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走與寫作
-
2 # 文藝小礦工
其實,這個從文化淵源和文化屬性上來講這個問題,古人說的成家立業就是成家立業,也就是先成家後立業。
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這樣一句話,流傳幾百年級上些年,這樣能夠流傳下來,就說明他有一定的道理。第二,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為什麼要先成家?因為一個人成家了之後,心才會穩,心穩了之後,這才是立業的一個基礎。
我們這裡所說的立業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穿衣吃飯的立業,而是一種大事業,涉及到成百上千人的這樣的事業的立業。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你要有一顆穩定的心,要有恆心,要有毅力,不能朝三暮四,不能半途而廢,而且在這樣立業的過程中,身體和心理都會承受一個極大的壓力,需要有一個特別能夠放心的,或者說特別能夠信任的人來釋放情緒,訴說壓力。
另外呢,古人要成大事業,一般情況下不會留在家裡,那麼,這樣一來,家裡面就得有人照顧,如果有人照顧,最佳的選擇,要麼就是妻子,要麼就是丈夫。只有家裡面的老人或者孩子有人照顧了,你才能夠在外面放手一搏,才不會心有牽掛,這樣的立業往往更容易成功。
先成家後立業,我的理解主要是從穩心這個角度來說的。你心裡很穩定了,然後去幹一件事,就會有恆心,有毅力就會就可以心無旁騖,這個也就說是王陽明所說的這個為什麼要格物之志,要知良知,你要認真看一看王陽明的心學,你就明白,其實他所說的這個格物之至,或者說這個致良知,就是要把自己的內心練得很穩定,很強大,進而產生一種你自身所特有的智慧來幫助你成事立業。
一點了,再一點的就是現在這個社會發展得非常迅速,從穩定社會這個角度來講,也是應該先成家,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一直在強調要注重家庭,注重家風,也是一樣的道理,黨員領導幹部家庭不好,家風不好,你怎麼能夠帶領大家建設小康社會?你的作風建設怎麼才能夠讓人信服呢?
所以啊,從古至今,從古人的生活方式,到現在我們整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一種生活方式來講,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應該是先成家後立業,當然,這裡的立業指的是立大業。
-
3 # 歪理斜說
現代人一般要先立業才能成家,原因很簡單,因為要買得起房子和車子,不然……呵呵,你懂的。但古人不同,古人不用買房子,所以成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當然房子在古代不是成家最重要的因素。我們可以把古人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有家世的人,一種是沒有家世的人。
一、在有家世的人眼中,婚配是一種強強聯合的商業行為西周時期,在《禮儀·昏儀》中有提到:
“昏禮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其字面意思是,婚姻是結合兩個家族的長處,向上祭祀祖先,侍奉父母,向下以繼承家業,傳宗接代。對於上層社會,結婚往往是兩個家族在經濟上或政治上的利益交換行為。
周公旦據此規定了婚儀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就是為了讓雙方的父母可以更好地商定婚事。
這種強強聯合的商業行為,當然是越早越好,如果有老丈人的幫助,再加上本宗的勢力,做什麼事情都會順利許多。舉一個大家能熟悉的例子吧。
看過《鹿鼎記》的人都知道鰲拜這個人,他和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是順治為康熙指派四大輔臣,也是《鹿鼎記》裡面的大反派之一,歷史上鰲拜可不是簡單的靠康熙和小桂子聯手就能打倒的。
話說鰲拜勢力逐步膨脹,開始排擠其他的輔政大臣。一次,老索尼在眾目睽睽下突然“臉色慘白,一場大病突來讓他起不了床,於是就有孝莊皇后親自至索尼家探病的故事。說來也神奇,孝莊皇后離開索尼家後,索尼立馬精神氣爽,一點毛病都沒有。原來孝莊皇后準備讓康熙娶了索尼的孫女做皇后。後面,後面就是康熙聯合索尼扳倒的鰲拜唄。
看看,連皇帝都要通過聯姻來獲得事業上成就,更何況普通的皇宮貴族。
由於篇幅關係,我就不過多舉例了,比如說虞舜,比如說公子重耳走到哪娶到哪等等。
二、在沒有家世的人眼中,結婚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沒有家世的人想要建功立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讀書當官,一種是從軍打仗。無論哪種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都需要背井離鄉。最後可能有的人衣錦還鄉,但更多的人卻是客死他鄉。
所以,這些沒有家世的人都會在離鄉創業前娶妻生子,以保證宗族的傳承。然後再拜別父母,與髮妻分居兩地,也沒有時間去陪幼兒成長。這種現象在古代有一首詩可以直觀地表現: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總感覺這首詩中有點綠呢)
舉一個例子,戲傳唐懿宗時期朝中宰相王允的女兒王寶釧,不顧父母的安排,下嫁給貧困書生薛平貴為妻,最後被父母趕出家門。薛平貴入伍後,王寶釧獨自一人在寒窯中苦度18年。後來薛平貴成為朝廷功臣,才將王寶釧接入府中,夫妻團聚。
這個例子還可以複習一下上面一個知識點,權貴人家的女兒主要是用來巴結皇孫貴族的,你王寶釧膽感不顧父母之命,私子下嫁貧困書生,無怪乎被趕出家門。
言歸正傳,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貧困書生要建功立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時間久不說,如果命喪黃泉就更悲劇了。
三、因為成家太早,有時反而不是一件幸事成家太早,也時也會導致悲劇,要麼妻子紅杏出牆,要麼丈夫拋妻棄子,就算是達官貴人,也會有黨派之爭。
我就再舉一個大家都聽說過的故事吧,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陳世美。
除了陳世美之外,還有諸多負心漢也是為了自己的巨集圖大業做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
比如說,戰國時期的吳起。
衛中國人吳起善於用兵,曾在魯國任職。有一次,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為將軍,但吳起娶的妻子卻是齊中國人,因而魯君又不太敢用他。吳起為了取得魯國的信任獲得將軍的職位,就殺了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他不會親附齊國。
歸根到底,主要原因還是在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婚配更多是一種交易行為,才會有這麼多的問題。綜上所述,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古代人都會在開創事業前成家。
-
4 # 上頭派掌門
在古代,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國家資源,土地不會忽增忽減和憑空消失,因此只要有人,就能創造社會財富——換言之,人口可以看作生產力的代表。一對夫妻,好好種地,多生養子女,使得家族興旺發達,這本身就是在為社會做貢獻(不妨參考近三十年的人口政策)。中中國人重視家庭和親情,也最清楚它們的價值和意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起來是層遞的關係,實則諸般一理,始終都是在講人生觀的問題。到底是先成家還是先立業,古聖先賢都未曾定下準則,因為完全沒必要。修身為本,齊家也很重要,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有人認為齊家之後才能治國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國家,這種說法過於片面:秦始皇不立皇后,你能說他事業不成功?劉邦逃命時為求自保屢次將一雙兒女踹下車,他是個好父親嗎?管理好家庭了嗎?結果不也當了皇帝?李世民弒兄殺弟,反而成就了大業。有的讀書人年少得志,可能先立業後成家,有的大器晚成,很可能先成家後立業。《西廂記》裡張生和崔鶯鶯先訂婚,後來張生高中狀元。《鍘美案》裡,陳世美先有了妻室,而後事業成功,還成了駙馬爺。
平頭百姓更不注重這些了,農夫的兒子大字不識一個,成年了一心想著娶個媳婦,治國那是別人的事。現代的人更沒必要糾結這個問題了,因為這本身不能算是一個問題,因人而異嘛,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或者再粗暴點,你高興就行。我有一個表弟,去年大學剛畢業就結婚了,然後夫妻二人一起出去闖蕩,挺好的。我當年想的是得先有個像樣的工作,然後再結婚,結果也挺好。人生可以劃分成不同的階段,可以有很多的規劃,但那些要窮盡一生精力為之奮鬥的,如家庭,如事業,沒必要站在人生的某個節點上,非要讓二者分出個高低。
-
5 # 譜出無盡妙言辭
成家立業一詞,是一個聯合片語,成家是動賓片語,立業是動賓片語,二者中間可加一和字,成家和立業是並列關係,不分先後,沒有軒輊之分,可並行不悖。
現今社會,成家和立業可同期進行。那個容易成功就先進行那個。成家的最佳年齡段是20--30歲,而立業的最佳年齡段是20--35歲。二者基本重疊。
一般大學畢業後,就要考慮找到一個合適的行業,合適的工作,奠定事業的基礎,事業一紮根,就要考慮談物件結婚成家。這兩件事,就是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的事了。
當然,古人有匈奴不滅,何以家為,把立業置於第一位,成家放於第二位,現今這樣的有志之士也很多,好生令人佩服。也有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把成家置於立業之前,也是正確的考慮。
成家有保鮮期,且短,就是那麼幾年。立業保鮮期不太明顯,且長,有時長達一生。因此,是先成家,還是先立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在正確的時間裡,遇到了對的事情,就抓住吧,不管是成家還是立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6 # 杜象應
古人說成家立業,應該是先成家後立業。
為什麼呢?
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個家族的興旺發達能否延讀,就在於人丁多不多,不論貧窮和富貴人家,傳宗接代都被視為第一位之大事。有後才有根,雖說是一種封建思想,但也是人類生存以來最原始的慾望。是樹都能根深葉茂,何況人乎?人一生有兩大職能:1、繁殖,2、奉獻。
二、傳統現念,多子多福。古時候,由於生產技術欠發達,就業門路也不多,主要是農耕。生活單調,早婚早育現象普遍並受到推崇。比如指腹為婚、童養媳等等,富貴人家的兒還娶三房四妾呢!目的只有一個,早生育,多子孫。
三、生態使然,壽命短暫。古代,醫學幾乎不存在,人們抵抗環境的能力差,同時受饑荒困擾,小病硬扛,大病就無指望了,一些單方草藥不管大用,於是,人們普遍低。誠然,先成家後立業。
綜上所述,古人說先成家後立業是對的。相對於當今社會,人們平均壽命長,思想活躍,科技又發達,選擇性大,先立業後成家的多,但有條件的也會先成家後立業。
-
7 # 娛樂三隻蝦
成家立業,拼音chéng jiā lì yè,漢語成語,指男的結了婚後,有職業,能獨立生活。出自宋·吳自牧《夢粱錄·恤貧濟老》:“杭城富室多是外郡寓之人……四方百貨,不趾而集,自此成家立業者眾矣。”
成家立業的先後順序就要辯證著來看了。按照先後順序,
成家在前,立業在後。分析一下,再古代一個有了家庭就算是獨立出原來的大家庭了。成家即為一個人與家族外的其他人成婚組建家庭。立業則指的是有事業能夠正常執行
在這裡看就是一個人結婚之後,有了自己的事業。
但是是否可以認定成家立業就是先成家後立業呢?
有人一定會反對。不立業何以成家。
古代還有一句話叫修身齊家平天下。
修身在前,齊家在中,平天下在後。
又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所以在古代成家是第一順位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結婚父母是要受到指責的畢竟古代是包辦婚姻,結婚都特別早。
-
8 # 商道風雲錄
首先讚揚這個問題提得好!先成家還是先立業是一種思路,要走出去,就要有趁自已的形式,看自已的情況,兩條腿,先邁那個腳。
有一個故事,風神和雨神問太上老君,先打雷還是先下雨?太上君說等我煉完丹再說,別吵,等著。風比較急,跑出去溜達一圈等著。雨神見風神出去了也跟著出共轉轉,回來太上君還在煉丹,他們看。一下又一塊出去了,然後回來聽指示。結果下界是先吹風后下雨,再就是風雨交加。最後太上君長生不老丹也就煉成!
人不能長生不老,事業很少註定生來就有,拋開愛情尋事業,枯燥無味,除非你不食人間煙火。一味躺在愛的安樂窩享受也不大現實,這是人們追求了幾千年的夢想,只有在言情書中才能站住腳跟。人只有兩條腿,一次只能抬起一隻腳,試試看怎麼走才穩。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從無到有,成了。武裝到牙齒的美式國軍被人民攆了臺灣,敗了。你還不趁早出發,以此為藉口在等待中張望嗎?
一句活,幹就完了,看你點正點背吧!
-
9 # 秋水華章
成家與立業,誰先準後?我個人理解,應該不分先後。但從中國歷史習慣看,似乎成家在先。過去,老人管後人成家,連媳婦都是老人幫選。新社會,自由戀愛,老人管少了,只要青年人好,就隨了他們,久而久之,老人不怎麼管成家的事。但是,老人在後人成家時,改革前,還是傾其所有,幫其成家,改革後,隨著性解放等西方觀念的輸入,離婚率不斷攀升,婚姻觀洗牌,價值觀變味,家庭不象以前那麼穩定,父母也不象以前那麼全力相幫了,給自己留後路。給青年男女成家雪上加霜,增加了難度。因出,以前先成家,後立業的觀念開始顛倒。造成業沒立起來,成家也無望。
究竟是先成家,還是先立業?我認為還是成家在先好,因為它時不我待。畢竟人生苦短。但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切要看個人情況而定,有條件的,先立立也何尚不可。
立業的不確定性,為成家帶來不確定性。所以,先成家再立業是首選,比較符會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也符合人之常情。
-
10 # 九門提督坎震離
古人說這話的時候,主要結合的是當時的時代背景。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人活70歲,已經是長壽了。至於100歲,想都不敢想。絕大多數古人的壽命也就在50—60歲。當你30歲的時候,其實已經過了人生一半了。
那麼古人看重什麼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一個30歲還沒有孩子後代的人,那就算半截入土了,後現在的“黃金剩鬥士”一個概念了。怎麼才能有孩子呢?結婚生子嘛。
所以古人是按照成家立業的順序在思考的。但是換到現代呢?現在70歲太多了,80-90-甚至100歲都不是什麼稀罕事兒。折過來,你會發現,至少35歲起步,長一點50歲,其實都不算太老。身體機能都還不是太糟。那麼急匆匆想要一個孩子就沒那麼迫切了。
時代在變化,古語有他的道理,但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換算到現在,成家立業和立業成家已經沒有特別嚴重的不同了。你選擇哪一種方式都不為過。
一切隨緣吧。
回覆列表
在古代,古人總是先成家,後立業的。古代男子一般16到17歲左右就娶妻生子,古代女子一般14到16歲嫁作他人婦,年紀輕輕就過上相夫教子的生活,所以古人說:成家立業。
不像現在的大學生,畢業以後,總是先急著找工作就業,或者自己創業,不會馬上結婚。起碼會在有經濟收入後,才會想著娶妻生子,所以28、29歲,甚至30歲以上的大齡青年比比皆是,還美其名曰:先立業,後成家。
那麼,為什麼古人和現代人不同,總是先成家後立業呢?究其原因,不外乎4個方面。
社會安定的需要。在古代,古人們都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後,男人才會安心求取功名開創事業,為國盡忠;女人才會心有所屬身有所依,安心的相夫教子管理家庭,社會才能更加穩定和諧。因此為了減少剩男剩女現象,有的朝代還會制定男女婚配的年齡,頒佈”處罰條例“。到了年齡不結婚的,就設立”官媒“,強制男娶女嫁,強制結婚,抗拒不從者進行嚴厲懲處,所以古人要先成家後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