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時琛
-
2 # 文藏
清 乾隆款豆青釉葫蘆瓶 天津博物館藏
通高34.7、口徑3、腹徑20.3、足徑9.8釐米,小口,有蓋。直頸,呈束腰葫蘆形,上小下大。因其形似“吉”字,因而又稱“大吉瓶”。淺挖足,胎體沉重。通體施豆青釉,釉色鮮嫩青翠,純淨均勻。就好似架上剛剛長成的大葫蘆。瓶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瓶造形端莊、秀美,代表了清雍正、乾隆時期御窯廠燒造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
清 乾隆款金地粉彩蓮紋葫蘆瓶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這是在豆青釉葫蘆瓶的基礎上,把整個葫蘆瓶裝飾得金碧輝煌,底色是金彩,上面用粉彩繪畫萬字、蝙蝠和番蓮紋,寓意萬福相連。
清 乾隆款青花福祿紋葫蘆瓶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高58、腹徑38.4釐米。瓶體呈上小下大的束腰葫蘆形,釉下青花滿繪蝙蝠和葫蘆紋,諧音“福祿”,與葫蘆形諧音相合。葫蘆瓶上繪葫蘆紋,又因葫蘆多籽,寓有多子多孫、福祿萬代之意,是宮廷中日常陳設的吉祥用器。清咸豐 藍地金彩纏枝蓮紋三管葫蘆瓶 上海博物館藏
瓶體似三個緊緊相連的葫蘆,有三個瓶口。老子《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表明道生萬物,從少到多的過程。瓶體藍釉上金彩繪蓮花,萬字和如意紋。如果說清乾隆青花福祿紋葫蘆瓶,是用紋飾表示葫蘆多,“福祿多”。此瓶就是用造型表示葫蘆多,“福祿多”的意思。別出新裁。
清光緒 珊瑚紅釉描金團鳳包袱紋葫蘆瓶 山東省博物館藏
造型是標準的葫蘆瓶樣式,不同是以珊瑚紅釉做底色,上面描金繪團鳳紋,粉彩繪包袱紋,寓意把“福祿”包住了,很有新意。
清乾隆 茶葉末釉雙耳葫蘆瓶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主體是葫蘆造型,在大小葫蘆之間連線兩個對稱的如意耳。通體施茶葉末釉。製成雙耳葫蘆瓶。上海博物館也展出同樣造型的清乾隆茶葉末釉雙耳葫蘆瓶。
清道光 礬紅地描金龍紋雙耳葫蘆瓶 首都博物館藏
與之類似的,是受明永樂、宣德抱月瓶的影響,在清代繼續燒製出雙耳葫蘆扁瓶。如:清道光礬紅地描金龍紋雙耳葫蘆扁瓶,高17.7、口徑3.3釐米。首都博物館藏。與葫蘆雙耳瓶接近,上邊是圓腹,下邊是扁腹,底是橢圓形圈足,足底金彩書“樂善堂制”四字楷書款。紋飾是在礬紅地上用金彩繪雙龍戲珠紋和上下腹部中心繪團蝠和團壽紋,寓意“福壽雙全”。此種造型和紋飾的還見有清乾隆時的青花製品。
清 雍正款青花釉裡紅纏枝蓮紋如意尊 天津博物館藏
如意尊創燒於清雍正時期,是標準的官窯樣式。如:天津博物館藏的清雍正款青花釉裡紅纏枝蓮紋如意尊,就是雙耳葫蘆瓶的變體,上部去掉小葫蘆的一半,改為斂口,雙如意耳更加優美、流暢。大圓腹還保留。到清乾隆朝進一步改進,除了上部去一半圓腹,下面也去掉一半圓腹。
清 乾隆款豆青釉印夔鳳紋如意尊 天津博物館藏
天津博物館藏清乾隆款豆青釉印夔鳳紋如意尊,高18.1、口徑4.8、腹徑16、足徑15釐米。器口內斂,上部呈多半圓球形,中間束腰,下部為半球形。類似上小下大的葫蘆,上下有左右對稱的如意式雙耳連線,通體施豆青釉,上部與下部的主題紋飾是凸起的夔鳳紋,腰部是捲雲紋,近足部是變形的蓮瓣紋。底部為白釉,外底中心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筆篆書款,造型優美,仿龍泉窯釉色,印花工藝精湛,是乾隆官窯的代表作。
清乾隆 粉彩大吉銘葫蘆形壁瓶 上海博物館藏
還有一種葫蘆瓶的變體是半個葫蘆瓶,亦稱壁瓶或轎瓶。顧名思義就是掛在牆壁或轎子上的瓶。上海博物館藏清乾隆粉彩大吉銘葫蘆形壁瓶,一面齊平,一面是上小下大的葫蘆狀,口上部趴著一隻金彩的蝙蝠,瓶體是礬紅彩萬字錦地開光,上下圓形開光內有“大”“吉”二字金彩楷書銘,開光外各有金彩的五蝠圍繞。束腰和下邊圓腹外有粉彩裝飾的松石綠色飄帶,瓶底接仿木釉底座。
-
3 # 大錘的石頭
大家好,我是大錘家的小醬同志。
在古代,葫蘆瓶為什麼風靡一時?葫蘆瓶的原型是葫蘆,葫蘆的諧音是福祿,所以從古至今都被視為吉祥物,所以葫蘆瓶又叫做福祿瓶,深具美好的寓意。葫蘆多子,有多子多福的寓意。
葫蘆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用來裝東西,正所謂七月食瓜,八月斷瓜,葫蘆成熟之後外殼堅硬,只要將中間的白瓤挖出去就可以放東西。
另外,葫蘆還是道家八寶之一,老子曰: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
這句話中提到的“樸”圓形就是葫蘆。隨著道家的興起從,葫蘆瓶也風靡一時。
陸游有一首詩是這樣說的: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里身。
葫蘆瓶在明清大為推崇。
回覆列表
葫蘆瓶在宋代之前並不是推崇的瓶式,主要是經瓶即梅瓶,玉壺春瓶,葫蘆瓶應是從元代開始,特別是明代極力推崇延續到清代。主要代表好意頭:福祿,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另一個可能同道教的興盛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