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善發歷史說
    明朝核心中樞機構的沿革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拿下了元朝的集慶路(今南京),於是改為應天府,設定大元帥府,並且自稱吳國公,模仿元制設定江南行中書省,開始逐漸形成最初的中央機構雛形。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應天為大本營,不斷擴充套件勢力,逐漸成為元朝末年不可小覷的一支反元力量。這一年,朱元璋改稱吳王,稱王建制設定百官,在中央設定中書省,以李善長和徐達分別擔任右、左丞相。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把這年改稱吳元年,以李善長為左丞相,並開始制定各種職官制度、各項律令,開始籌備統治天下,這一年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二人北伐殘元,元朝已經猶如摧枯拉朽一般迅速敗亡,朱元璋獲得天下不過就是時間問題。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史稱明太祖。

    天下統一之後,朱元璋很快就開始著手內部的整頓,朱元璋權力慾極強,鑑於過往歷朝歷代丞相權力過大對皇權壓制的教訓,朱元璋開始削弱相權。

    公元1380元,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丞相胡惟庸,並順勢取消中書省,直接管理六部,並詔令後代嗣君不許再設丞相,實行六部治國,徹底廢除丞相制度。

    到了明成祖時內閣大學士參與機要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開啟了明朝兩百年的內閣制度。但是這時的內閣大學士品階較低,雖然協助皇帝參與機要政務,但是權力受到種種限制,只能說是皇帝的一個秘書班子。

    到了明仁宗、明宣宗的時候,內閣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並且閣權開始重於六部的權力,而且內閣大學士也從過去正五品提高到了正三品的品階。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時期的內閣不再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了,是具有“票擬”權力的重臣,可以對皇帝收到的各種奏章進行草擬批答意見,然後再供皇帝決策批出去處理。這樣一來,內閣就具有了直接掌握朝廷中樞的大權,對於國家政務的處理有著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

    內閣大學士是由多人擔任的,在處理國家政務上,主要根據閣臣的資歷、皇帝的寵信分別劃為首輔、次輔、群輔,首輔具有統率所有閣臣的重任,也是皇帝最為親信的大臣,權力極大。

    到了明世宗時期,首輔地位越來越高,像嚴嵩、張居正、徐階等首輔長期控制朝政,形成內閣集權的情況,這時的首輔可以說是無丞相之名,卻是執行丞相之權,擁有丞相之實。

    後續內閣制度始終貫穿整個明朝中後期,直至滅亡。

    明朝的中央各重要機構及職官

    六部:

    吏部,位列六部之首,主管全國官吏,設尚書一人,正二品,設定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下還設有司務廳、文選司、考功清吏司等下屬諸司,設有主事,郎中,員外郎等屬官。

    戶部,主管財政、賦稅、土地、戶口,設尚書一人,正二品,設定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戶部機構最為龐大,設有十三清吏司,還有寶鈔提舉司、印鈔局等直屬機構,設有主事,郎中,員外郎、照磨、檢校、提舉、大使、副使等屬官。

    禮部,主管禮儀、文化、教育、祭祀等,設尚書一人,正二品,設定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下屬官有郎中,員外郎等。除下屬各司、廳等機構外,禮部還負責管理兩個重要機構——太常寺和光祿寺。兩寺各設有主官,太常寺掌祭祀禮樂,設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光祿寺負責祭祀、宴勞、珍饈事宜,設光祿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正五品。

    兵部,為全國軍事行政機構,軍事最高機關,設尚書一人,正二品,設定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下屬官有主事,郎中,員外郎等。兵部還負責管理一個機構——太僕寺,主要負責養軍馬。設有主官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

    刑部,主管全國刑獄、審判。設尚書一人,正二品,設定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設十三清吏司,設有主事,郎中,員外郎等屬官。

    工部,主管全國工程建設和營造,以及全國山水、屯田事宜。設尚書一人,正二品,設定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屬機構較為專業,設有主事,郎中,員外郎等屬官。

    其餘機構:

    都察院,掌管司法和監察,主官為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其下還有最重要的十三道監察御史共110人,均為正七品。

    大理寺,管案件複核,和刑部、都察院並稱三法司,設大理寺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家有老鼠,你會崩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