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27118726897

    “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裡” ——博爾赫斯《另一次死亡》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天,都在向地獄下一個臺階,我們將永遠站在岸邊,一次次睡去一次次醒來,活著活著然後無奈的死去?

    在這之前,我們是否應該勇敢地直視深淵,在死之前也給它最後一擊,或者,就此開啟我們各自的救贖之旅。

    這份書單是關於死亡的,分為幾個部分,中西方的死亡文化、關於死亡的文學作品、臨終關懷、臨床瀕臨經驗、導論式死亡哲學、人本心理學。另外在靈學或者佛學上關於死亡的書籍沒有推薦,因為對這方面依舊持很大懷疑態度。

    1.《死亡文化史》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興起一門新的學科——死亡學。死亡學的歷史研究,主要涉及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的死亡儀式、死亡觀埋葬方式,同時也包括戰爭、瘟疫下的死亡事件,以及在這些天災人禍下形成的獨特死亡文化。

    在西方死亡歷史文化的研究上,法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而這本死亡文化史又是法國該領域的經典之作,該書回顧了自 1300年以來西方死亡歷史的發展,運用人口學、醫學、宗教學、社會學、藝術文學等方法。探究面臨死亡的集體態度的變化,研究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人們在走向死亡這一途程上的各種反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透過死亡體制去判斷或評價一個社會。

    二十八年鉤玄幽眇,百萬餘字煌煌鉅製,鑄就中國第一部專釋一字的專門辭典,系統總結了中華文明對死亡的認識,填補了中國語言學、社會學、生死學研究的一項空白。

      生死亦大矣。“死”雖一字,但其表述在漢語詞彙中最為紛繁多樣。全書共收辭條一萬餘條,凡見於古今漢語典籍及近代以來中文報刊中的“死亡”同義、近義詞語皆在收錄之列。釋義全面準確、書證翔實嚴謹、表述生動貼切,充分展示了漢語言的豐富多彩和華人五千年生死觀的流變。

    3.《伊凡·伊里奇之死》

    該書被稱作人類文學上描寫死亡的巔峰之作。

    小說主題與他本人對擺脫不了死亡的恐懼,以及他浪費了生命在此之上做的鬥爭有關,這種鬥爭使他得以在精神上獲得再生。不管他怎樣根植於作者本人的經歷,這個故事本身就是富有想象力的創造,托爾斯泰以坦誠、樸實、善意描寫了一位面臨死亡這一無可奈何的事實的普通人,在他臨終前的所思所想,以及身邊的人對它的死亡的看法。

    4.《洛夫長詩》

    詩魔洛夫的長詩《石室之死亡》與《飄木》,詩人凝視死亡,詮釋死亡,一生都在用這種非理性的內在語式詩藝抵抗死亡。

    《石室之死亡》是一場夢靨,同時也是一種人性、神性、獸性共處的大空間;《飄木》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傳說,是一幕上演“生命無常,宿命無奈”的悲劇,當他們在某個時空相會,便成了對抗死亡最有效的丹方。

    5.《最好的告別》

    這位醫學中最會寫作當代思想家,給醫學從新下了定義,它不僅是讓人活的學科,更是讓人幸福、有尊嚴的活的學科。它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人文關懷。

    這本書告訴我們,在生命最後的時刻,你應該怎樣坦然面對,是選擇把最後的日子交給冷冰冰的 醫療器械,還是自主的、有尊嚴的離開,書中提到的“善終服務”“輔助生活”“生前預囑”等一系列理念對我們都很有啟發。

    6.《論死亡和瀕臨死亡》

    《論死亡和瀕臨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是心理分析醫生,長期研究病人臨死前的狀況和心理活動。她說,臨死之際的病人“常常被人迴避,沒有人對他們誠心誠意。”她主張坐在病人身邊,傾聽病人訴說他們的心裡話。她說,“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職業偏見,讓病人說出他們內心深處的東西。”

    該書把死亡過程分成五個心理階段:拒絕,憤怒,掙扎,沮喪,接受。她的觀點雖然現在已被廣為接受,甚至變成了常識,但在該書出版之際確實革命性的。

    7.《死亡課》

    耶魯大學非常受歡迎的公開課整理而成的一本書籍,主要從哲學上討論死亡問題,這是一本導論式的哲學著作,主要討論了:人是什麼?人有靈魂嗎?人死後會發生什麼,以及我們究竟在恐懼什麼、死亡真的就是壞事嗎?等一些問題,看起來很哲學,其實作為一門導論課程很好懂,基本沒有很深奧的理論。

    另外一本精神分析學+哲學的艱澀廣博著作《死亡否認》就不單獨推薦了,太難懂了。

    8.《超越死亡》

    “21世紀確實有三個選擇:亞里士多德,或尼采,或威爾伯。”

    美麗、活潑、聰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歲邂逅肯·威爾伯.彼此一見鍾情,於是喜結良緣。然而就在婚禮前夕,崔雅卻發現患了乳癌,於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緣,引發出了兩人共同挑戰病魔的故事。

    這本書本身不只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愛情故事,而且是一種廣泛而深入探索的真誠思考,對生命與死亡、疾病與治療、肉體與心靈、智慧與宗教的獨特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的眼睛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