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刻板印象”?比如,“九零後”都很自戀,科學家都很“極客”(geeky),男人都喜歡體育,這些就是“文化刻板印象”。
無論我們相信與否,我們都知道不少“文化刻板印象”。問題在於,某種刻板印象與其對應群體最初是如何聯絡起來的?
《心理科學》期刊上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刻板印象的出現,最初只是無心之舉,但是隨著人與人之間不斷交流社會資訊,最終不可避免地逐漸變得根深蒂固。
“我們研究了社會資訊從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的過程當中是如何演化的。”主要研究者、英國阿伯丁大學人類知覺實驗室主任、心理學家Doug Martin說道,“最初隨機生成的、複雜的、難以記住的社會資訊,在人與人之間交流傳遞的過程中,逐漸演變出一套更簡單的系統來,這套系統由一系列刻板印象組成,更加容易被記住。”
刻板印象有時候是負面的,會導致歧視和偏見的產生,但是,其它時候,刻板印象則有利於我們更快地領會和抓住周圍世界的資訊,幫助我們“組織、儲存、使用與他人相關的資訊”。
“打比方說,我們在街上遇見一個陌生人,刻板印象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更容易構建對此人的印象,並據此判斷該如何與對方打交道。”Martin說。
Martin和同事們做了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研究者們首先給予被試一些陌生人物的資訊,要求被試記住這些人物的資訊並儘可能地把這些資訊傳達給下一個被試,就像“傳話遊戲”一樣(譯者注:從隊伍最前面的第一個人傳達一句話到隊尾,通常遊戲結束時,這句話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研究者們預期,在傳遞過程中,資訊會逐漸發生變化。
首先,A被試被要求記住關於這些陌生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外貌特徵,比如膚色、形狀、移動方式等。接著,A被試參加了測驗,目的在於瞭解A究竟記住了什麼資訊、多少資訊。之後,A記住的所有資訊被呈遞給了B,B記住後再傳達給C,以此類推,便形成了一條資訊傳遞鏈。
“隨著資訊在人與人之間的傳遞,其狀態逐漸從最開始的無序和隨機聯絡(比如X性格對應著Y外貌),變得更加簡單和有序,也更容易記憶。”Martin說,“到了最後,我們發現,隨機資訊演變成了‘刻板印象’,即特定物理屬性對應著特定性格特徵。”
研究者們聲稱,人們具有相似的認知侷限性和偏見,所以刻板印象才會形成和演變。相比來自不同的社會分類,當面對來自同一社會分類的若干個體時,人們更容易混淆這些個體的身份。同樣地,人們錯誤地以為,來自同一社會分類的個體也會具有相同的特徵。由於我們都會有“以類取人”的記憶偏見,因此,社會資訊在傳遞時,逐漸變得越來越結構化,最終演變成了具有分類的刻板印象。
研究者們還表示,這項研究解釋了為什麼某些刻板印象可以從現實生活當中找到線索,而另一些則沒有現實依據。
“當社會分類和某些屬性的確相關時,人們都很擅長髮現和記住這種聯絡,並將這個資訊傳遞給其他人。然而,有時候,當社會分類和某些屬性毫無關係時,人們仍然會傾向於認為兩者之間有聯絡,並在資訊傳遞過程中‘無中生有’出來。”Martin表示,“如果我們知道了文化刻板印象是如何產生和演化的,那麼也許就能夠干涉這個過程,將‘刻板印象’變得更加正面。”
什麼是“文化刻板印象”?比如,“九零後”都很自戀,科學家都很“極客”(geeky),男人都喜歡體育,這些就是“文化刻板印象”。
無論我們相信與否,我們都知道不少“文化刻板印象”。問題在於,某種刻板印象與其對應群體最初是如何聯絡起來的?
《心理科學》期刊上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刻板印象的出現,最初只是無心之舉,但是隨著人與人之間不斷交流社會資訊,最終不可避免地逐漸變得根深蒂固。
“我們研究了社會資訊從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的過程當中是如何演化的。”主要研究者、英國阿伯丁大學人類知覺實驗室主任、心理學家Doug Martin說道,“最初隨機生成的、複雜的、難以記住的社會資訊,在人與人之間交流傳遞的過程中,逐漸演變出一套更簡單的系統來,這套系統由一系列刻板印象組成,更加容易被記住。”
刻板印象有時候是負面的,會導致歧視和偏見的產生,但是,其它時候,刻板印象則有利於我們更快地領會和抓住周圍世界的資訊,幫助我們“組織、儲存、使用與他人相關的資訊”。
“打比方說,我們在街上遇見一個陌生人,刻板印象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更容易構建對此人的印象,並據此判斷該如何與對方打交道。”Martin說。
Martin和同事們做了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研究者們首先給予被試一些陌生人物的資訊,要求被試記住這些人物的資訊並儘可能地把這些資訊傳達給下一個被試,就像“傳話遊戲”一樣(譯者注:從隊伍最前面的第一個人傳達一句話到隊尾,通常遊戲結束時,這句話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研究者們預期,在傳遞過程中,資訊會逐漸發生變化。
首先,A被試被要求記住關於這些陌生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外貌特徵,比如膚色、形狀、移動方式等。接著,A被試參加了測驗,目的在於瞭解A究竟記住了什麼資訊、多少資訊。之後,A記住的所有資訊被呈遞給了B,B記住後再傳達給C,以此類推,便形成了一條資訊傳遞鏈。
“隨著資訊在人與人之間的傳遞,其狀態逐漸從最開始的無序和隨機聯絡(比如X性格對應著Y外貌),變得更加簡單和有序,也更容易記憶。”Martin說,“到了最後,我們發現,隨機資訊演變成了‘刻板印象’,即特定物理屬性對應著特定性格特徵。”
研究者們聲稱,人們具有相似的認知侷限性和偏見,所以刻板印象才會形成和演變。相比來自不同的社會分類,當面對來自同一社會分類的若干個體時,人們更容易混淆這些個體的身份。同樣地,人們錯誤地以為,來自同一社會分類的個體也會具有相同的特徵。由於我們都會有“以類取人”的記憶偏見,因此,社會資訊在傳遞時,逐漸變得越來越結構化,最終演變成了具有分類的刻板印象。
研究者們還表示,這項研究解釋了為什麼某些刻板印象可以從現實生活當中找到線索,而另一些則沒有現實依據。
“當社會分類和某些屬性的確相關時,人們都很擅長髮現和記住這種聯絡,並將這個資訊傳遞給其他人。然而,有時候,當社會分類和某些屬性毫無關係時,人們仍然會傾向於認為兩者之間有聯絡,並在資訊傳遞過程中‘無中生有’出來。”Martin表示,“如果我們知道了文化刻板印象是如何產生和演化的,那麼也許就能夠干涉這個過程,將‘刻板印象’變得更加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