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魯迅一生寫了很多作品,他的作品中卻沒有長篇小說,他為什不寫長篇小說,有何特殊原因嗎?

8
回覆列表
  • 1 # 化外萬民胡少峰

    相對於長篇小說來說,短篇小說更具戰鬥性。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就是要通過文章來改變國民精神面貌。試想,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遍地都是文盲的社會,你寫長篇小說給誰看?又有幾本長篇小說,起到了改良人性的作用?沒有。

    小說只是茶餘飯後的一種調劑。茶餘飯後稍坐片刻,然後就要為生計奔忙。就是這個稍事休息的片刻,你讓讀者怎麼去讀長篇小說?第二天的故事,怎麼在腦海裡和頭一天的章節銜接?所以。短篇小說應運而生。刊物能消費得起的不多,而廉價的報紙,普及面更廣。有幸看到先生小說的機會更多。這就意味著接受靈魂洗禮的人更多。

    魯迅先生生前主張,不要無緣無故浪費別人的時間,認為無緣無故浪費別人的時間,跟圖財害命沒什麼兩樣。你得承認,很多長篇小說作家,洋洋灑灑幾萬幾十萬的寫,結果連一兩件事都交代不清楚,真的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先生教年輕的文學愛好者,竭力將可有可無的文字刪除。現在的小說家,恨不得小說一長再長,生生將中篇寫成長篇。何以故?稿費是按字數付錢的!不錯,你痛快了,坐在那裡數錢,坑苦了讀者,讀吧無味,不讀吧覺得浪費。

    先生的焦慮是有的,國民精神萎靡不振,單靠他一己之力,遠遠不夠的。嗜煙如命,損壞了他的健康。他從不憐惜自己的身體,他也毫不眷戀小家庭,包括妻子和兒子。他其實是很絕望的。他不怕敵人的明刀,面無懼色。卻忌憚同一戰壕射向他的暗箭,令他齒寒(老歸大澤孤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英雄落寞,是因為被救助的物件,不但不理解,反而引以為惡意,而生啖其肉!有誰能明白,“一個都不寬恕”背後的無奈和悲涼!

    時局危艱,容不得他寫長篇,讀者也無意於長篇大論裡浸泡。先生的短篇小說至今依然有戰鬥性,可讀性;同一時期的作家寫的長篇鉅製家春秋,試問有幾個民國青年通讀過?今天的青年讀過第一部的更是寥若星辰。至於社會效應,那更是天壤之別。

  • 2 # 雲下閒叟

    自古文人多貧困。寫長篇小說,首先要甘於清貧。用數年,甚至數十年磨一劍的,比比皆是。魯迅恰逢動盪年代,恐難以靜心數年吧。

  • 3 # 老大73708

    魯迅家道淵源,他的學問全在於他自學成才,加上無與倫比的天賦,悟性高,文筆老辣犀利,除教書、研究外,主要從事的就是寫文章。正如他自己講的,他把別人用在消遣、休閒,喝茶、喝咖啡的時間全用於寫作,天才出於勤奮,否則哪來魯迅先生的巨大成就呢?

    他主要成就是他的雜文,面對黑暗的舊社會,他射向敵人的是一支支利箭。用筆端揭穿敵人的陰謀,與反動文人論戰,揭露其賣國求榮的嘴臉,對醜陋的的社會現象,毫不留情於以披露。在中華民族處於危機之時,在左聯內部,團結廣大愛中國人士,高舉民族的大眾的文學旗幟,與國防文學展開論爭,旗幟鮮明的支援左翼人士,如柔石等去與敵人戰鬥。與梁實秋等買辦文人論戰,怒斥其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與胡適文鬥,毫不妥協。魯迅,為民族大義,為文學,奮鬥了一生,是值得彪炳的。

    儘管如此,現存的魯迅小說的文學造詣是很高的。這些小說我都看了,並經常拜讀,兩本小說集,巜吶喊》名氣大一些,其實《徬徨》中的短篇小說寫得更入情入理,挺吸引人的,我就很善歡其中不少佳作。魯迅確是無長篇,但他的中篇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卻是世界名作。連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也言道,他願將其所有長篇小說換取魯迅的巜狂人日記》,此言雖有些誇張,但足見魯迅先生在小說創作上的成就了。

    因此,不能以長短論英雄,只要是寫得好,長篇、中篇、短篇都可成為名篇。寫得爛,越長越就是王奶奶的裹腳布,只會又長又臭的,這樣的小說還少嗎?世界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不就是短篇成名麼?他那篇《競選州長》的短篇寫得多犀利,形象多生動,把資本主義的醜惡嘴臉揭露得何其淋漓盡致,多麼的刻骨銘心啊!

  • 4 # 蘇東文

    魯迅先生為什麼沒有寫長篇小說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時間問題。魯迅先生長期作戰在與反動文人鬥爭的第一線,他的文章是很多的,當然更多的是雜文。這些文字的發表頻率是非常高的,試想一下,對方一旦寫出什麼文章,魯迅先生就要馬上反駁,這是需要相當多的精力的。一來需要對對方的文章進行及時跟蹤和認真閱讀,二來在閱讀了之後,要考慮馬上進行迴應。長期作戰在第一線的人,就不大可能能夠抽得出時間和精力來靜下心來寫需要靜下心來寫的長篇小說了。所以魯迅先生只是在閒暇的時候,寫些小說,寫些散文,回憶自己的過去,寫些信,寫些詩歌,發表下自己的內心的另外的感受,這樣人們才不會覺得魯迅是一個只會戰鬥,不會生活和享受的人。

    第二,水平問題。我個人覺得,長篇小說的寫作也並非容易的事情,雖然魯迅先生短篇小說寫得不錯,從《孔乙己》可以看出這點,但是並不意味著魯迅先生一旦寫長篇就能寫好。魯迅先生對中國古代小說的評論也有許多獨到之處,比如對《紅樓夢》中鳳姐的描述,魯迅先生就以近乎一針見血的犀利的筆法,對其進行了評價。而且魯迅先生也說過,《紅樓夢》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個奇蹟,因為它第一次寫好人不完全是好人,壞人也不完全是壞人的小說。魯迅先生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的深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點,那就是,那些經濟學家,讓他們去搞經濟,讓他們去當地方的長官,就不見得能做好。長期在書齋裡待的人就會顯得不圓滑,不通人情,不瞭解實際情況。也就是做學問行,是一等一的,但是實際的操作和管理能力就不見得內行,而常常是眼高手低的門外漢。我不是在這裡危言聳聽地質疑魯迅先生的文學水平,只是在客觀地解釋這樣的一個現象,而這個現象是大家容易忽視的。

  • 5 # 老劉

    魯迅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而我則與大家看法有所不同,即是魯迅絕對不是人們所想象簡單的一位當代文豪而已,而最本質的他就是中國唯一偉大無比的救國救民的一位思想啟蒙者和靈魂導師!為什麼這麼說?其實早在魯迅決定去日本學醫後的經歷,就為後來他成為中國唯一偉大無比的救國救民的一位思想啟蒙者和靈魂導師奠定了註腳。

    毫不誇張的說,魯迅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魯迅先生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地位超然而顯赫。作為“新文學”的奠基人,魯迅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我們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無不體味到他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能理直氣壯的與林語堂論戰,與梁實秋論戰,與郭沫若論戰,總能高屋建瓴,以理服人,以無與雄辯的思維和事實才奠定了他在文壇之中的不朽地位,蜚聲世界文壇,被讚譽為中國的“高爾基”!尤其在南韓、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從以上所述,以魯迅在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學上的超世之才,你能說魯迅寫不出長篇小說嗎?回答無疑是否定的。其實魯迅曾經有過撰寫三篇長篇文學之巨的打算,其中有的還擬定了寫作大綱並徵求了當時一些文豪意見,但是最後還是魯迅自己義無反顧的否定了自己的決定。為什麼?因為魯迅一門心思還是基於救國救民的思想啟蒙者和靈魂導師的沉重歷史使命感必須要讓他以更加千百萬倍的精神和意志去繼續履行自己的神聖職責。

    想當初早年,魯迅來到日本潛心學習醫學,希望以此來挽救像他父親那樣生病的中中國人。可一次事件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促使他棄醫學文,這便是:"幻燈片事件"。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身在日本的魯迅時刻關注國內的時局。此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已經國富民強,有在甲午海戰中打敗了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所以當時的日本人不可一世,非常歧視中中國人。一日,魯迅在教室裡看到一張有關日俄戰爭的幻燈片。一名為俄中國人做偵探的中中國人被捉住,日本人要將其砍頭,周圍圍觀的都是中中國人,他們臉上毫無表情,這種中國人的麻木不仁深深地刺激了魯迅。這使他認識到:學醫只能拯救中中國人的身體而無法解救其靈魂。由此從這一刻起,魯迅決定棄醫從文,用文字來拯救中國人!

    百年巨匠魯迅,就是這樣的敢於刺破封建禮教,成為掃除一切魑魅魍魎的千古不朽之鬥士!他要以喚醒中國人為目標,為國家、民族、青年而高聲吶喊,從而吹響了那個歷史時代的偉大號角。

    魯迅不是舞文弄墨的儒雅之士,而是一位具有現實批判主義風格的文學鬥士,更是一位中國唯一偉大無比的救國救民的一位思想啟蒙者和靈魂導師。所以,魯迅作品與眾不同的可貴之處就是不僅文字“尖刻入骨”,一針見血,言簡意賅,更加令人信服,既有風骨、更有靈魂,讀後讓人總是有所感悟、有所啟迪、有所收穫。魯迅文學的價值意義不在於文字功底,而在於觀點和思考都充滿了靈魂和正義。如果我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就不難理解魯迅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而專門創作投槍匕首式的短文了。比如,魯迅評價中國人的經典之句:“一個跪了太久的民族,連站起來都有恐高症”;又如,能入木三分抨擊時政、揭露黑暗的名句:“專制者反面就是奴才,有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再如,當面對年輕的左聯作家柔石被槍殺的現實,魯迅發出“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的慨嘆;當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幹事楊銓被槍殺,魯迅又吟下著名一詩,以發“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時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的悲憤。作為“民族脊樑”的魯迅,尤其被世人稱為千古名句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更是魯迅一生之人生真實寫照。這難道不是魯迅被後人看作是文化戰士和思想巨人的原由所在嗎?這難道不是更加證明了他是中國唯一偉大無比的救國救民的一位思想啟蒙者和靈魂導師嗎?!

  • 6 # 領袖詩人盧偉宗

    可能是魯迅對自己要求嚴格,他知道,長篇小說作者必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必須熟悉民間丶官方以及各個階層的生活,而這些方面,他自認為自己還有欠缺,不宜創作長篇小說。

  • 7 # 飛飛539

    魯迅不是不會寫長篇,也不是不能寫長篇,是他認為沒有必要寫長篇,是他不想浪費時間去寫長篇。

    魯迅的雜文就像匕首直接刺入敵人心臟。在那樣的時代,他棄醫從文就是為了挽救中華民族危亡,喚醒人們內心的麻木。

    他的短篇更直接、更有力量。

    他的作品是精品,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精華,魯迅的精神財富價值連城。永遠都不會過時。

    魯迅先生千古!

  • 8 # 大器天成9527

    言簡意賅的文章批判性更強、目標更明確、更容易讓廣大民眾接受。長篇小說一般是以敘述故事情節為主、一般沒有主題思想、並且耗費時間。無法滿足魯迅先生與黑暗的段祺瑞政府鬥爭。魯迅先生需要大量的文章抨擊段祺瑞政府的黑暗。

  • 9 # 周文至今無一文

    魯迅年輕時棄醫從文,本意是想文化救國。

    魯迅憂國憂民,創作了雜文、短篇小說鍼砭時弊,非常有戰鬥力。

    魯迅生活的年代社會動盪不安,他有當教師這樣的本職工作,還經常要參加社會活動,晚上再挑燈夜戰,勤奮筆耕,著敘甚豐,如短篇小說集《吶喊》、《仿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且界亭雜文集》,等等,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精品。

    在當時,魯迅先生不僅自己不創作長篇小說,他對張恨水、周瘦鵑等鴛鴦蝴蝶派作家持批判態度,認為他們寫的長篇小說與時代背道而馳,與社會脫節,粉飾太平。

    現在,魯迅文學獎是中國最權威、最齊全的文學獎,所設獎項非常多,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詩歌獎、散文獎通通都有,唯獨沒有長篇小說獎。

  • 10 # 王成海偽文藝青年

    魯迅一生鍼砭時弊,憂國憂民,寫長篇小說不符合他的個性,不是他不寫是因為他對時政不滿,一般對時政不滿的人內心其實是渴望被重用的,他好來改造這個世界,他諷刺是因為他希望被發現,他內心裝滿了這些後就沒有多餘的空間倒出長篇小說了,所以不是他寫不出來長篇小說,而是他心裡裝滿了別的東西,比如說:潤土、孔乙己、祥林嫂等等。

  • 11 # 硃砂No3

    只是我的認為,並不代表別人:魯迅先生寫作目的是講理,不時說情,不是反應社會現狀,是說明社會問題,沒必要寫長篇。

  • 12 # 練戇之旅

    魯迅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小說還是雜文都是帶著明確的批判性的。

    而這也正是魯迅先生寫作的初衷,他的初衷不在於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也不在於聞達和名利。而這也就基本奠定了魯迅先生寫作的方向。

    長篇小說需要巨集大的敘事,需要對形色各異的人物形象進行勾勒描摹,需要對故事情節做全面的統籌。不僅如此,長篇小說更需要大量的瑣碎和兒女情長來保證故事的立體與飽滿。

    但顯然這需要花費作者大量的精力與時間。據我所知很多長篇小說都是歷經幾年甚至十幾年才完成,而在動盪的戰爭歲月,民智未開,名族尚未獨立,魯迅先生哪裡有著閒情逸致去做如此龐大而事倍功半的事情呢。

    而短篇小說則相對簡單,人物關係並不複雜,人物形象也只需要在一部小說中集中刻畫一個或一類人就可以了。而且短片小說沒有冗雜的鋪墊和陳述,文學思想主旨更鮮明扼要,而這正好符合魯迅先生的訴求,即快速的揭露醜惡和劣性以及時的啟發民眾,喚醒明智,壯大名族。

    也因此魯迅先生的短篇基本都是諷刺性的,由此不難看出魯迅先生的寫作本意來,因此魯迅先生為何不寫長篇小說也就一目瞭然了。

    當然了,也不能就因為這個客觀原因而排除魯迅先生本人的一些主觀原因。比如在修史方面,樑思成、林徽因夫婦修了浩大的中國建築史,陳寅恪先生修了歷史,而魯迅先生則修了從明清才開始的小說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馬自達和本田是技術宅,而豐田是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