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社會生活博覽
-
2 # 攀登的岩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是張九齡的詩句,張九齡唐朝開元宰相,著名詩人,看人很準,對三個人有精準的評論,李林甫為相,曰後必禍害朝庭,揚國忠,因貴妃權傾朝野,一些人攀附,張九齡說這些人屈炎附勢火中取炭日後必遭袂。。最後是安祿山,安祿山因徵契丹失敗,被主帥張守圭推責問罪,押送給唐玄宗,唐玄宗因聽其勇猛,主張讓其帶罪立功,張九齡反對,說此人有反相,不殺必有後患,唐玄宗不聽,給予釋放,讓其從返軍中帶兵。後來安祿山果然造反,唐玄宗後悔不矣。
-
3 # 飛天ZY漫雪
張九齡,廣東韶關人,唐朝開元時期的名相,文學家,政治家,詩人,政聲清肅,後遭李林甫排擠,罷相外任。西漢張良之後,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風度優雅不凡,在位盡職,直言敢諫,秉公處事,不亞於魏徵風範,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受人敬仰。他膽大心細,看人精準,八九不離十。他對安祿山早有懷疑,曾強諫於唐玄宗,只是唐玄宗聽不進忠言勸諫,被安祿山矇蔽了雙眼。最後才會導致安史之亂,使盛唐從此動盪走向衰落!
據《舊唐書》記載,張九齡覺得安祿山為人“狡黠”,有“狼子野心”,就在皇上唐玄宗面膽告他“面有逆相”,是為反賊。其實,這並不是張九齡信口胡說,因為他在中書省接待安祿山進,發現他面對最高行政長官傲然而立,沒有一點卑恭之態,就知道他個“桀驁不馴”難以駕馭之人,認為安祿山必有反骨,他還曾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其實,宰相張九齡為人正直,滿腹才學,又閱人無數,見微知著,他不但善於察言觀色,還有“識人之術”,他透過與安祿山的一些接觸,就知道此人絕非善類:
在開元二十一年時,范陽節度使張守圭派安祿山,到大唐朝廷呈送奏摺。當時,身為朝廷中書令的張九齡宰,負責相接見了他。按理說,一個小小的衛將,來到滿眼繁華、到處都是高官“喝道”的長安大街上,應該表現出一副謙卑拘謹的樣子才對,可是安祿山卻滿臉的是不屑之色。張九齡看到安祿山的樣子,雖然年青人應該血氣方剛,可是此人卻滿身都是一股桀驁之氣。見到自己沒有一絲的驚慌之態,反而一臉的傲氣,自己這個堂堂的宰相在他面前似乎就是一個小吏。這令張九齡心中很詫異,便留心觀察安祿山的一舉一動。
在交談中,安祿山說起自己曾擒殺契丹四十人的時候,非常坦然,整個神態沒有絲毫的感覺變化。這讓張九齡更詫異,如此興奮和驕傲的事情,他竟如此壓抑得住,就更加覺得安祿山城府太深,不是一般人,就覺得安祿山這個人太可怕了。再仔細瞧瞧,又發現他長相兇悍,並且在其後腦勺隱隱有“反骨”隆起。所以,他斷定安祿山必是奸詐之徒,日後定肯會犯上作亂。
所以事後,他就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並告訴唐玄宗,此人不可重用。可是唐玄宗一見安祿山就喜歡的不得了,並對其委以重任,而對張九齡的忠告不以為然。
就這樣,安祿山的官職一直不斷上升,在開元二十四年時,安祿山已經是平盧的大將軍了。這時,他意氣風發,親自率領三萬大軍,去征討契丹。可是這不但戰敗了,還闖下了大禍,使范陽節度使張守圭自身難保,便上奏摺,請求斬殺安祿山。
奏摺由張九齡接到,並立即批覆奏報皇上,說是:“凡事都要遵循法度,安祿山戰敗,按照軍法應該處死。”
但是,唐玄宗卻對安祿山一再寬容,說什麼“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就決定罷免安祿山的官,讓他繼續在軍中效力。
但張九齡卻一再要求他殺安祿山,這時唐玄宗卻感覺麼很奇怪,問:“莫非張卿對安祿山有什麼仇怨嗎?”
這時,張九齡只好說出自己對安祿山的一些看法,說安祿山異於常人,日後必定會叛亂,成為朝廷的禍害。
沒想到,唐玄宗聽了卻哈哈大笑說:“愛卿不必多慮,叛亂多發生在朝政混亂,百姓難以生存的時刻,現在國富民強,安祿山縱有謀反之心也難翻出我的手掌心。”
張九齡只好作罷。於是安祿山就此逃過大劫,但得以放虎歸山。
果然,在九齡公去世十,安祿山與他的老鄉史思明,二人合謀,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此亂長達七、八年,使國家都處於民不聊知的戰火之中,最後終於被中唐名將郭子儀給平定了。但是,唐朝卻因此由盛轉衰,結局慘重,從而大傷元氣,一蹶不振。
據說,後來唐玄宗才如夢初醒,想起來張九齡的話於是便派人千里迢迢到張九齡的老家去緬懷這位有著遠見卓識的首輔大臣。可惜,斯人已去,世上已無張九齡了。他非常後悔沒有聽張九齡的話,如果當時殺了安祿山,那麼唐朝歷史就要改寫了,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