丞相一職反覆撤設,設丞相時平章政事是其副手,在中央相當於副總理,在地方相當於副省長,不設丞相時相當於總理和省長,不過中央有平章四名地方有兩名,職權不若今之總理與省長。(注,本題已忽略書記省長之別)
-
4 # pku小動物
這個問題,其實蠻大人小滿回答的相當好,按說不需要再回答了。但是隻有一個細節,作為歷史專業的我,職業病發作不得不出來解釋一下。(感覺不會有什麼閱讀量,哭)
就是關於俸祿的問題。
小滿大人提到:
平章政事的俸祿都差不多:中央平章政事:俸一百二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地方平章政事:俸一百六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作為一個專業學者,我實在無法接受這種一概而論的說法。元代官員的俸祿,在元朝前期和後期是不一樣的,平章政事當然也不例外。
元代俸祿制度經過幾次改革。至元二十二年在之前俸祿的基礎上“以十分為率,添支五分”,發放中統鈔。從這一年開始到至大二年,內外平章政事的俸祿都是從一品職事官的俸祿,即中統鈔250兩。
中統鈔長這樣大德七年開始給官員增加祿米,但是3錠以上俸祿者沒有祿米,平章政事俸祿250兩,按照50兩合1錠的比例,為5錠,所以沒有祿米。
至大二年(1309)改革,內任官“減了加五,改換與至元鈔”,外任有職田官員“俸錢改支至元鈔,將職田拘收入官”,並支給俸米,外任無職田官員,俸錢“十分中減去三分,餘上七分改支至元鈔兩”。
至元鈔長得跟中統鈔差不多,價值變成五倍聽起來很複雜,其實就是內任官的俸祿比至元二十二年在數額上減少三分之一,外任無職田官俸祿數額減少十分之三,但由於至元鈔價值為中統鈔5倍,因此在實際價值上,內任官俸祿為改革前的三有三分之一倍,外任官俸祿價值則為改革前的7倍。這就是為什麼平章政事的薪俸會有小數點之後的好幾位數字的原因。從至大二年到皇慶二年,內外平章政事的俸祿是166.666貫。
至大四年元仁宗廢除了至大三年武宗改革的措施,但到皇慶二年之後大致恢復了關於俸祿的改革措施。並且在延祐七年宣佈在朝官員把俸祿裡的十分之三換成俸米,用以對抗通貨膨脹。
實際上,小滿大人所寫的平章政事的俸祿正是從延祐七年到天曆、至順年間的俸祿情況。這段時間內,在朝官吏發放祿米,用以對抗通貨膨脹,因此中書省平章政事折俸十分之三,166.666兩俸祿的十分之三約為49兩,大約4兩折米1升,所以發祿米12升,抵扣俸祿48兩,剩餘的118.666,但發放的俸祿數是128.666,只能認為元朝後期調整了中書省平章政事的俸祿,增加了10兩。而行省平章政事俸祿仍然是166.666貫,這樣與中書省平章政事的俸祿拉開了一點距離。
到元順帝至正年間,外任官也開始折支祿米,但是具體數額就沒有記載了。
以上就是元代平章政事俸祿的大概情況……。(感覺自己強迫症已深入膏肓)
回覆列表
元朝的平章政事是從一品官,分中央和地方。
中央的平章政事是元世祖中統元年設立,叫中書省平章,設二人,掌握機務,算是副相,參與軍國重事。次年增置二人,一共四人。至元七年,設定尚書省,又設尚書平章二人。八年,尚書省併入中書省,平章一共三人,多餘的都裁撤咯。二十三年,又裁一人剩二人。二十四年,又復置尚書省,中書省、尚書省各置平章二人一共四人。二十九年,尚書省罷,增中書平章為五人,其中一員商議行省事。三十年,又增一人一共六平章。
成宗元貞元年,商議省事的平章被改為平章軍國重事。
武宗至大二年,重新設立尚書省,置平章三人,中書五人,仁宗立,,再罷尚書省,歸中書,平章仍設定五人。
直到文宗至順元年,平章才定置四人成為慣例。
地方的平章政事就是一個行省的最高長官,管理行省內部軍政財政民政等等各種大權。
最初行省最高長官設丞相,平章政事為副手;至元二十三年罷丞相,以平章政事為行省最高長官,就算有些行省長官有丞相,也降為平章政事。
可以這麼理解,最初的平章政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長,丞相相當於省委書記,罷丞相後,平章政事成為最高長官省委書記。
行省源自魏晉的行臺金代的行省,全稱是行中書省,可以理解為行動的中書省,也就是說地方某地有事,需要中書省去人處理,這就叫行中書省,後來設為常置官,即我們後來的省。
平章政事的俸祿都差不多:
中央平章政事:俸一百二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
地方平章政事:俸一百六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
參考:元史 卷九十二 志 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