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旁觀者嵐
-
2 # 鄭桂軍zgj
謝邀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的目的,從書名上可以看出,資治,以資治理。誰治理國家,當然首推帝王了。司馬光編《通鑑》,其一是為帝王服務,認為自司馬遷、班固以來,文字繁多,布衣士子尚且讀之不遍,何況日理萬機的帝王,更是無暇通覽史書。所以“刪削冗長,舉撮機要”,纂一部編年體通史,其二在於“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窮探治亂之跡,上助聖明之鑑”(仍是為帝王服務)。
至於《通鑑》講歷史,從禮講起,這和司馬光是堅定的“儒家派”有莫大關係。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他一生做事、一言一行都要“合禮”。《通鑑》沒有像《史記》一樣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寫起,而是從周威烈王23年開始。是司馬光認為這一年發生了一件破壞禮的大事。《通鑑》開篇一句話,“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候”。接著司馬光就洋洋灑灑寫下一千二百來字的評論“臣光曰”。認為“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司馬光認為:普天下億萬之眾都在天子一人管轄之下,有本事的人也不得不服務於天子。這全靠以禮教作為禮紀朝綱的作用。“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天子最大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維護好禮教。而威烈王任命三家諸侯,致使“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偉人毛澤東讀《通鑑》,也批註其為何始於三家分晉,寓意在於“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一知半解,方家見笑。
-
3 # 104795901406雲在青天
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而非仁。"克己復禮為仁",只要有了禮,就有仁在其中了。中國有禮儀之邦之稱,而無仁義之邦說。
-
4 # 空桑空桑
首先,得說說什麼是禮。
禮就是制度,規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和。
為什麼大臣要給君王行三跪九拜,就是規定、提醒這種君臣關係,時刻告訴你,牢記自己的身份,要規規矩矩。
為什麼男女成親要擺天拜地拜祖宗,就是規定、提醒這種夫妻關係,時刻告訴你,牢記兩家之好,要夫唱婦隨。
從孔子在世時,就感嘆樂崩禮壞,不復古制。
論語上有句話,說孔子在季氏家看到八佾舞於庭,發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疾呼。
八佾是八八六十四個人在那裡跳舞。而按照周禮,只有周天子才可以這樣的大排場,諸侯六佾,卿四佾,士二佾。季氏這個殺才才是個士,就用了八佾,這就是越禮,這就是違制,這就是要造反。
再看資治通鑑,去年剛看完,有興趣可以翻一下我的文章。資治通鑑,皇皇鉅著,雖然是部史書,但也是在儒家思想體系下的史書。
作為主持編修這麼大作的負責同志司馬光,其主要目的就是想讓皇帝好好看書,好好學習,好好從歷史的經驗教訓裡獲取思考和認識,好好管理國家。
通鑑開篇說的是三家分晉,我記得之後還伴有一大篇司馬光的按語,臣光曰balabala的,以現在的眼光看,內容比較枯燥,開篇就看這個壓力很大。
司馬光的那段臣光曰,主要說的就是周天子不該給晉國的三家卿封爵位,一旦封爵就是承認韓趙魏的諸侯地位,就是給這種下克上的違法行為背書,所以禮崩樂壞從周天子始,人心不古,整個社會風氣就此敗壞。
所以,禮,並且要克己復禮,這種重要的內容,放在了全書的第一卷第一節,完全沒有問題。
-
5 # 秦鳳路經略安撫使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皇帝無禮是啥後果應該很明白吧。
《資治通鑑》的目的是有資於治道,也就是教統治者怎麼保全其位的。強調“禮”不是很合適嗎?
回覆列表
"禮"一直是儒家十分重視的,資治通鑑這本帝王的教科書是從禮講起,孔夫子也一直要"克己復禮"。
因為"禮"不僅是一種禮儀,不僅是祭拜時的程式,而是要天下之人嚴格遵守的規矩,"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尊卑上下貴賤之別,是永遠不可逾越的規矩,也是封建帝王束縛人的鎖煉。因此天子之職莫大於禮。
1、帝王守禮,是治天下的第一步。
君王的第一要務,就是強調君權神授,而"禮"是包括天子都要遵守的,因此資治通鑑開始就是三家分晉,而周天子默認了,因此導致禮崩樂壞。所以君王首先要掌握、執行"禮"。人人各安其位,不可破壞。
2、"禮"做為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輿論工具。
在"守禮"的教育下,實際就是愚民政策。正是幾千年來透過封建王朝和大儒們貫徹的這種忠君報國,盡臣子本分的思想,這樣就有了岳飛、于謙的冤死,有了方孝儒的滅十族,也有了亂臣賊子,叛臣之樣的稱呼。幾千年的洗腦傳承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明智的君王,要學會操控民心。
3、"禮"是"存天理,滅人慾"的最早的說法。
自宋程朱理學後,有了"存天理、滅人慾"的說法,其實這是禮的通俗解釋。
禮即封建社會的法則,是皇帝應熟練掌握的I具之一,比起其它手段,控制人心,確為第一要務。但這也只是儒家的理想境界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