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質蘭馨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自主性,開闊一個人的視野,讓他見識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然後心甘情願地選擇某一種生活,過好它。

  • 2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家庭教育要把住一條底線,抓住四條原則,孩子不成才也能成人

    父母的“三觀”不同教育的孩子認知不同,父母教育方式不同孩子成長的路徑也不同。千萬個家庭,千萬種教育方法造就了孩子不同人生,這就是家庭教育重要性。錯誤的教育方式問題歸納起來不外四種,即忽視早期教育,父母不能以身作則,不按孩子的實際情況施教,望子成龍成鳳心切、急功急利。至於把“攀比名校”、“只為掙錢”歸為錯誤有失常理,如果孩子有能力,把名校作為奮鬥目標未尚不可,掙錢滿足個人乃至家庭需要是人之本能,這也是人生五層實現目標的第一層,人只有獲得了生理需求才能設想最高目標“自我實現”。

    家庭教育要持續十八年之久,各個階段的培養的目標、任務不同,但培養孩子“正統”要講“高調”不能唱,講規則、講規律是最要緊的。五彩繽紛的世界,是由各式各樣的單個人的個體構成的,都優秀,優秀一詞就會從辭海里抹去,都成了專家教授,服務行業終將停業。這就是自然規律。所以,培養孩子做一個正常人是當今父母第一位的任務。

    第一,父母要把握一條底線。自家的孩子即使不能成才,也要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合格的人。近幾年的家庭教育中風行“才”的教育,忽視“人”教育,結果父母心中的“才”有的最後變成了“人渣”。在全國開展的"打黑除惡"專項鬥爭中,發現的突出現象就是在黑惡勢力犯罪中,青少年成為其“中堅”和“骨幹”力量,應該引起家長們的反思。失去了才會知道珍惜,望子成龍成鳳的父母們企圖越過做人的教育,直接進入做才的教育,結果把一個好苗子養成了人渣。從營銷覺度說,這種投資不是很虧本嗎?所以,一定要把住一條底線“不成才也要成人”。

    第二,父母要以身作則。要大聲呼籲我們做父母的人做一回“君子”。不可否認的是天下父母不可能人人都是君子,但如果你真心為了孩子,當一回君子又如何?可能大家都看過一些電視劇,一些惡人、一些毒梟,知道自己走了一條不歸路,他們在她的孩子面前總是謙謙君子,不讓孩子知道他們的事、染指他們的事。所以,作為常人,即使有些小毛病,在孩子面前裝一下正經又何妨?最好的效果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淨化孩子的過程也淨化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第三,早期教育原則。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經不是假設、猜想,是中國幾千年,西方几百年無數次實驗的結論。如著名心理學家巴浦洛夫說的“出生第三天培養已經晚了兩天”,華生則說,他可以把一群健康的孩子任意培養成專家或小偷。早期教育的作用是深信不疑的。嬰兒期是人生的第一個飛躍期,習慣養成很快、模仿學習很快,語言掌握很快,人格固化、品質形成很快,幼兒期興趣培養很快等等,這一切都是5歲前形成的,以後重塑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嬰幼兒期是重要的人格、品質修復重塑期,又是父母主動權最大的時期,完全有可能把關愛、糾偏、鼓勵、引導貫徹始終,父母的良性示範引導貫徹始終。把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掌握在手裡,直至培養成為真正的人。其實,家庭教育說穿了只有培養做人和養成學習興趣兩個重點。家庭如同是原材料培育基地,學校才是加工成器的地方。

    第四,因材施教原則。承認後天重塑的作用,不忽視遺傳的因素,這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科學態度。按照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人一出生就先天帶著不同的氣質,氣質是一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典型而穩定的動力特徵和人格基礎。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這四種氣質沒有好壞之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多樣性才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四種氣質的人都會對社會發揮不同作用。而且幾乎每一個人不是單獨的一種氣質,而是幾個氣質型別的複合體。對於與生俱來氣質只能順應,不能企圖改變。多血質、膽汁質多的孩子,往往活潑好動,言語行動敏捷,反應迅速、注意力轉移的速度都比較快,行為外向。對於這種孩子,管束要多於鼓勵,鼓勵多了就會變成縱容;對於粘液質、抑鬱質為主要特徵的孩子,雖耐受性低,多疑多慮,但內心體驗極為深刻,行為極端內向。對於這種孩子,鼓勵要多於管束,管束多了就變成了傷害。這些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要體現在生活、學習、行為表現上系統把控恰到好處,過猶不及都不對。

    第五,循序漸進原則。如同上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需要六年,考大學要到十七八歲,雖也有二十來歲就博士畢業的,但那僅僅是個案,而且在這些天才成長過程中也遵循了循序漸進原則,也涉及到因材施教。一些家長恰恰就是這種心理,不顧自己孩子實際,參照物就是“二十幾歲就博士畢業”的孩子,孩子母語還沒有形成就開始學外語,結果學了個四不像,不僅沒有達到“拔苗助長”的目的,反而讓孩子產生了厭學。所以,階段性施策,階段性教育是完成孩子階段性學習任務,幫助孩子全面發展的科學方法。

    總之,家庭教育的責任在家長,只有思路正確,方法得當,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注:這個話題既重要、又急需,望讀者多提意見,拿出家庭教育的更好方法來,以幫助更多的家庭走出誤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前任分手了卻總是想複合,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