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0後小星
-
2 # 逗逗龍機器人
每個人有著屬於自己的育兒之道。想要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小逗是這樣認為的:
1、在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有限制的自由。
2、不要過多要求孩子要怎樣做,成為怎樣的人。
3、雖說不過多規定孩子的人生,但必須讓孩子懂得“人是需要目標的”。
4、成年之後,幹自己喜歡的事就行,但有一點:違法的事情不能碰。
5、工作後,給孩子的要求的是,養活自己的同時,也需要學會存點錢,以被不時之需。
逗逗龍兒童機器人溫馨提示:
快樂的定義很簡單,知足即可。
逗逗龍兒童機器人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感受更多的愛!
-
3 # 一諾媽聊育兒
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長大後的人生有可能不快樂;但孩子有一個痛苦的童年,長大後一定是不快樂的。
孩子到底應該怎麼養育?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家庭,也有一千種養育方式。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不同的個體,因此哪一個家庭育兒模式看起來很成功,套用到自己家孩子身上,很可能就不適用了。
這樣說來,養育孩子難道就沒有方式可借鑑了嗎?當然有,育兒成功家庭裡的共同點還是很值得借鑑的。
1、夫妻感情和睦。夫妻之間感情好,雙方溝通方式恰當,孩子不是在父母吵架、離異的隱形下度過童年,至少能保證孩子童年的基礎是快樂的。成年後,不會因為懼怕婚姻從而否定婚姻,或者因為要逃離整天爭吵的父母,隨便抓住一個人,迅速閃婚。
我是在爸爸媽媽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這直接造就了我內向、玻璃心,不愛交際的性格,並且在年輕時很長一段時間,感情是麻木的。不管我媽對於我的婚姻多麼著急,我都不太著急,對我媽說:“如果找個不合適的結婚了,再離婚,還不如不找。”儘管我說的很有道理,但現在想來,其實也是自己給自己找的藉口。好在後來看了一些心理書自我疏導,並且在被稱為大齡剩女的年齡段找到了稱心的老公。
2、瞭解孩子,懂得孩子。我們成年人的工作都是經歷過學習和培訓才上崗的,唯獨做父母沒有經歷任何培訓,直接上崗。
於是很多年輕父母要麼在原生家庭影響下“隨性”育兒,要麼乾脆交給父母來帶孩子,自己上班。
可喜的是,同樣也有一大批父母,在學習科學育兒的同時,也在學習兒童成長心理和親子關係,參與父母效能訓練。
只有瞭解孩子成長階段心理特徵和敏感期,才能做到在孩子為一件事哭了、鬧了時,懂得孩子為什麼哭鬧,掌握孩子心理活動,進一步理解孩子。
帶女兒出門玩時,經常看到一些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等,對於孩子的各種敏感期的行為給與制止和限制,導致孩子大哭大鬧,還要訓斥孩子“不許哭”、“不懂事”。
3、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愛和自由。尊重孩子的意願,並不代表事事順著孩子:孩子不想學習就不學,孩子只想打遊戲就一直打遊戲。這屬於沒有原則和界限,而不是尊重孩子意願。
尊重孩子意願,比如吃的方面:孩子想吃草莓,你說吃蘋果吧,蘋果營養更均衡;玩的方面:孩子想去玩沙子玩水,你覺得會弄髒衣服,讓孩子玩玩具;小朋友之間:孩子不想分享他的玩具或者零食,你礙於面子強迫孩子分享;兄弟姐妹之間發生爭執,不管是小的多麼無理,大的永遠要讓著小的;孩子興趣方面:明明不喜歡畫畫,硬要給孩子報個美術興趣班,逼迫孩子去學畫畫。
只要孩子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已,不傷害動物,不破壞公共財物,在這樣大的框架下,給與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學會愛,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4、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孩子是一個獨立與任何人的存在,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父母願望的實現者。
很多父母都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乖孩子”,“聽話才是好孩子”。這是把孩子當做父母的附屬品來看待:孩子不需要有自己的意願,只需要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很多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不考慮孩子的真正願望是什麼。
蒙氏創始人、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孩子擁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意識與思考,更容易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也最終會成為一個完整的、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個體。
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很多家長誤解為只讓孩子玩不學習。快樂不快樂,和學習沒有直接關係。事實上,孩子的很多學習都是從玩中學的,並且孩子的玩耍,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況且還有很多孩子是樂意去學習的。
回覆列表
小時候家裡人總是管的太過嚴厲,所以現在性格變成過於內閔,不善於交際。這樣對於我來說,在社會圈子裡面格格不入,嚴重影響自己的發展圈。我認為做父母的應該正確的和小孩建立起朋友的關係。善於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多交流,溝通,真的很重要。一個家庭裡面,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小孩看在眼裡,心裡會模仿。所以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細節。對孩子的成長,也影響著以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