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然則然則
-
2 # 迷彩黃金
收到大家的熱心回覆
“好孩子”的好是大家形成的共識。
經過思考,給出去下觀點:
一、“好孩子”標籤的動因:
孩子生下來沒有身份、地位、好壞之分,為何慢慢有的就變成了大家眼裡的“好孩子”,有的就變成了“壞孩子”?
“好孩子”不是天生的,不是成長過程的必然產物,是被“綁架”出來的!美其名曰“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
“好孩子”標籤是大人使用成人眼裡“個性化”的標準,在一件一件事情上,不斷反覆強化孩子的思想、行為,使孩子的思維、行為按照“成人”化的模式形成定勢。
二、“好孩子”標籤的優勢:
“好孩子”標籤在孩子思維中形成定勢後,他的行為自然要符合成人眼中“好孩子”的標準,他們自律、自強,甚至爭強好勝,往往各方面都很優秀,成人也很省心。猶如一面旗幟、一柱標杆,可謂“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總被另眼相待、關愛有加,活在讚美和掌聲的浪潮裡。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父母更是榮光滿面,備受人尊敬。
三、“好孩子”標籤的劣勢:
“好孩子”標籤被“刻上烙印”後,很多父母想“撕”下來,可是為時已晚。每年有多少“好孩子”抑鬱、自殺、精神障礙?為何“好孩子”會有這種難以相信的“壞行為”?就是那句“‘好孩子’是被‘綁架’出來的”,而非釋放不同年齡階段應有的“天性”,他們的“好”形成定勢,他們習慣了“好”,他們的“好”是為了討好成人,他們的“好”是自我壓抑,他們的“好”是犧牲了天性,他們的“好”違背了成長規律。“積勞成疾”也許可以用在這裡。
四、“好孩子”不要太好:
“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可以形成道德標準,養成良好習慣,但並非父母標準的產物。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習慣可以成就人的一生,這個“好”只是大致的方向,並非要泯滅天性,並非要求事事都好、時時都好,“好孩子”不是虛榮心、不是隻圖美名、不是依附討好。不破底線、無傷大雅就足好。
別用“好孩子”標籤一味綁架孩子。
別讓“好孩子”標籤毀了孩子一生。
-
3 # 眯眯眼何
謝邀答,對於孩子來說“好孩子”這評價是為了迎合家長對自己是否喜歡,是孩子們衡量自己在教養著或者成年人心目中的一個獲得肯定的尺子。“好孩子”這三個字是成年人對孩子沒有辦法很好解讀他們並想簡化、偷懶給孩子戴的帽子。很多時候孩子們對於“好孩子”的概念並不理解。之前也碰到過這樣的孩子,一邊爬到高處,一邊往下跳,一邊說:“我是好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於好孩子的定義很簡單,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好孩子。而“好孩子”“壞孩子”是成年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以孩子是否給自己製造問題,並且在這過程中有無辦法解決孩子製造的問題為前提。比如有些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無法很好的解決孩子引發的問題下,可能給孩子的定義便是“壞孩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這些問題一直無法得到解決,家長給予孩子“壞孩子”的帽子可能就越扣越大。但事實情況是孩子根本不懂自己為什麼被貼上這個標籤。如果你問一個孩子你為什麼是壞孩子,孩子經常回答成人的是:因為我不乖。不乖在哪裡,孩子其實無從下手評價自己(特別對於精力充沛,感統失調的孩子來說,這樣片面的評價,對孩子來說更是不公平)很多感統失調的孩子,動手打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觸覺敏感不喜歡別人觸碰(觸碰就進行高強度反擊)等等都能成為成人片面評價孩子的理由。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無法反抗,只能被接受成年人對他們的定義(特別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孩子教養者對孩子評價),如果成人無法深入的去了解和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只能說成人才是那個對孩子施暴的“壞孩子”。
回覆列表
好孩子,什麼是好孩子?每個父母心中的標準是不同的。似乎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總是不盡人意。其實有時候真的不是別人家孩子多麼可愛優秀懂事,自己家孩子多麼頑皮不好學,只是我們常常在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去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比較,所以好孩子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只是別人家孩子的缺點我們不知道而已。
一直覺得,孩子只要道德品質好,努力向上,就是好孩子。好孩子有千萬種,也許性格內向,也許偏科,也許成績差,也許有點搗蛋,也許愛運動,也許愛畫畫……成績不是評價好孩子的唯一標準,價值觀生活觀才是好孩子的標準。長期以來,似乎學習好是評價好孩子的國標。學習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過程,道德品質和學習成績是不掛鉤的,多少高階知識分子品德及其惡劣害人害己,多少目不識丁的人道德高尚忠厚善良。
成才先成人,人之不成,才有何用,甚至是禍害。好孩子就在我們身邊,需要我們去努力讓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孩子,永遠不要拿別人的孩子來丈量自己的孩子。發掘孩子自身的優點和潛力,鼓勵孩子努力和堅持,我們的孩子好不好就是我們做父母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