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戰法恰恰反映出這位政治家兼職軍人的領袖擁有超出常人的思想,他打經濟戰和政治戰都沒有錯,任何一種方式用好了都可以至蘇聯於死地,但是希特勒的強人思想讓他看不到德國的實際情況,再加上戰爭開打之前對蘇聯軍隊戰鬥力的錯誤認知,導致整個德國都沒有認真對待,這才是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集中3712輛坦克分成四個裝甲叢集,分別由霍普納、古德里安、霍特、克萊斯特四位裝甲兵將軍率領,配屬給三個重兵集團。北方集團軍29個師、中央集團軍50個師零2個旅、南方集團軍57個師零13個旅,在4800架飛機的掩護下向著3個目標進攻,這三個目標分別是具有政治意義的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和具有經濟意義的基輔(烏克蘭)
希特勒在烏克蘭方向集中了更多的兵力卻只有一個裝甲叢集,而中央集團軍少了7個師卻多了一個裝甲叢集,這說明希特勒以及巴巴羅薩計劃的制定者更加註重政治意義巨大的莫斯科,而不是經濟意義更強的烏克蘭。但是當戰況頗為順利、蘇軍一觸即潰的情況下,希特勒忍不住要秀一下存在感好讓那些軍事貴族知道誰才是老大。
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團軍的霍特北上支援霍普納攻佔列寧格勒,古德里安率部南下支援克萊斯特圍殲基輔的蘇聯西南方面軍(66萬人),儘管古德里安據理力爭不願意偏離自己的目標莫斯科,但是希特勒還是一意孤行的堅持自己的分兵策略。在小編看來希特勒這種分兵策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戰,希特勒的原話是“莫斯科只是個象徵晚一點拿下來也無所謂,烏克蘭有我們需要的糧食可以保證我們不會像一戰那樣被飢餓打敗”。
表面上看希特勒是為了烏克蘭的糧食才分兵南下的,但是基輔會戰的範圍僅限於第聶伯河大河灣處以北的基輔城後方,這裡並不是產糧區。烏克蘭真正具有經濟價值的是東部頓涅次盆地的工業區和石油能源區,以及第聶伯河下游的糧食產區,也就是說古德里安南下就是衝著西南方面軍那66萬軍隊去的。
因此,平心而論希特勒當初打經濟戰的說辭很有可能就是為了封住反對派的嘴巴,他還是想採用一戰那種拉平前線、肅清後方和側翼緩慢推進、步步為營的穩妥戰術,要知道中央集團軍50個師在浴血奮戰側翼的安全關乎著整個軍團的存亡。而希特勒打經濟戰的策略是在1942年的夏季攻勢,此時德軍已經損失110萬精銳,不得已動用來自僕從國的27個羅馬尼亞師、13個師匈牙利、9個義大利師、2個斯洛伐克師、1個西班牙師,這52個師只有11個補充到北方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其他的兵力全部配屬給南方集團軍作戰。
為什麼說這次進攻才是經濟作戰呢?原因就是此時德軍已經不可能拿下重兵守衛的莫斯科,閃電戰的速戰速決戰術已經不可能實現,他只能採取類似一戰凡爾登戰役那種讓對手血流乾的戰術,而希特勒更加精明他選擇讓對手的血以及最後的經濟區一同灰飛煙滅。南方集團軍分為AB兩個集團軍,A集團軍負責進攻斯大林格勒以南的頓河和第聶伯河流域,這裡是重要的糧食產地和工業區,也就是經濟戰目標,請注意此時的希特勒並沒有拿下政治意義目標“斯大林格勒”的意思,他分給A集團軍的任務是奪取烏克蘭東部和南俄羅斯的經濟區。
B集團軍進攻方向是更南邊的南俄羅斯和高加索產油區,這也算得上是經濟戰,因為對於軸心國和同盟國而言高加索以及近在咫尺的中東地區,都是機械化戰爭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也是戰時經濟重要的能源供應地,納粹德國拿下高加索就可以引起鏈式反應,導致整個中東脫離同盟國控制(德國和、伊拉克、土耳其、伊朗關係密切,直到1942年蘇聯和英國在徹底消滅伊朗,伊拉克的親德勢力)。
綜上所述:烏克蘭的糧食、高加索的石油都是在1942年5月份進入希特勒視野的,此時他開始認真考慮打經濟戰。平心而論這一點錯都沒有,因為沒有糧食和石油德國撐不過1942年,但是他的失敗之處就是突然讓A集團軍變換目標進攻斯大林格勒,讓已經拿下經濟區的A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止步不前是希特勒最大的錯誤,也是他違背1942年夏季開始的經濟戰戰略的開始。
A集團軍擁有97個師、1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7萬門火炮和1640架飛機,實力遠在B集團軍群之上,德軍的戰術是集中優勢兵力拿下近在咫尺的工業區和糧食產區,將伏爾加河納入重炮射程,然後AB兩個集團軍一起進攻高加索油田完成整個夏季攻勢的經濟戰略目標。很明顯被死死拖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沒有足夠的力量向高加索山脈進攻,用德國將領的話說:“失敗的原因就是就是將突襲變成了拉鋸戰”,
換句話說,斯大林格勒這可釘子讓希特勒早先的經濟戰術沒來得及實施就流產了,沒了高加索的油田以及整個中東地區的向德國靠攏,即使拿到近在咫尺的東烏克蘭和南俄羅斯經濟區德軍也守不住,隨之陷入拉鋸戰將德軍帶向毀滅。如果徹底進行希特勒的經濟戰蘇德戰爭一定會改寫。
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戰法恰恰反映出這位政治家兼職軍人的領袖擁有超出常人的思想,他打經濟戰和政治戰都沒有錯,任何一種方式用好了都可以至蘇聯於死地,但是希特勒的強人思想讓他看不到德國的實際情況,再加上戰爭開打之前對蘇聯軍隊戰鬥力的錯誤認知,導致整個德國都沒有認真對待,這才是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集中3712輛坦克分成四個裝甲叢集,分別由霍普納、古德里安、霍特、克萊斯特四位裝甲兵將軍率領,配屬給三個重兵集團。北方集團軍29個師、中央集團軍50個師零2個旅、南方集團軍57個師零13個旅,在4800架飛機的掩護下向著3個目標進攻,這三個目標分別是具有政治意義的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和具有經濟意義的基輔(烏克蘭)
希特勒在烏克蘭方向集中了更多的兵力卻只有一個裝甲叢集,而中央集團軍少了7個師卻多了一個裝甲叢集,這說明希特勒以及巴巴羅薩計劃的制定者更加註重政治意義巨大的莫斯科,而不是經濟意義更強的烏克蘭。但是當戰況頗為順利、蘇軍一觸即潰的情況下,希特勒忍不住要秀一下存在感好讓那些軍事貴族知道誰才是老大。
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團軍的霍特北上支援霍普納攻佔列寧格勒,古德里安率部南下支援克萊斯特圍殲基輔的蘇聯西南方面軍(66萬人),儘管古德里安據理力爭不願意偏離自己的目標莫斯科,但是希特勒還是一意孤行的堅持自己的分兵策略。在小編看來希特勒這種分兵策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戰,希特勒的原話是“莫斯科只是個象徵晚一點拿下來也無所謂,烏克蘭有我們需要的糧食可以保證我們不會像一戰那樣被飢餓打敗”。
表面上看希特勒是為了烏克蘭的糧食才分兵南下的,但是基輔會戰的範圍僅限於第聶伯河大河灣處以北的基輔城後方,這裡並不是產糧區。烏克蘭真正具有經濟價值的是東部頓涅次盆地的工業區和石油能源區,以及第聶伯河下游的糧食產區,也就是說古德里安南下就是衝著西南方面軍那66萬軍隊去的。
因此,平心而論希特勒當初打經濟戰的說辭很有可能就是為了封住反對派的嘴巴,他還是想採用一戰那種拉平前線、肅清後方和側翼緩慢推進、步步為營的穩妥戰術,要知道中央集團軍50個師在浴血奮戰側翼的安全關乎著整個軍團的存亡。而希特勒打經濟戰的策略是在1942年的夏季攻勢,此時德軍已經損失110萬精銳,不得已動用來自僕從國的27個羅馬尼亞師、13個師匈牙利、9個義大利師、2個斯洛伐克師、1個西班牙師,這52個師只有11個補充到北方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其他的兵力全部配屬給南方集團軍作戰。
為什麼說這次進攻才是經濟作戰呢?原因就是此時德軍已經不可能拿下重兵守衛的莫斯科,閃電戰的速戰速決戰術已經不可能實現,他只能採取類似一戰凡爾登戰役那種讓對手血流乾的戰術,而希特勒更加精明他選擇讓對手的血以及最後的經濟區一同灰飛煙滅。南方集團軍分為AB兩個集團軍,A集團軍負責進攻斯大林格勒以南的頓河和第聶伯河流域,這裡是重要的糧食產地和工業區,也就是經濟戰目標,請注意此時的希特勒並沒有拿下政治意義目標“斯大林格勒”的意思,他分給A集團軍的任務是奪取烏克蘭東部和南俄羅斯的經濟區。
B集團軍進攻方向是更南邊的南俄羅斯和高加索產油區,這也算得上是經濟戰,因為對於軸心國和同盟國而言高加索以及近在咫尺的中東地區,都是機械化戰爭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也是戰時經濟重要的能源供應地,納粹德國拿下高加索就可以引起鏈式反應,導致整個中東脫離同盟國控制(德國和、伊拉克、土耳其、伊朗關係密切,直到1942年蘇聯和英國在徹底消滅伊朗,伊拉克的親德勢力)。
綜上所述:烏克蘭的糧食、高加索的石油都是在1942年5月份進入希特勒視野的,此時他開始認真考慮打經濟戰。平心而論這一點錯都沒有,因為沒有糧食和石油德國撐不過1942年,但是他的失敗之處就是突然讓A集團軍變換目標進攻斯大林格勒,讓已經拿下經濟區的A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止步不前是希特勒最大的錯誤,也是他違背1942年夏季開始的經濟戰戰略的開始。
A集團軍擁有97個師、1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7萬門火炮和1640架飛機,實力遠在B集團軍群之上,德軍的戰術是集中優勢兵力拿下近在咫尺的工業區和糧食產區,將伏爾加河納入重炮射程,然後AB兩個集團軍一起進攻高加索油田完成整個夏季攻勢的經濟戰略目標。很明顯被死死拖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沒有足夠的力量向高加索山脈進攻,用德國將領的話說:“失敗的原因就是就是將突襲變成了拉鋸戰”,
換句話說,斯大林格勒這可釘子讓希特勒早先的經濟戰術沒來得及實施就流產了,沒了高加索的油田以及整個中東地區的向德國靠攏,即使拿到近在咫尺的東烏克蘭和南俄羅斯經濟區德軍也守不住,隨之陷入拉鋸戰將德軍帶向毀滅。如果徹底進行希特勒的經濟戰蘇德戰爭一定會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