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興嘆”是一則富有浪漫主義情趣的故事。秋汛來了, 黃河水漲,一片汪洋;河水兩岸及河中小洲之間,簡直看不清對岸的牛馬。黃河神河伯沾沾自喜, 以為天下的美景盡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但他跑到北海, 向東一望,茫無邊際,“不見水端”,這才改變自己的得意神態,猛然省悟,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聞道百(懂得了少許道理),以為莫己若(便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的見識淺陋者而已。並且進而仰視著北海神發了一通深沉的感慨:“我曾經聽人說過,孔子的見聞學問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以前我不信這話。現在我見到了你的壯闊無際,才知道這話是真的啊。我如果不到你這裡來,那就糟了。我將永遠被識見廣博的人所恥笑了。”這番言辭,誠懇之情可掬。作者藉助細膩的心理刻畫和傳神的獨白描寫,塑造了一個活躍在浩渺無際、詩意濃郁的背景上的覺悟者形象。
寓言中的河伯,由一個自得自滿者,轉變為自省自悟者。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如果閉目塞聽,不善於向外界學習,就會目空一切,盲目驕傲,關起門來自稱“老子天下第一”;一旦改換了環境,受到了外界刺激,而又善於反思的話, 就有可能感悟到天外有天,認識到夜郎自大、自滿自足只是一種低階趣味,從而一改舊時面目。就《秋水》全篇而言,作者的用意雖然只在說明大小無別, 萬物齊一,宣揚無須作為,但這則寓言本身所涉及的事物的相對性問題,對於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還是頗有啟迪的。
這則寓言頗具代表性。《莊子》寓言幾近二百, 素以境界、神韻見稱。本則寓言的人物活動背景由“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的黃河轉到“不見水端”的北海,境界異常闊大;人物心理由“欣然自喜”陡入“望洋而 嘆”,韻味深長。行文跌宕有致,風格汪洋恣肆。後世讀者多樂於咀嚼,並往往以“南華秋水”指代《莊子》風格。出自這則寓言的“望洋興嘆”、“貽 笑大方”等成語、也常被引用。
,“望洋興嘆”是一則富有浪漫主義情趣的故事。秋汛來了, 黃河水漲,一片汪洋;河水兩岸及河中小洲之間,簡直看不清對岸的牛馬。黃河神河伯沾沾自喜, 以為天下的美景盡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但他跑到北海, 向東一望,茫無邊際,“不見水端”,這才改變自己的得意神態,猛然省悟,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聞道百(懂得了少許道理),以為莫己若(便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的見識淺陋者而已。並且進而仰視著北海神發了一通深沉的感慨:“我曾經聽人說過,孔子的見聞學問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以前我不信這話。現在我見到了你的壯闊無際,才知道這話是真的啊。我如果不到你這裡來,那就糟了。我將永遠被識見廣博的人所恥笑了。”這番言辭,誠懇之情可掬。作者藉助細膩的心理刻畫和傳神的獨白描寫,塑造了一個活躍在浩渺無際、詩意濃郁的背景上的覺悟者形象。
寓言中的河伯,由一個自得自滿者,轉變為自省自悟者。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如果閉目塞聽,不善於向外界學習,就會目空一切,盲目驕傲,關起門來自稱“老子天下第一”;一旦改換了環境,受到了外界刺激,而又善於反思的話, 就有可能感悟到天外有天,認識到夜郎自大、自滿自足只是一種低階趣味,從而一改舊時面目。就《秋水》全篇而言,作者的用意雖然只在說明大小無別, 萬物齊一,宣揚無須作為,但這則寓言本身所涉及的事物的相對性問題,對於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還是頗有啟迪的。
這則寓言頗具代表性。《莊子》寓言幾近二百, 素以境界、神韻見稱。本則寓言的人物活動背景由“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的黃河轉到“不見水端”的北海,境界異常闊大;人物心理由“欣然自喜”陡入“望洋而 嘆”,韻味深長。行文跌宕有致,風格汪洋恣肆。後世讀者多樂於咀嚼,並往往以“南華秋水”指代《莊子》風格。出自這則寓言的“望洋興嘆”、“貽 笑大方”等成語、也常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