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31950352275

    漢字是漢語和漢語思維的載體,是世界上最古老並且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之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漢字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西安地區佔有重要地位。

    西安半坡遺址共發現符號113個,不計重複27種;臨潼姜寨遺址共發現符號129個,不計重複38種,而且發現陶棒、陶杯、石硯、顏料等書寫材料。龍山文化可以說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時代,中華歷史一開始由混沌慢慢步入朦朧,史載黃帝命倉頡造字。在今天的長安去區郭杜街道長裡村村北也築了一座古臺,那就是倉頡造字臺,聽這個名字可能有點不知道是什麼,其實就是傳說中中華民族漢文字文明的發祥地。

    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朝,就已經出現了金文和甲骨文,這才是最古老時候所認識的文字。而到西周時期,漢字已經更多地拋棄了一些原始的孑遺,呈現出更加成熟的面貌。1986年在長安區斗門花園村遺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甲骨文刻畫痕跡,一部分考古學家,根絕這批痕跡,就認為當時生活西安境內的先民,就已經開始使用原始文字。從如今所能瞭解到了金文籽料中,經過分析可以知道,最遲在西周中期,就已經開始對漢字進行規範化整理。

    據統計,這個資料可能不是太完全,西周金文單字數量3000多個,這個數量少於殷商甲骨文的單字數,這是因為經過整理,造字更為合理,且使用頻率較高,現可讀出的有2000個左右,多於已識的殷商甲骨文。西周宣王時,史官籀對此前的文字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一種文字籀文,亦稱“籀書”“大篆”。秦統一中國後,李斯依據籀文,簡省筆畫,制定出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稱“小篆”或“秦篆”,但是寫起來依然費力。後來胥吏們採用一種簡而易書的文字,就是一種比較草率的篆書體,即最早的隸書。

    真正使隸書定型併成為一種書體的是程邈,精心整理出比小篆更易書寫的文字3000個,後稱“隸書”。到了漢代,徹底改變圓轉筆畫為方折,改象形為筆畫化,成為筆勢、結構與篆書完全不同的字型,是為漢隸,標誌著古文字發展的終結,史稱“隸變”。以後的楷體、行體、草體,都是在漢隸的基礎上改良而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賓士c200和賓士CLA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