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際木魚
-
2 # 酥喜
受試者首先應當具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力以及想象力以及閱歷,帶入感覺強,同時具有著,細節思維思考能力,能將想象的場景進行細節化,同時強調想象的場景與自身器官的互動與交流。
-
3 # 喵爸喵爸
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比較模糊,您指的情景模擬具體是指的哪一方面?是表演?是讀書?還是寫作?
我用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來回答一下吧。
我的孩子目前快要升初中了,我在教他看書和寫文章的時候,反覆提到的就是去感受身臨其境的感覺。至於是怎麼去感受到呢?我用的是代入法。孩子喜歡看書,尤其是科學類的書籍,但是對文學性的書不太喜歡,我想因為是科學類書籍一般都是圖文並茂的,而且字少圖多,容易理解和感受,其實這就是引入身臨其境的前奏。但是對於孩子讀文學性的書,用圖畫代入的方法顯然不太現實。孩子問我,到底怎樣才能身臨其境呢?我說:“今晚睡前的十分鐘讀書,我來讀你來聽。”
我把燈光調暗,開啟書,讓孩子輕鬆舒適的坐在床頭,當讀到“窗外一片明媚的Sunny”時,我問他:“你看到了什麼?”
孩子說:“看到什麼?我看到你在給我講故事啊!”
我說:“你看到窗外的Sunny了嗎?”
孩子說:“哪兒有呢,這不是晚上都快睡覺了,哪兒有Sunny呢?”
我說:“恩,你閉上眼睛,用心去感覺去看,我和你說話,你不用睜眼,閉著眼睛說話就行,你試試看。”
孩子聽話的閉上了眼睛,我又重頭開始讀了起來,當再次讀到“窗外一片明媚的Sunny”時,孩子的臉上露出了一點點微笑,我停下來問他:“你看到了什麼?”,“我看到Sunny了,還有樹!”孩子興奮的說著,當讀到“小鳥兒快樂的飛向藍天時”,我把“小鳥兒”換成了第一人稱“我”,於是就變成了“我快樂的飛向藍天時,用翅膀撫摸著棉花糖似的白雲,用身體感受著巧克力般溫暖的Sunny”,這時孩子舔了舔嘴唇說:“好甜!”
我說:“你現在體會到的這種感覺就是身臨其境。”
“這樣的感覺真好。”孩子快樂的回答著。
我告訴他:“以後你再讀書的時候,要想象自己就是書中的一個角色,無論是人還是小動物什麼的都可以。不一定時課外讀物,語文書中的課文也可以這樣,先讀一小段,然後閉上眼睛在心裡重新讀一遍,把自己換成文中的那個“TA”,慢慢的你就會發現,書中竟然會是另外一個世界的。”
“真的嗎,那我明天好好試試看!”
這就是我針對孩子在閱讀這方面怎麼做到身臨其境的方法。
簡單的說就是:想象→深入→融合→吸收
在寫作中,情景模擬一直到身臨其境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在小學期間,孩子寫作文一直是一件令人頭疼的問題(大家可以看看我以前發的幾篇孩子寫的作文)。我估計可能是老師在教學生寫作文時,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的這種程式化的寫法,我是非常反對這種做法的,寫作就應該發掘出內心深處的東西,不應該有什麼流程和套路,那樣時寫不出好文章的。
孩子最開始寫的作文總是流於表面,毫無思想,就像流水賬。我說你這個不是作文,而是提綱。在這方面我常用“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去引導他寫作文,其實“胸有成竹”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身臨其境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告訴孩子,寫作應該是天馬行空的,沒有任何約束的,可以虛構內容,在你的文章中,你可以變化成任何一個人、動物甚至是物體,例如鉛筆或者腳踏車什麼的,一定要站在你所變化的角色那一方來重新看世界,當你變成你筆下的生命時,你就不是你了!
孩子一開始,對這種身臨其境的說法很是迷惑,不知道該怎樣去轉變這個角色,我採用的是和他一起做情景模擬表演的方法。這個也不是說要像延節目似的要準備道具那樣複雜,其實什麼都不要準備,用“心”去感受就可以了。
比如說老師有一次佈置了“身邊的感動”這篇作文,孩子寫的是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十字路口交警執勤時的情景和感受,所有的感受都是他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感知的,比較片面,沒有深度。我就問他:“你覺得交警蜀黍很辛苦,那他在站崗執勤時心理在想什麼你感受到了嗎?”於是我就帶著孩子來到那個十字路口,看著正在執勤的交警,讓他設身處地的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並和他一起不斷的探討感受,孩子回家後重新把這篇作文整理了一下,加入了一些很獨特的觀點,這個和我們大人的看法很有些區別,很不錯。
後來只要是孩子寫作文,我都讓他站在角色的這一方列一個提綱並講給我聽,重要是突出細節描述和心理活動,當孩子不斷嘗試不同角色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也就會做到身臨其境了。
-
4 # 胤興王府
1.角色形象化,提前道具和服裝,像比是重要
2.角色情感化,進入角色場景和當時心境,如果是你該做如何反應?
3.角色偶像化,設想你崇拜的人物他還如何表達?
4.角色個性化,意想不到的衝突和不一樣場景,你如何應對的?
回覆列表
把自己帶入人物角色,深入瞭解人物的各項引數,做到精準帶入,如深入瞭解人物的性格、社會地位、心理社會位置、以及面對的人物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