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賽爸爸說
-
2 # 百合媽媽讀心理
從小在外公外婆家裡長大的小孩,和自己的父母沒有那麼親近,這只是個表象,其實還有遠比不親近更為嚴重的深層問題潛藏其中。
01 孩子無法形成良好的性格。孩子年齡尚小,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是陌生的,父母原本應是孩子最親近、最信任、最依賴的人,是能夠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的人。
然而,父母的離開,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恐懼與焦慮,非常缺乏安全感,讓孩子的心理無法健康成長。
這種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自卑、敏感、孤僻的性格,也容易出現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問題。
02 父母會失去對孩子的心理控制力。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講到了末代皇帝溥儀的故事。溥儀小的時候非常驕橫霸道,常常變著花樣戲弄太監,有一次甚至讓太監吃石頭子兒。 面對這種情況,他不聽任何人的勸說,只有他在生命早期產生情感依戀的乳母王焦氏才能說服他。也就是說,只有王焦氏對他才有控制力。在孩子生命早期,沒有任何的自理能力,離不開他人的陪伴與照顧,這個日日夜夜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的人,會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孩子也會對照顧他的人產生一種情感依戀,與此同時,這個人就擁有了對孩子的心理控制力。
如果從小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是外公外婆,孩子就會對他們產生情感依戀,也就是說外公外婆對孩子是有心理控制力的,孩子可能會聽外公外婆的話,但是卻不會聽父母的話。
有一天,當孩子回到父母身邊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逆反心理,與父母衝突不斷,專門同父母對著幹。
孩子可能會在內心說:“我小的時候,你們去哪裡了,現在才管我!我是不會聽你們話的!”
於是就出現了無法無天的孩子,氣急敗壞的父母,源源不休的紛爭。
03 兩種不同的管教方式會讓孩子出現過激行為。老人帶孩子多半比較寵溺,對孩子束縛較少,凡事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
當孩子回到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可能會對孩子比較嚴格。這種強烈的落差會讓孩子感到窒息,感到無所適從,內心可能會對父母充滿仇恨,有的甚至會出現報復、傷害父母的過激行為,釀成慘劇。
著名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個家教講座中提到一個案例,有個男孩從小由老人帶大,後來回到父母身邊,由於不滿父母對他管教太嚴,居然親手殺害了父母,然後離家出走。
這種情形雖然只是個例,但卻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綜上所述,缺乏早期陪伴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是一生的,希望父母都能把對孩子的陪伴放在第一位,對孩子負責,給到孩子真正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回覆列表
我們都知道,孩子感受到父母養育之恩是從小到大的照顧和陪伴,讓孩子體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因而對父母產生依賴和信任,這也是我們開展家庭教育的基礎。
在我們當前的社會,許多父母為了生計奔波,背井離鄉,留下年幼的孩子和老人,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候卻無法在一起,從而錯過了最重要的兒童成長期。
這些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也沒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情感障礙,尤其是內心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同時,這些孩子表現出來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很淡漠。
那麼,這些孩子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又該何時改善呢?
首先,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從小失去母親的懷抱讓這些孩子沒有與母親建立起依戀關係。我們說良好的依戀關係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而沒有建立起依戀關係的孩子,對母親的離開並不關心,更不會去粘著媽媽。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孩子都不認生,誰抱一下他也無所謂。
其次,孩子沒有受過應有的約束,缺乏規矩意識。老人帶孩子的方式和教育的方式與父母都不同,我們說隔輩親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事情,而沒有原則的溺愛也是很多老年人照顧孩子的通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衛能力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培養和造就,很多孩子不具備良好的習慣。
再次,孩子不聽父母的意見,我行我素。曾經聽到不少留守兒童在被接到父母身邊後被父母發現難以管教的問題,根本不聽活話。對此,著名兒童發育行為專家、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謹表示,孩子必須從小養育,如果孩子你不是從小撫養的話,未來你想要教育他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敢打他,那麼他真有傷害你的衝動。
最後,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不會理解別人。一個內心缺少愛的人怎麼會愛別人呢。而孩子心中的愛從何而來?是從出生開始到3歲的養育過程中產生的。我們說為什麼很多留守兒童的行為很判逆,很不聽話,喜歡和父母對著幹?他內心深處意見很大,為什麼父母之前一直不管我,他們無法理解和原諒。
總之,如果你沒從小養育孩子,那麼你就不瞭解,更不可能成為一個讓孩子信任的家長,孩子不親近也就很自然了。而且這種親子關係的缺失也是無法䃼救的,因為它只產生於孩子三歲前。因此,在這裡提醒各位家長注意,無論你有多忙,都不要把孩子交給別人來撫養,生了孩子你就要好好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