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人摸史
-
2 # 布夫舟
《大明王朝1566》講的是明朝的事情。明朝畢竟是封建社會,那個時候人的思維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古代君主控制天下有兩種方式。一方面是靠著自己手裡的實力,比如軍隊,錦衣衛等等暴力機構。另一方面則是從思想上控制人心,比如儒家的教育。在海瑞那個時候,皇帝是能夠代表天的,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君父。這並不是一句笑話,看看中東的國家就明白了。
古代皇帝的能力大部分都是不如底下的大臣的,畢竟皇帝的兒子再多也不可能比老百姓還多。為什麼很多皇帝還是能夠維持統治,底下的大臣不造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心。因為所有的人都認可這一套理論。除非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有可能被迫造反。很多老百姓即使造反,也不會想著推翻皇帝,大部分的人都是求一口飯吃而已。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底下所有的人都左右為難。比如前面的嚴嵩嚴世蕃、後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為什麼為難,因為嘉靖是君父,即使他有錯也得他們擔著。
海瑞自幼讀聖賢書,自然接受了這些教育。海瑞上書之前,是聽了母親的意見才這麼做的。海瑞這樣所,完全是在盡忠盡孝。在海瑞心中,嘉靖自然是君父如山。另外一點就是海瑞和其他人又不一樣。海瑞自幼喪父,所以對他而言,從小便沒有父親。嘉靖在他心中的地位自然更重要一些。所以也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海瑞對嘉靖上書,就好像一個孩子為了吸引父親的注意力,可是什麼都能幹出來的。
海瑞之所以給嘉靖上書,一方面是為了百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嘉靖皇帝。正如他在監獄裡面對嘉靖所說:
“爾雖無父,既食君祿,君即爾父。”“其實,豈止我海瑞一人視君若父。”“天下蒼生無不視皇上若父。”嘉靖是個聰明人,後來也懂得了海瑞的苦心。所以他沒有殺海瑞,甚至還把海瑞比作大明朝的利劍。別看嘉靖又那麼多臣子,但是真的能夠忠心耿耿對嘉靖的又有幾個?哪怕呂芳對嘉靖如此忠心,但是呂芳也安排了馮保,押寶在了萬曆身上,給自己準備了後路。嚴嵩,徐階、張居正莫不是如此。嘉靖不過是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甚至張居正在嘉靖沒死的時候就開始籌劃後面改制的事情了。
隨著嘉靖去世,海瑞原本希望勸諫嘉靖改過自新也落空了。
原來唯一懂他的人也就沒了。
他的君父也沒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3 # 阿拙哥
海瑞並非象某些人附會的那樣,既無實權又沒作為,他曾雷厲風行的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試圖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得到有效緩解,但卻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抵制而沒能成功。類似的改革(於國於民有利),即便是官職更大又得到皇帝支援的王安石也是以失敗告終。反過來,原本"寸步難行"的改革,一旦反向而行,讓被改革者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改革"便會馬上進展順利,並獲得空前"成功"!歷史的經驗教訓既令人扼腕慨嘆又令人痛惜不已!
回覆列表
這個可以用我一篇舊文作答
很多人都知道,海瑞是個直性子。與他同時代的大臣、文學家王世貞如此評價,“不怕死,不愛錢,不結黨,是其所長;不虛心,不曉事,不讀書,是其所短”。另一個萬曆年間的文人沈德符也說,“大抵忠介之清,冠絕一時……以清驕人,又以清律人”,罵起人來,一點面子都不給,常常讓人尷尬不已,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可他名聲太大,清廉到沒什麼把柄,儘管不堪其擾,卻又“服其名,不敢抗”。
我們還知道,嘉靖皇帝死前十個月,海瑞上了一道治安疏。言辭激烈,說他“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父子不相見,感情淡漠;“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專居西宮,不對三宮六院盡丈夫的義務;雖然把嚴嵩、嚴世蕃父子兩個奸臣搞下臺,弊政卻照樣施行;“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沒人敢說真話——講到底,都是你嘉靖皇帝的錯。
(嘉靖劇照)
這篇奏章在肯定嘉靖皇帝“天姿英斷”之後,對其幾十年來的所作所為基本全否,就差講一句,越是聰明的人作起惡來越厲害了。難怪嘉靖皇帝氣得甩下奏章,大喊別讓這壞傢伙跑了!幸好太監黃錦在旁說情,才留得一命,關入錦衣衛大牢,直到嘉靖皇帝十二月駕崩。獄卒告訴他皇上仙去的訊息,海瑞“大慟,盡嘔出所飲食,隕絕於地,終夜哭不絕聲”。
這就奇怪了。在海瑞眼裡,朱厚熜不是大昏君一枚嗎?他死了不是該放鞭炮慶祝嗎?不是該狂笑三聲然後大吼,死得好呀死得好、再死早點就更好!為何反而悲難自禁差點哭死呢?原因我覺得無非三條。
(海瑞劇照)
其一,嘉靖皇帝沒殺他,多少有些感激;
其二是他知道,若嘉靖皇帝能夠振作起來,是能做個明君的,就像他當政的前十五年一樣。他寄託著海瑞的希望;
在第二條的基礎上,他之所以冒死進諫,其實是愛之深、恨之切,他覺得嘉靖帝是個會聽得懂苦口良藥的人。
實際上,嘉靖皇帝雖然把他抓了起來,確實也拿著他的奏章讀了又讀,感動不已。只不過,上天沒有給他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