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戍
-
2 # 攝影雜糖
80D怎麼拍出高質量大片,這包含二層要求:高質量和大片。
”高質量”表示已經完全發揮80D+18-200的全部效能,規避了裝置的一切弱點,並且所有操作符合標準,光比影調控制精準,如此就能獲得高質量照片。為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務必認真閱讀相機說明書,充分了解熟悉相機的效能和操作。一般情況下,80D這類機型都不具有較好的高感表現,拍攝時ISO不建議超過800,在風光和夜景拍攝儘量使用ISO100;18-200鏡頭應避免使用素質較差的兩頭,光圈儘量使用F5.6-11.
其二,儘量使用三腳架,快門線和反光板預升的拍攝方式。相機抖動是畫質的殺手,手持拍攝只是權宜之計,只要有可能都使用三腳架;若能配合快門線和反光板預升,可將相機抖動降到最低。當然,此時請關閉鏡頭防抖開關。其三,學習並熟練運用濾色鏡片和外接閃光燈來控制現場光線和影調。現場光線博雜,必須使用濾色鏡片和人造光源進行過濾控制才能避免高光細節丟失等問題。常用濾色鏡片包括CPL、ND和漸變灰,外接閃燈需要掌握布光技巧。最後,使用RAW格式拍攝,懂一點後期。
至於“大片”,這真心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標準。攝影師用光影來表達對自然壯美的敬畏、對世事變幻的感悟。當硬體操作不再是羈絆,個人的修養素質、精神領悟和執著是出大片的基礎吧。
-
3 # 攝影微談
什麼叫高質量的影像大片,我給出的意見可能與很多攝友觀點不一致。
1.高質量的影像作品應該具備以下條件;拍攝要達到高畫質晰度,又能經放大製作為商業廣告、或封面類作品。這裡所講的高畫質晰度的照片,必然是高像數、高品質相機和L級牛頭,這是產出高品質作品的先決之一。“工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優質的照像裝置去空談“鏡頭後面的頭”就叫耍流氓。如果這類“攝影師”觀念固存,很懷疑是否還能在攝影藝術的道路上還能走多遠?或者是鑑賞能力有多高?
2.攝影藝術作品的品質;藝術作品的高質量包括了影像內容,時代感的闡述,圖片不僅包括了上面所談的片質也包括了內容。圖片故事想要表達什麼觀點?再則是拍攝技能,而技能具體落實在拍攝過程中是對構圖、色彩和用光的處理,也包括了後期製作的裁切與調色的基礎。
3.具備以上二點僅僅是產出高質量的基礎條件,除了有技術支撐外,還有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器材因素,即高品質高畫素的器材,帶來的高感、寬容度、淺景深的“空氣切割”剝離的色塊形成。
我們作一個比喻,佳能EOS 80D單反相機是APS-C畫幅相機,而佳能EOS 5D4是全畫幅相機,二者效能不同,所拍的圖片受感光元件的影響,C畫幅相機像場納入量必然小於全畫幅相機。
高像數大畫幅相機以及拍技帶來的影像作品,與C畫幅是有區別的。
鏡頭品質;佳能C畫幅相機鏡頭如10-18mm f/5.6超廣角鏡頭對比大三元的16-35mm f/2.8 L鏡頭,如果拍距相同,引數相同,同拍一風光場景,佳能80D相機就別去與佳能5D4爭峰了,所以圈中流行有“狗頭”與“牛頭”之分。前面已經講到了“工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反對“鏡頭後面的頭”不用器材支撐僅僅只講技術,能拍出高品質藝術作品?
殘幅+狗頭在攝影圈中流行了N多年,固執己見的人,在這裡就不點評其藝術修養的高低如何。再作一個比喻,如果我們用C畫幅最好的鏡頭17-55mm f2.8鏡頭(直抵紅圈牛頭品質)與大三元24-70mm f/2.8鏡頭同作業,抓拍運動中游動的人像,不論對焦速度還是追焦效果,5D4掛24-70鏡頭輕秒80D掛17-55的效能和圖質效果。
至於拍風景、人像、夜景這是引數設定與拍攝經驗的問題,可多看說明書和多拍多練,在實踐中去總結即可提升攝技。
最後討論一下攝影作品的藝術性;攝影作品的藝術,這是爭論了百年之久的問題,即藝術標準是什麼?如果我沒有記錯,該標準問題過去藝術家與哲學家在瑞典會議上,討論認同黑格爾哲學中“藝術標準是以自己的認同,即為標準”之說。而自己認同的標準這就與攝影師自己藝術修養、思想高度、拍攝技術息息相關。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作教學資料傳播。
-
4 # 郭戍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啥樣的照片才算是高質量?啥樣的照片算是大片?第二,應該說任何相機都能夠拍出好作品,而好作品都可以稱為‘’大片‘’。佳能80D、70D、60D都是佳能系列相機中很不錯的產品,很多攝影人用它們拍出了非常完美的照片,問題的核心是,高質量也好,大片也好,就看你用什麼標準去衡量它。拋開照片內容不談,就畫面而言,你所使用的照片拍攝格式如果是RAW,照片質量在後期中會得到很大提升,要是用jpg格式,畫面質量則取決於你的拍攝技術水平。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高質量的大片一定是主題鮮明,反差適當,畫面簡潔,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只要你能夠做到這些,你用80D+18——200鏡頭拍啥都會出好片。所謂的“大片”是沒確切標準的。千萬不要迷信器材,更不要認為只有高檔相機和高檔鏡頭才能拍出高質量大片,普通相機一樣能。
-
5 # 攝影雜糖
80D怎麼拍出高質量大片,這包含二層要求:高質量和大片。
”高質量”表示已經完全發揮80D+18-200的全部效能,規避了裝置的一切弱點,並且所有操作符合標準,光比影調控制精準,如此就能獲得高質量照片。為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務必認真閱讀相機說明書,充分了解熟悉相機的效能和操作。一般情況下,80D這類機型都不具有較好的高感表現,拍攝時ISO不建議超過800,在風光和夜景拍攝儘量使用ISO100;18-200鏡頭應避免使用素質較差的兩頭,光圈儘量使用F5.6-11.
其二,儘量使用三腳架,快門線和反光板預升的拍攝方式。相機抖動是畫質的殺手,手持拍攝只是權宜之計,只要有可能都使用三腳架;若能配合快門線和反光板預升,可將相機抖動降到最低。當然,此時請關閉鏡頭防抖開關。其三,學習並熟練運用濾色鏡片和外接閃光燈來控制現場光線和影調。現場光線博雜,必須使用濾色鏡片和人造光源進行過濾控制才能避免高光細節丟失等問題。常用濾色鏡片包括CPL、ND和漸變灰,外接閃燈需要掌握布光技巧。最後,使用RAW格式拍攝,懂一點後期。
至於“大片”,這真心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標準。攝影師用光影來表達對自然壯美的敬畏、對世事變幻的感悟。當硬體操作不再是羈絆,個人的修養素質、精神領悟和執著是出大片的基礎吧。
-
6 # 攝影微談
什麼叫高質量的影像大片,我給出的意見可能與很多攝友觀點不一致。
1.高質量的影像作品應該具備以下條件;拍攝要達到高畫質晰度,又能經放大製作為商業廣告、或封面類作品。這裡所講的高畫質晰度的照片,必然是高像數、高品質相機和L級牛頭,這是產出高品質作品的先決之一。“工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優質的照像裝置去空談“鏡頭後面的頭”就叫耍流氓。如果這類“攝影師”觀念固存,很懷疑是否還能在攝影藝術的道路上還能走多遠?或者是鑑賞能力有多高?
2.攝影藝術作品的品質;藝術作品的高質量包括了影像內容,時代感的闡述,圖片不僅包括了上面所談的片質也包括了內容。圖片故事想要表達什麼觀點?再則是拍攝技能,而技能具體落實在拍攝過程中是對構圖、色彩和用光的處理,也包括了後期製作的裁切與調色的基礎。
3.具備以上二點僅僅是產出高質量的基礎條件,除了有技術支撐外,還有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器材因素,即高品質高畫素的器材,帶來的高感、寬容度、淺景深的“空氣切割”剝離的色塊形成。
我們作一個比喻,佳能EOS 80D單反相機是APS-C畫幅相機,而佳能EOS 5D4是全畫幅相機,二者效能不同,所拍的圖片受感光元件的影響,C畫幅相機像場納入量必然小於全畫幅相機。
高像數大畫幅相機以及拍技帶來的影像作品,與C畫幅是有區別的。
鏡頭品質;佳能C畫幅相機鏡頭如10-18mm f/5.6超廣角鏡頭對比大三元的16-35mm f/2.8 L鏡頭,如果拍距相同,引數相同,同拍一風光場景,佳能80D相機就別去與佳能5D4爭峰了,所以圈中流行有“狗頭”與“牛頭”之分。前面已經講到了“工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反對“鏡頭後面的頭”不用器材支撐僅僅只講技術,能拍出高品質藝術作品?
殘幅+狗頭在攝影圈中流行了N多年,固執己見的人,在這裡就不點評其藝術修養的高低如何。再作一個比喻,如果我們用C畫幅最好的鏡頭17-55mm f2.8鏡頭(直抵紅圈牛頭品質)與大三元24-70mm f/2.8鏡頭同作業,抓拍運動中游動的人像,不論對焦速度還是追焦效果,5D4掛24-70鏡頭輕秒80D掛17-55的效能和圖質效果。
至於拍風景、人像、夜景這是引數設定與拍攝經驗的問題,可多看說明書和多拍多練,在實踐中去總結即可提升攝技。
最後討論一下攝影作品的藝術性;攝影作品的藝術,這是爭論了百年之久的問題,即藝術標準是什麼?如果我沒有記錯,該標準問題過去藝術家與哲學家在瑞典會議上,討論認同黑格爾哲學中“藝術標準是以自己的認同,即為標準”之說。而自己認同的標準這就與攝影師自己藝術修養、思想高度、拍攝技術息息相關。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作教學資料傳播。
回覆列表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啥樣的照片才算是高質量?啥樣的照片算是大片?第二,應該說任何相機都能夠拍出好作品,而好作品都可以稱為‘’大片‘’。佳能80D、70D、60D都是佳能系列相機中很不錯的產品,很多攝影人用它們拍出了非常完美的照片,問題的核心是,高質量也好,大片也好,就看你用什麼標準去衡量它。拋開照片內容不談,就畫面而言,你所使用的照片拍攝格式如果是RAW,照片質量在後期中會得到很大提升,要是用jpg格式,畫面質量則取決於你的拍攝技術水平。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高質量的大片一定是主題鮮明,反差適當,畫面簡潔,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只要你能夠做到這些,你用80D+18——200鏡頭拍啥都會出好片。所謂的“大片”是沒確切標準的。千萬不要迷信器材,更不要認為只有高檔相機和高檔鏡頭才能拍出高質量大片,普通相機一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