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和道安
-
2 # 何顯滼
既以為人己愈有,是用自己的能力,去造福世人,自己的福氣就越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是用自己的財富,去幫助世人,自己的財富就越多。大公能成就大私,小公能成就小私,無公即私亡,對等的辯證關係同理。
-
3 # 馬振廷1
既者進貨也,濟者為人也,既濟之卦也,濟者消路,進易消為人所需的貨,不積壓利潤快,再加"上薄利廣消讓利與人,自然就己利愈有多啦。
通行本《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既以為人,己愈有”,是指聖人不重賦斂,不謀私利,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正因為如此,聖人功德日隆,超凡入聖。這邊是“後其身而身先”,終至得到萬民擁戴,天下歸心,“夫唯不爭,故天下莫可與之爭”,這邊是由天地之道,而民心之道,而聖人之道。
聖哉大禹 降服洪水 萬民安居 以樂其業
【版本】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既以為人,己愈有”,因此本句無異議。
三皇五帝 無為而治 澤被蒼生 兆民是賴
【釋義】既:已經。甲骨文字義為“吃飽”,引申為“完”、“盡”、“已經”等義。《玉篇》:“已也。”《博雅》:“盡也。”《易•小畜》:“既雨既處。”《詩•召南》:“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易•既濟》:“疏:既者,皆盡之稱。”《書•舜典》:“既月。”《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既。”《左傳》:“宋人既陣列,楚人未既濟。”
以:使用(糧食和財貨,即聖人不積之物)。《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九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康熙字典》:“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能以眾正。”《詩周頌》:“侯強侯以。注:強,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為:為了,助益,造福。《廣韻》:“助也。”《增韻》:“所以也,緣也,被也,護也,與也。”《書•鹹有一德》:“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書•多士》:“惟我下民秉為。”《詩•大雅》:“福祿來為。箋:為,猶助也。”因此,“為”是助益、造福的意思。
人:他人,人民,百姓,這裡之天下百姓。《說文》:“天地執行最貴者。”《釋名》:“”《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孟子•滕文公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己:(聖人)自己。己,紀的本字,本是上古“結繩記事”的繩索整齊放置之形,後借為天干名稱和代詞。《釋名》:“己,紀也。皆有定形,可紀識也。”《廣韻》:“身也。”《韻會》:“對物而言曰彼己。”《書•大禹謨》:“捨己從人。”《禮•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論語》:“克己復禮”,“己”為己私。因此,“己”即聖人自己。《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呂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愈:更加,愈發。本義是病好了,心情愉快,這裡指更加。《康熙字典》:“進也,益也。”《詩•小雅》:“憂心愈愈”,蘇氏曰:“愈愈,益甚之章。”因此,愈表示越來越的意思。
有:有德。甲骨文以“又”為“有”,“又”為手,“月”為肉,本義是取得、佔有,這裡是擁有。《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易•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偉哉大舜 澤被萬民
【為政簡評】聖人不事賦斂,不會聚斂無度,即便“取之於民”,也必“用之於民”。聖人從萬民那裡拿到的錢幣和糧草,不會藏於府庫,專為自身享用,而是仁懷天下,澤被蒼生,用於為黎民百姓造福。這樣的結果,便是有功德於天下,所以聖人之“有”,便是有大功德。
大禹治水,必然有取於民,但所取之用,卻是用於治水,為天下蒼生造福,因此大禹的功德,譽滿天下,而為舜帝所倚重,這邊是“己愈有”,功德愈發彰顯,這邊是為政之人,“既以為人,己愈有”。
《道德》一書,言“道”言德。“道”為自然本原及規律,而“德”為“道”化生萬物之動力機制及表現。“道”為自然本原,而生天地萬物,故“道”生之;“德”為化生動力,而“道”得以化生天地,化育萬物,故“德蓄之”。聖人有德,牧養萬民,如天覆地載,養育萬物,故而聖人有德;萬民賴之,自由繁衍,如承天立地,生髮長成,是以有得。
聖人德德 以是有德; 萬民有得 以是德德
【修身簡評】世人所謂“樂善好施,天必報之”,是指為人處世,少謀自己私利,多為別人奉獻,多積陽德,暗積陰德,自然會成為有德之人,得到別人的尊敬和愛戴。“德”即“得”,施者有“德”,以其德德,故而有德,有德得德;得者有得,以故德德,故而有得,有得德德。這邊是為人處世的“既以為人,己愈有”,妙哉斯言,明者賴之!
樂善好施 是以有德 陰德陽德 治心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