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小時候聽大人們討論三國演義裡的猛將時,所說的順口溜,其來源不可考證,在民間流傳很廣,典韋憑啥就能排第三涅?人們認為雖然不一定符合邏輯,但必有其一定的道理。這裡我們就來說一說猛將排行榜第三名的典韋,一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典韋力大無窮
典韋家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也就是三國時期的陳留,這裡要注意曹操就是在陳留起兵抗董卓的,也就是說當時典韋可能與曹操應是相互瞭解的,這也是為什麼像典韋以這樣忠勇剛烈之人,沒有絲毫猶豫就歸順曹操的原因。
在武力上典韋給我們最直接的印象是上肢特別有力,術語就是“膂力過人”。古代將帥出征,在營門樹立旗幟,指示軍營中的將士們進出,軍營的營門古稱牙門。在牙門樹立的指示旗幟為牙門旗,功能類似現在的出入口指示牌。在古代,這類指示旗幟通常做得又高又大,在大風天,旗幟受力更大,控制旗幟的力量大大高於旗幟本身的重量。
而典韋在軍營中很輕鬆地單手將牙門旗舉起,表現出典韋的兩膀子力大無比。可以看出典韋的身體素質非常好,使用80斤的雙戟,漢時期的1斤約為現在的220g,那麼典韋使用的雙戟大概有17到18斤。
而呂布使用的方天畫戟在《蕩寇志》中記載重二十四斤,《三國志平話》描述戟長為一丈二。按照漢時期的計量單位進行換算:1尺 為24.2cm、1斤 等於220g,那麼呂布的兵器大概有290.4cm,接近3m,戟重為10到11斤,在沒有馬鐙的時期,作為騎兵兵器,確實需要相當強的膂力才能使用。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在膂力比拼上,典韋和呂布應相差不大。
其次分析典韋武藝超群勇冠三軍。
曹操和呂布在濮陽開戰,雙方從早打到晚,一直在混戰分不清勝負,當時呂布急紅了眼,親自赤身搏戰。曹操急於打破僵局,於是在軍中臨時招募打破敵人戰陣的人選,典韋率先響應,並帶領其他應募者大概有近百人。每個人都穿兩件重灌盔甲,一律手持長兵器如長矛、大戟等,不拿盾牌,向敵陣推進。
呂布軍陣弓箭弩箭齊發,矢箭如雨,典韋怡然不懼。他對跟隨自己的人說:我走到敵軍十步的時候,告訴我(頭盔帶覆甲視線受阻)。不久手下計程車兵說:到十步了。典韋又說:到五步之內再告訴我。離敵陣太近,典韋手下計程車兵害怕了,立刻喊道:到了!
於是典韋將手裡的十餘支小戟投敵陣,彈無虛發,中者無不應聲而倒。此情節,讓人想到清軍中的白甲兵,此兵種在軍中地位極高,身著兩層重甲,箭矢穿不透,防護力極強。主要用於對明軍進行攻堅陷陣,勇猛無比。
可以說清軍的戰力高強,大部分是由這些白甲兵撐起來的。典韋的作用就和白甲兵類似,與亂軍中衝鋒陷陣,為自家軍隊開啟敵陣缺口,便於己軍衝破敵陣。由此也可以看出典韋善於群毆,同時也看出盔甲和武器能大大提高戰場上武將的生存率。
再次分析典韋捨生忘死忠義無雙。
張繡反叛,先將典韋武器盔甲盜走,然後在夜晚率軍將曹操的軍營包圍,此時叛軍的無數軍馬步兵殺入營門。典韋在此時沒有鐵戟,身上沒有盔甲,沒有戰馬,光著身隨手拿把刀堵在軍營門口,被戳中數十槍,仍然死戰不退。
刀砍缺就雙手提著兩個叛軍迎敵,叛軍不敢靠近,被堵在營門口。只好用弓弩攢箭射之,箭如驟雨,典韋此時被包圍在營門口,箭矢滿身,血流滿地。死時猶站立在營門口,半晌,無一人敢從營門而入。三國志記載了此時的典韋勇猛無敵、誓死效忠的極致悲壯。
在三國演義中能在對方群毆中表現勇武無敵的,能和典韋相媲美的就是趙雲。而趙雲在當陽長坂坡殺得七進七出,沒有損傷。估計一是因為曹操下令不準放箭,二是趙雲的馬雖然比不上呂布的赤兔但也不差,三是甲冑、兵器齊全。
馬快、有合手的兵器和盔甲,曹操還不放箭,光不出溜的典韋,還真是和武裝到牙齒的趙雲沒法比。如果典韋有雙戟和馬並且盔甲齊全,估計典韋就不會死。當時典韋部下還有十來個人,全是精銳之士,無不以一當十。典韋率領他們甚至肯能再來個反衝鋒,打垮叛軍也不是不可能滴。曹操就是因為典韋的死戰不退,成功逃出張繡的包圍圈。
在古書《墨子》中曾經記載過一個勇力過人,為主盡忠力戰而死的勇士—惡來。書上描寫惡來“勇力過人,生捕兕虎,指畫殺人”。從書中的描寫可以看出,惡來應是一個力大無窮,甚至能空手生擒猛虎,腳踢犀牛的主。惡來還是商紂王的心腹忠臣,周武王攻打商紂時,惡來和典韋一樣也是力戰而死。
顯然,在曹操陣營,典韋和惡來是最相似的,所以曹操才稱讚典韋是古之惡來。典韋武藝卓越,忠勇無雙,因此史學家對其評價甚高,其中潘眉評價就評價他為:雄武壯烈,不在張遼、許褚之下,寫三國志的陳壽也認為他和楚漢時期的樊噲相當。
我們從典韋和呂布比體力、和趙雲的比勇武上看,在衝鋒陷陣上面,典韋應該和呂趙二人不相上下。面對敵人的包圍群毆,為使主上脫困而勇往直前不懼生死,呂布和趙雲可能就稍遜一籌了。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小時候聽大人們討論三國演義裡的猛將時,所說的順口溜,其來源不可考證,在民間流傳很廣,典韋憑啥就能排第三涅?人們認為雖然不一定符合邏輯,但必有其一定的道理。這裡我們就來說一說猛將排行榜第三名的典韋,一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典韋力大無窮
典韋家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也就是三國時期的陳留,這裡要注意曹操就是在陳留起兵抗董卓的,也就是說當時典韋可能與曹操應是相互瞭解的,這也是為什麼像典韋以這樣忠勇剛烈之人,沒有絲毫猶豫就歸順曹操的原因。
在武力上典韋給我們最直接的印象是上肢特別有力,術語就是“膂力過人”。古代將帥出征,在營門樹立旗幟,指示軍營中的將士們進出,軍營的營門古稱牙門。在牙門樹立的指示旗幟為牙門旗,功能類似現在的出入口指示牌。在古代,這類指示旗幟通常做得又高又大,在大風天,旗幟受力更大,控制旗幟的力量大大高於旗幟本身的重量。
而典韋在軍營中很輕鬆地單手將牙門旗舉起,表現出典韋的兩膀子力大無比。可以看出典韋的身體素質非常好,使用80斤的雙戟,漢時期的1斤約為現在的220g,那麼典韋使用的雙戟大概有17到18斤。
而呂布使用的方天畫戟在《蕩寇志》中記載重二十四斤,《三國志平話》描述戟長為一丈二。按照漢時期的計量單位進行換算:1尺 為24.2cm、1斤 等於220g,那麼呂布的兵器大概有290.4cm,接近3m,戟重為10到11斤,在沒有馬鐙的時期,作為騎兵兵器,確實需要相當強的膂力才能使用。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在膂力比拼上,典韋和呂布應相差不大。
其次分析典韋武藝超群勇冠三軍。
曹操和呂布在濮陽開戰,雙方從早打到晚,一直在混戰分不清勝負,當時呂布急紅了眼,親自赤身搏戰。曹操急於打破僵局,於是在軍中臨時招募打破敵人戰陣的人選,典韋率先響應,並帶領其他應募者大概有近百人。每個人都穿兩件重灌盔甲,一律手持長兵器如長矛、大戟等,不拿盾牌,向敵陣推進。
呂布軍陣弓箭弩箭齊發,矢箭如雨,典韋怡然不懼。他對跟隨自己的人說:我走到敵軍十步的時候,告訴我(頭盔帶覆甲視線受阻)。不久手下計程車兵說:到十步了。典韋又說:到五步之內再告訴我。離敵陣太近,典韋手下計程車兵害怕了,立刻喊道:到了!
於是典韋將手裡的十餘支小戟投敵陣,彈無虛發,中者無不應聲而倒。此情節,讓人想到清軍中的白甲兵,此兵種在軍中地位極高,身著兩層重甲,箭矢穿不透,防護力極強。主要用於對明軍進行攻堅陷陣,勇猛無比。
可以說清軍的戰力高強,大部分是由這些白甲兵撐起來的。典韋的作用就和白甲兵類似,與亂軍中衝鋒陷陣,為自家軍隊開啟敵陣缺口,便於己軍衝破敵陣。由此也可以看出典韋善於群毆,同時也看出盔甲和武器能大大提高戰場上武將的生存率。
再次分析典韋捨生忘死忠義無雙。
張繡反叛,先將典韋武器盔甲盜走,然後在夜晚率軍將曹操的軍營包圍,此時叛軍的無數軍馬步兵殺入營門。典韋在此時沒有鐵戟,身上沒有盔甲,沒有戰馬,光著身隨手拿把刀堵在軍營門口,被戳中數十槍,仍然死戰不退。
刀砍缺就雙手提著兩個叛軍迎敵,叛軍不敢靠近,被堵在營門口。只好用弓弩攢箭射之,箭如驟雨,典韋此時被包圍在營門口,箭矢滿身,血流滿地。死時猶站立在營門口,半晌,無一人敢從營門而入。三國志記載了此時的典韋勇猛無敵、誓死效忠的極致悲壯。
在三國演義中能在對方群毆中表現勇武無敵的,能和典韋相媲美的就是趙雲。而趙雲在當陽長坂坡殺得七進七出,沒有損傷。估計一是因為曹操下令不準放箭,二是趙雲的馬雖然比不上呂布的赤兔但也不差,三是甲冑、兵器齊全。
馬快、有合手的兵器和盔甲,曹操還不放箭,光不出溜的典韋,還真是和武裝到牙齒的趙雲沒法比。如果典韋有雙戟和馬並且盔甲齊全,估計典韋就不會死。當時典韋部下還有十來個人,全是精銳之士,無不以一當十。典韋率領他們甚至肯能再來個反衝鋒,打垮叛軍也不是不可能滴。曹操就是因為典韋的死戰不退,成功逃出張繡的包圍圈。
在古書《墨子》中曾經記載過一個勇力過人,為主盡忠力戰而死的勇士—惡來。書上描寫惡來“勇力過人,生捕兕虎,指畫殺人”。從書中的描寫可以看出,惡來應是一個力大無窮,甚至能空手生擒猛虎,腳踢犀牛的主。惡來還是商紂王的心腹忠臣,周武王攻打商紂時,惡來和典韋一樣也是力戰而死。
顯然,在曹操陣營,典韋和惡來是最相似的,所以曹操才稱讚典韋是古之惡來。典韋武藝卓越,忠勇無雙,因此史學家對其評價甚高,其中潘眉評價就評價他為:雄武壯烈,不在張遼、許褚之下,寫三國志的陳壽也認為他和楚漢時期的樊噲相當。
我們從典韋和呂布比體力、和趙雲的比勇武上看,在衝鋒陷陣上面,典韋應該和呂趙二人不相上下。面對敵人的包圍群毆,為使主上脫困而勇往直前不懼生死,呂布和趙雲可能就稍遜一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