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糖人食療功成者

    但凡不用藥的糖人幾乎沒發現過這種現象,而打針吃藥的糖尿病患者才會有發生。就象上世紀三十年代發現並被醫學界沿用至今的“蘇木傑”現象、黎明現象,都集中在用藥患者的身上。現在醫學界也不得不承認,靠打針吃藥的患者幾乎都會被併發症找上?本人觀點,之所以在藥物效應之後,在不該發生高血糖的時間出現高血糖就是藥物依賴所造成的。也許糖根本沒降,而是被藥物作用掩蓋了真像,否則注射胰島素量越加越大,藥吃的越來越多的糖人得併發症的越多?身體也比不用藥而用食控的患者差很多?為什麼胰島素抵抗往往也出現用藥多的患者身上?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糖尿病人在精神極度亢奮,情緒激動時血糖指數會突然上升,並且非常快而指數也高(本人偶然發現的)!

    患者個人觀點,信口開河。未經權威部門認可。勿噴!

  • 2 # 微笑面對糖尿病

    升糖激素是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一組激素,主要包括以下五種:

    1.胰高血糖素

    2.兒茶酚胺(比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

    3.糖皮質激素(比如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

    4.生長激素

    5.甲狀腺激素

    這些激素對人體的生長髮育、維持血糖穩定、提高應激能力等等都是有幫助的,可以說有了升糖激素的存在,人體才能活力滿滿

    但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這些激素的升糖作用卻惹了不少麻煩。

    升糖激素對血糖造成什麼影響?

    結合微糖的血糖天平理論,顧名思義,升糖激素分泌量越多,相應升糖的砝碼越重,血糖就有更多升高的趨勢。

    人體每日升糖激素的分泌是有節律的,全天有兩個分泌高峰,如下圖所示:

    第一個分泌高峰從3:00開始分泌增加,6:00~8:00達到分泌高峰,釋放全天所需激素的2/3;

    第二個分泌高峰從16:00開始分泌增加,19:00左右到達分泌高峰,釋放全天所需激素的1/3。

    當然,每個人的激素高峰時間點並不是完全一樣,而是和作息時間、生活習慣有關係,比如習慣晚睡晚期的人,清晨的激素高峰就會晚一點,所以我們也建議糖友養成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讓早餐和午餐之間保持4個小時左右的間隔,以免兩餐的升糖效應疊加。

    在健康人體內,這兩個高峰處也是基礎胰島素分泌增多的時候,如圖中綠色方塊所示。

    而在糖友體內,這兩個高峰處會缺乏足夠的胰島素來壓制血糖的升高,這種在沒有進餐等其他因素影響下,產生的空腹血糖升高和午後血糖升高的現象分別叫做“黎明現象”和“黃昏現象”。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存在黎明現象或黃昏現象?

    黎明現象的判斷:

    使用動態血糖儀,直接觀察凌晨3點至清晨的血糖曲線,如果持續上升,則可以判斷存在黎明現象;

    使用普通血糖儀,在前一晚不加餐的情況下,測量凌晨3點的血糖和空腹血糖,如果血糖存在明顯升高(>1.1mmol/L),並且該現象反覆出現,則可以判斷存在黎明現象;

    黃昏現象的判斷:

    使用動態血糖儀,直接觀察15:00至晚餐前的血糖曲線,如果在沒有加餐的基礎上血糖持續上升,則可以判斷存在黃昏現象;

    使用普通血糖儀,需監測午餐後2小時、晚餐餐前血糖,如果餐後血糖正常,但晚餐前血糖有明顯升高(1~2mmol/L),並且該現象反覆出現,則可以判斷存在黃昏現象;

    黃昏現象中還存在一種稱之為“晚黃昏現象”的情況,即血糖升高時間出現在晚餐後2小時至睡前,判斷晚黃昏現象首先需要排除晚餐進餐過多產生的升糖作用,具體方法是:在晚餐停餐或主食減半的基礎上,觀察餐後血糖和睡前血糖——如果睡前血糖不再升高,則說明之前血糖升高的原因是晚餐引起的,可以透過調整晚餐或降糖方案來控制;如果在減少晚餐攝入的情況下血糖仍然明顯升高,則可以判斷存在晚黃昏現象。

    升糖激素還有另外一個平時不易被察覺的升糖效果,就是和飲食的協同升糖效應

    舉個例子,存在黃昏現象的糖友感受比較明顯,不吃晚餐時,血糖因為黃昏現象會輕度上升,但是隻要吃少量的晚餐,餐後血糖就會出現明顯的飆升,升糖效果明顯1+1>2,我們常把這種現象形象的比喻為升糖激素和食物的“狼狽為奸”升糖效應。

    請關注線上指導控糖先行者——微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賽季女排聯賽只有兩個半月賽程導致球員很難得到鍛鍊,排協被批不職業!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