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鬱香墨

    “花之千葉者無實",這句話的本意是,花繁葉茂果不實,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比如:有的果樹,葉茂植被厚,透光率大大減弱,造成果實不成氣,跌落的多,產生減產或者減收後果。

    歷來就有花之千葉者無實,人無遠慮者近憂之說。

  • 2 # 胡謅文學

    本句出自王陽明的《與馬子莘》書,直譯是花開得太盛,果實不能生長。這名話的意思是說明人生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大自然的規律是無窮無盡的,人們不可能窮盡世界上的學問,《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節》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生的精力有限,不可以學習到世界上所有學問。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要奢求全,學習貪多的結果只會是多而不精,在我們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精力有限,要結合自己的長處和現實條件,學習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並把它學精,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 3 # 綠城遇風雅

    全面發展固然是好事,但是難免雜而不純,博而不精。就像棗樹要“牙幹”方才多果,養分只有那麼多,豐碩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只能二選一。

    “術業有專攻”,一個人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學習知識何嘗不是如此,大學分專業就是為了讓專攻一門,然後讀碩士,博士……在某一領域有了突破,才能造福人類。

  • 4 # 愛玩遊戲的Darui越越

    就好像生活中的男女孩子一樣,一個男女孩子雖然談了許多男女朋友,但是真正在一起結婚的卻少之又少;相反,如果他們一開始就相互對待,那麼走到最後一定會在婚姻殿堂。

  • 5 # 冰刀冷箭

    《花之千葉者無實》

    花之千葉者無實,人無遠慮者必有近憂。

    做事無始終者無果,逆時而為者難成。

    花開得那麼美麗、繁茂旺盛卻沒有結果,一方面是鮮花太招惹人了,於是被人摘取下來慢慢地欣賞。另一方面是一棵樹因為花繁葉茂而過度攝取了全株的營養供應,耗盡了植物轉化之能量,最終導致不能結出果實。

    其實此句是以物喻人。人生有限,而學海無涯,說明世間萬物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貪多而反為不精。

    因為人的精力和時間無多,限制了人們去窮盡世上所有的學問。不能博大精深的通曉古今,包羅永珍,只可以″術業有專攻

    ",選擇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及深感興趣的知識學習及研究。

    在某一領域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厚積薄發而承載重任,才能在廣闊的天地裡大有作為。

  • 6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此話是古人樸素的價值標準,若不論考證出處,可從三方面理解,簡析如下,供參考。

    【1,古人解讀的“四視角”】

    因果觀:“花、葉、實”的關係是因果律,即“因、緣、果”三者背後有必然規律性,其中“花”指因,“葉”指緣,“實”指果。此時,這句話的意思指“花(因)的生長和繁衍取決於葉(緣)的狀態,葉(緣)的狀態又決定實(果)的多少。”

    時空觀:“花、葉、實”天然是一體的,同時具有一個時空性,且三者關係是可逆的一維時空性。此時,這句話的意思指“花的變化取決於時空性的關係變化,“葉(起點)”的時空性與“實(終點)”的時空性之間有互補性和互異性。

    矛盾觀:“花、葉、實”三者構成一個矛盾體系,其中“花”指矛盾的本體,“葉、實”指矛盾的兩端。此時,這句話的意思指“矛盾的形態由矛盾的內容決定”。

    價值觀:“花、葉、實”三者構成一個價值體系,“花”的價值取決於“葉和實”的比例關係。此時,這句話的意思指“花的價值以葉、實的對比關係為衡量標準。”

    【2,今人解讀的“四視角”】

    植物生長原理:花的成果率與葉的密度率是反比關係。

    基因分配原理:花的成果率取決於基因特性,且受該特性決定下的葉密度因素影響很大。

    優勝劣汰原理:大自然對植物有天然的選擇力,遵循適應性法則。“花”的生存和繁衍既是受大自然對“實”的優選性制約,也受大自然對“葉”的優選性制約。當“葉”的生長超越了看不見的優選性,“實”的優選性將變小,最終決定“花”的存活率。

    系統原理:“花、葉、果”構成一個系統,其整體性由“要素性”構成,其變化性由要素的“差異性”決定,其存在性由要素的“邊界性”決定。

    【3,對這句話的思想評判】

    把“花”看做人,把“葉”看做人的追求,把“實”看做人的得失,此時這句話是儒家的修身標準,即人的私慾越旺盛,幸福就越少,痛苦就越大------有私則害。

    把“花”看做萬物,把“葉、實”看做兩極,此時這句話是道家的悟道標準,即趨極則滅,趨中則生------守道則久。

    把“花”看做“心”,把“葉”看做心動,把“實”看做智慧,此時這句話是佛家的修行標準,即心越動,人越愚;念越多,人越苦------無心則智。

    總之,這句話極有義理境界,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性,對“知行”都非常有正確的指導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隋朝之前南北朝的疆域演變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