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寸英語
-
2 # 高校人才真經
何為校招?校招,即校園招聘,是企業的一種特殊的外部招聘途徑。校招的形式很豐富,包括高校舉辦的大型招聘會,專業人才招聘機構、人才交流機構或政府舉辦的畢業生招聘會,大型企業舉辦專場招聘會,企業邀請學生到企業實習並選拔留用,企業在學校設立獎學金並在享受者中選拔錄用等等形式。
校招是大學生求職的重要途徑,但分佈不均衡從定義和形式可以看出,校招有鮮明的特點:一方面,校招就是針對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是應屆畢業生專屬的求職舞臺。另一方面,校招是用人單位主動求賢,表明了用人單位當年有招聘計劃,且願意在校招舉辦的高校裡招聘,有的企業甚至是明確了在該校招聘的指標。
不過,高校如此之多,用人單位對高校無法做到雨露均霑,企業在開展校招時,往往遵循效率優先的原則,優先去所在行業的行業特色院校,比如電力系統組織校招,一定是優先去華北電力大學,又比如華為舉辦校招,則多半會先去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而其他大部分高校,特別是雙非及以下的高校,通常是得不到這類知名企業的眷顧的,即便有,也多半是所在地分公司。
可以看出,校園招聘的層次往往與高校層次有直接關係,是高校就業質量的直接體現。因此,肯定有很多畢業生不滿足於來本校校招的企業,希望到其他高校去尋找更好的機會。
到其他高校參加校招的三個注意方面對於到其他高校參加校招的想法,我個人是持鼓勵態度的。但其過程並非一些人想象的那麼簡單,也並非有了招聘資訊就可以去或者值得去。對於真的想到其他高校參加校招的學生,有三個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
到其他學校參加校招的,通常都是“往上走”,比如211高校到985高校,雙非高校到211高校。一般來說,前者還有得一拼,而後者就需要更多努力了。應聘者首先要保證自己有比較拿得出手的簡歷,對本科生來說,最好能有參加全國性學科競賽的獲獎經歷、在大公司實習、獲國家獎學金等等具有全國性質的亮點業績,其他如擔任班長、學生幹部或取得校內獎學金等等本校範圍內的榮譽則意義不大。另外,自己所學的專業需要非常對口,專業課程相差不大。這有滿足了這些相對苛刻的條件,去其他學校參加校招才有大的機會。否則,只能是去碰碰運氣,浪費時間不說,甚至可能會挨一頓歧視。
第二、校園招聘資訊的獲得
這是本題的核心。一般來說,校招資訊從對方高校的網站上就能查到。但現在也與一些高校為了獨享就業資源,一般會對就業資訊設定校內可見,校外人員是看不到的。如果校內有認識的朋友同學,可以讓他們幫你隨時關注,或者給你提供一個校內VPN賬號。另外,前些年高校還有論壇之類的社交平臺,這些年論壇也紛紛關閉了,唯一能交流的平臺基本上只有百度貼吧了。
除了資訊獲取難外,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資訊時效的問題。多年前,高校喜歡組織特大型的綜合雙選會,一般一年就2-3次,大部分有意向的企業都會借這幾次大型雙選會來招聘,平時零星的招聘活動並不多,通常也只是在網上釋出一個招聘資訊,並不會來校,所以只要把握住一兩次大型雙選會的機會就可以實現效率最大化。但最近幾年,企業招聘越來越靈活,高校也越來越傾向於組織分散化的招聘會,有時候一年會舉行10來場綜合招聘會和一些大企業的專場招聘會。可以說,全年都有校園招聘,每一次來的公司也不一樣。想要去應聘心儀的企業,你就必須有非常暢通的資訊渠道,否則,說不準某天不注意,心儀企業的招聘會就開始了,而一旦這些企業在學校裡收夠了簡歷,你的簡歷恐怕就很難入他們的法眼了。
第三、校園招聘的參與渠道
即便是綜合招聘會也不是那麼容易進入。我個人參加過多年的校招,大部分高校會將上午設定為內部時間,讓本校學生憑卡進入,而下午設定為開放時間,即允許校外學生進場。但過了中午,很多用人單位就撤攤了,留給校外學生的機會著實不多。
幾點建議透過上面的分析,為了提高效率,我對想去別的高校參加校招的同學有以下建議:
一是量力而行,去學科水平差不多的高校。比如說燕山大學雖說是雙非,但其機械專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去大連理工、東北大學,甚至去北京一些高校“蹭”招聘會。
二是找好接頭人,如果沒有同學朋友在那邊,最好不要去。求職季時間並不充裕,必須提高命中率。實在看好相關崗位,不如直接聯絡企業人力資源部。
三是多嘗試地方組織的校招會。這種校招會參加單位多,進門不限制學校,相關資訊不僅可以從當地高校就業資訊網上獲得,也可以從地方人才網上看到。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經驗,僅供參考。從9月份開始,新一年度的就業大戰就要打響了,各位畢業生們現在就可以做好準備了,預祝大家馬到成功。
回覆列表
第二:提前查詢想應聘企業的校園招聘計劃,裡面會寫什麼時間在哪所高校舉辦招聘會
第三:當然就是最好認識對方學校的同學了,最好都是同屆的,共同話題會比較多,互相交流招聘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