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飯吃了沒
-
2 # 小緣哥
1、首先要有一個好老師
學習書法的前提是你必須要有一個好老師,一個合格的老師,是經過正規書法培訓出來的老師!最好是讀書法專業的老師,因為他們經歷過系統的培訓,更容易去幫你找出問題並快速解決問題。
2、初學練習的基本要求
一般初學者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都要先學習拿筆、折方格、和學習如何用筆,初學者首先要練習書寫的是篆書,這是因為篆書幾乎都是中鋒用筆,線條比較均勻有彈性,前期學習篆書可以很好的鍛鍊控筆。
3、合適的字帖
我們都知道學習書法必須要從臨摹字帖開始,那麼那種字帖是適合你自己的呢?當你練習好控筆之後、就可以選擇一本你喜歡的字帖開始練習了。前提必須是古代著傳下來的書寫專用帖。
4、學會讀帖
拿到一本字帖,首先要了解他的歷史背景、師承、人物性格然後分析得出他的作品風格,然後再臨摹的時候觀察他的用筆、章法、字法、結構特點,然後去精臨。
-
3 # 行者三川
關於"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什麼?"這個問題,作答的人很多。初學者注意坐姿(或站姿)、執筆、落筆、行筆、折筆和收筆,再進一步就是字形、間架結構,然後經由字的大小(滿縮)、字距、行距等進入章法的訓練。從專業角注來講,上述這些只是一般性的寫字基本功,還不能算是書法學習的課程。但是要進而學習書法,這些基本功還是要練得很紮實才行。
進而學習書法,臨帖尤為重要。
書法作為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經數千年的累積、傳承與發展,早已形成了一個繁複與寵大的藝術體系,既使在資訊流便利快捷的當代,也很難有人用較短的時間週期來窺其全貌。但是簡明扼要地瞭解一下書法的歷史脈絡,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頗有益處的。
接下來就是臨帖。第一是選帖,選帖的要點就是一定要選自己喜歡的字帖,應該沒有人想去學自己都不愛看的字吧?第二是選筆,這需要請教專業的書法老師,因為不同的書體所對應的筆法是有區別的,選擇一支適合的筆不僅能讓你練起字來得心應手,也會大大提高你的學習興趣和進步速度。
接下來講一些不太系統的建議:
多體涉獵,觸類旁通。飽讀詩書,增加底蘊。六書溯源,正腕固本。
-
4 # 存希齋書法
“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自然覺得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的也不盡相同,我認為:學習書法雖然注意的方面比較多,例如執筆、選帖、臨帖等等,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找出書法最核心的問題來談,書法是書寫漢字的法則,所以我們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的便是法則,其中包括了很多,我們這裡說最重要最應該注意的四點即:眼法、筆法、結構、章法。
以上四點是我認為的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的四點,下面我們一一來進行分析。
一,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的第一點是眼法學習書法,需要眼到,心到,手到三者缺一不可,而眼到又是首要的,因為臨帖時全憑眼睛去觀察,所謂的眼法就是我們的觀察能力。
臨帖越認真,越細緻,由形似到神似更加平穩過渡則證明著眼法的獨到和高度。
宋代姜夔在《續書譜》裡說到:
“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臨摹。”
這其實說的就是眼法,觀察仔細之後方才下筆臨寫,這是眼法的基本要求。
那麼,眼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那就要基於書法本身,觀察筆畫的長度、粗細、虛實、位置、角度以及結構的取勢,章法的排列布局等等,這些都是眼法所要顧及的內容。
孫過庭所說的:“察之者尚精。”也是對於眼法的要求。
學習書法必然從臨帖開始,然而眼法又是臨帖的開始,所以眼法歷來被書法家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很多書法家甚至說,字寫得不好,其實就是懶得看帖,只顧寫,這就是眼法出了問題,可見,有無眼法或者眼法的高低,是能決定書法的水平高低和好壞的。
因此,眼法以及提高眼法是我們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的幾點當中應該放在首位的一點。
二,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的第二點是筆法筆法可以說是書法真正的起點,因為組成書法的一點一畫都是經過筆法來完成的。可以說,不研究筆法是入不了書法的大門的。
筆法控制筆的運動,它關係到筆畫的外廓、力度、速度,作為控制筆畫質感的手段,筆法是書法技法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內容。
遍覽書法史,真草隸篆行各體精彩紛呈,縱觀歷代書法家,歐顏柳趙他們的書法冠絕古今,這些書體和書法都是從筆法開始的。
古人常說:
“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學書,欲先學用筆。”
筆法如此重要,不得不引起書法學習者的重視。
筆法的內容分為兩點,一點是執筆法,一點是用筆法。
對於執筆之法,各有各的看法,例如宋代大書家趙孟頫就說過:
“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執筆雖各隨其便,但是千百年來“五指執筆法”是公認的執筆大法,特別是初學者一定要採取規範、正統的執筆方法。
除了執筆法,更為重要的是用筆法,趙孟頫曾說:“書法以用筆為上。”無疑趙孟頫是懂得書法的人,因為一點一畫都是通過用筆來構建的。
用筆法包括三個要素:起筆、行筆、收筆,這在筆法中是書法學習者最應該注意的一點。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起行收的重要性:
我們以這個臨摹歐體楷書的例字為例,我們看這個字的主筆“捺”畫,捺畫的書寫本就要求一波三折,所以用起筆、行筆、收筆來演繹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首先我們看起筆,方頭起筆,不要露鋒顯得扎手,隨即有一個彎曲,自然過渡到行筆階段,保持力度並且越來越粗,到最後的收筆階段壓筆之後減輕力度由重到輕逐漸收筆,形成一個特別精緻的“刀形”捺腳。
這就是一個用筆的起行收的過程過程,儘管每個筆畫所用的筆法不一樣,但是都要經歷起行收的過程。
因此,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的第二點是筆法。
三,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的第三點是結構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象形文字,筆畫的合理搭配就是結構,筆畫與結構二者配合就形成了一個個具有生命力的、飽含法度的字。
說到結構古人有很多形象生動的說明和比喻,例如東漢蔡邕就說:
“凡欲結構,皆須像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若雲若霧,縱橫有託,運用適度,方可謂書。”
這說明結構不僅僅要靈活得當,而且還能看出,結構是一個字鮮活生命力的體現,並且結構往往和筆畫並列,筆畫如此重要,結構能不重視嗎?
從書法的美學角度來看,結構有一定的規律性,首先就是要重心平穩,讓人看上去能呈現出視覺平衡的效果。
基於這一點出發,我們以顏真卿的楷書為例來說明:
顏真卿的楷書古樸雄強,穩重端莊,開啟了一代新的書風,他把楷書的固定形態確立下來,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典範。
我們看他的楷書重心平穩,不偏不倚,結構安排恰到好處,整體佈局工穩平正,是結構中的典範。
其實不光是顏真卿,楷書大家們在結構上都是中正平穩地處理,以突出楷書的“楷味”。
例如我們看歐陽詢的楷書,雖然是險絕有加,但其精髓還是險中求穩,以中正平和為大美。
趙孟頫曾說:
“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工。”
這說明結構緊隨用筆之後,所以結構是學習書法繼眼法、筆法之後最應該注意的第三點。
四,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的第四點是章法章法是集筆法結構於一體的存在,我們欣賞和評價一篇書法作品,首先是從章法入手的,而作為書法學習,章法是排在筆法和結構之後的。
章法一方面囊括了筆法結構的優缺點,另一方面它又能反映出筆法和結構的優缺點,因此,章法不可不察也!
在章法問題上,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章法的兩個類別,一個是軸線連綴,一個是分組線連綴。
什麼是軸線連綴呢?我們知道每一個漢字都有獨立的結構,對於單字分立的書法作品,我們總能後通過軸線圖的方式對作品的章法進行分析和評價,這種比較清晰的章法,我們稱之為軸線連連綴,例如篆書、隸書以及楷書乃至於章草書法都是採用的這種軸線連綴的章法佈局方法。
另外一個分組線連綴則與之對立,這是因為草書的出現,字與字之間難以保持獨立而形成連綿不斷之勢,將單字分列的空間形式破壞,字與字的空間逐漸向字內空間滲透,並且進行了融合,以至於單字分立的固定空間形式與線條運動變化的節奏無法協調,於是書寫的連續性變強了,單字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明顯了,甚至已經消失了,無法用單字的軸線方法來判斷作品的連續性,我們只能根據線條的疏密進行不同的分組,然後做進一步的觀察和理解,這種章法我們稱之為分組線連綴,例如行草書就是這種章法佈局。
所以這兩種章法佈局方式基本上就囊括了所有的書體,因此,對於書法學習來說是絕對應該重視的一點。
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
“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或幾行,一帖及數帖,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應之妙。”
這顯然是對章法的要求,我認為這種章法對於任何一種書體都是適用的,各種書體的想法都應該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
通過以上的舉例分析,學習書法需要注意的問題固然很多,但是最需要注意的是眼法、筆法、結構和章法,可以說,只要注意了這四點,書法的學習之路便會暢通無阻了。
-
5 # 張青山書法
一要根據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原則在經典法帖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法帖學習。
二要根植傳統,深挖經典。書法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初學書法必須在浩如煙海的經典法帖中選擇某一家深入學習,然後再廣涉博取,取百家米煮一鍋粥,融會貫通,塑造自我風格。
三是要講究方法。在這裡我介紹一下我多年書法教學過程中所總結出來的五步迴圈臨帖法。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是說我們學習傳統書法,要想走得遠,學得深,必須根植傳統,夯實基礎。“臨摹”就是我們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它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分摹帖和臨帖。
(一)摹帖 1、描紅。描紅是指在印有紅色(或綠色)例字的紙上,用毛筆直接重合字帖的每個筆畫依樣描寫。這種方法代價稍高,是其侷限性。
2、仿影。仿影就是用拷貝紙或比較薄的紙覆在字帖上面,仿照字帖透出來的影子依樣書寫,即筆隨影走。是初學書法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也是學書者自少至老理當堅持的學習方法。
3、單勾及單勾填墨。用鉛筆按照仿影的方法單勾出字形,然後,對照字帖,依照單勾出來的字形結構,用毛筆將原帖的用筆特點表現出來。
4、雙勾及雙勾填墨<br>同單勾及單勾填墨法。
(二)臨帖 1、臨帖的意義“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現象折射出了不同閱歷的學書者面對同一本字帖所產生的不同認知和審美差異性。對於同一本字帖來說,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入帖方法和借鑑手段,如何科學的、有效的去接近字帖,這就要講究方法了。
當我們開啟一本字帖時,字帖中的例字在筆法和結構上會出乎我們以前書寫習慣的意料,存在大量陌生化的資訊。這種現象,就是我們被固有的字形模式和書寫習慣框住了。此時,我們應該以一種積極、釋然的心態去感悟、接近字帖。在臨摹的開始,要無條件的服從字帖,臨的越像越好,向“影印狀態”接近。也許一開始覺得很難,難就對了,那是因為我們日常的規矩、定勢在作怪。我們總想把字帖中的字在臨摹中套入自己舊有的規範體系中,如果這樣,你越是重複,規範就越牢固。到最後,臨摹只是加深了自己的偏見,而沒有突破。如錢泳所言:“譬如臨《蘭亭序》,全用自己戈法,亦不用原本行款,則是抄錄其文耳,豈遂為之臨古乎?”
2、讀帖的含義。 說臨帖,必說讀帖,因為它是臨帖的主旨和靈魂。姜夔曾說:“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黃庭堅也曾道:“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兩位古人所言,都強調了讀帖的重要性。讀帖與讀書不同,它不是建立在識字會意的基礎上,而是重在對筆法線條的研悟,結字變化的認知及格調的歸屬。如用筆的輕重、提按、轉折、疾徐、粗細等均須在臨摹之前爛熟於胸,對於結字造型應在反覆體察中洞悉其開合、疏密、向背、俯仰之態。 潘之綜在《書法離鉤》中說:“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不遠矣”。此處的觀帖就是指的讀帖,讀帖達到成誦不忘時,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種具有記憶功能的新境界。讀帖可分為以下幾種:(1)單字精讀。就是先讀四個端點,然後讀每一筆畫的形態(長短、粗細)、方向、節奏、輕重等,再仔細觀察筆畫之間的位置關係、空間關係以及筆畫之間是如何穿插避讓,和諧安排的。
(2)連字通讀。就是把一組字、一行字,甚至幾行字連起來讀,主要是揣度字與字之間如何行氣,如何伸縮揖讓,如何在統一中求變化,從中感悟其章法特點。
(3)同類字比讀。選擇帖中字形相同的字比較的讀,觀察這些同類字用筆、結字等方面有何異同,特別是它們對相同筆畫是如何作不同處理的。
(4)特殊字強讀。每一本帖中總有一些字在結體上獨具匠心,出乎我們習慣性的預料,對這些字應當重點的讀,以便在創作中遇到這類字時強化這些符號,突顯作品所依附的原帖風格。
3、臨帖的分類。臨帖分對臨、背臨和意臨。在這裡我們重點介紹對臨和背臨。
(1)對臨。簡單的說,就是把字帖放在旁邊,看一筆,仿寫一筆的學習方法。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2)背臨。即在對臨的基礎上,把字帖收起,憑記憶背默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似,更要求其神似。
4、五步迴圈臨帖法。對臨和背臨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對臨是背臨的基礎,背臨是對臨的初級目標。二者互為一體,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在臨帖過程中,如何通過讀帖把對臨和背臨有機結合在一起,最終達到我們所追求的“影印狀態呢”?下面就介紹一種獨特的臨帖方法——“五步迴圈臨帖法”。
第一步:讀四個端點。即找準所臨字的上、下、左、右最靠邊的那個點或線,目的是從外圍框架把握該字的形體走勢,是菱形、梯形、長方形還是扁形,在腦子中先作好外形定格。
第二步:讀每一筆的位置關係和空間關係並試寫,這一步是讀帖的核心部分,讀一筆寫一筆(可多次反覆)。根據巴甫洛夫學說,在學習活動中,如果有多種分析器參與,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促進暫時聯絡的形成;如果僅有少數分析器連續地進行活動,大腦皮層就容易產生內抑制現象。因此,要求我們眼、腦、手同時動起來,以提高學習效率。其中,讀準第一筆應落在該字所佔空間的哪個位置很重要。這一筆定錯了,整個字的位置就錯了,即“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孫過庭語)。寫第二筆時,要把第一筆作為參照系,即在學書者心裡,用一把無形的直尺縱、橫移位找出可資比較的水平線、垂直線、斜線來判定第二筆是在第一筆的哪個位置起筆,哪個位置收筆。如果交叉,二者互相分割的線段比例如何。接著考察兩筆畫之間所構成的空間關係——筆畫之外的空白的形狀,依此確定第二筆的具體位置,找準後,落筆寫下。寫第三筆時,第一筆和第二筆就成為第三筆的參照系,同理方法確定第三筆的位置,再落筆寫下。以此類推。
第三步:背默。在第二步反覆讀帖試寫的基礎上,一氣呵成將所臨字的用筆和結構完全背默下來。書寫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在第二步讀帖時某筆畫或筆畫間的位置關係資訊丟失的情況,堅持不回看字帖,寫完,養成良好的背默習慣。
第四步:對照比較找毛病。此步其實是第二步的進一步深化。把剛背默出來的字與原帖對照比較,查詢並記住寫錯的地方(錯誤可能不只一處)。
第五步:再背默並糾錯。此步其實是第三步的進一步深化。這一步仍要脫帖背默,重點是糾正在第四步找出來的毛病。在書寫的過程中,也許第四步出現的毛病又重犯了,或者糾正了剛才的毛病,新的毛病又出現了,都屬於正常現象。可繼續背默糾正毛病。“五步迴圈臨帖法”其實就是“背默——對照比較找毛病——再背默”的一個反覆過程,是變被動為主動性的臨帖方法。
5、選臨與通臨。起初臨帖,要有耐心,切勿急躁。可先選臨,再通臨。選臨時,先選擇筆畫簡單,自己喜歡,具有代表性的20個左右的字,運用“五步迴圈臨帖法”逐字反覆地精臨。待熟練掌握此方法,眼力也達到一定水平,花很少的時間就能臨準一個字的用筆、位置關係及空間關係時,可進入通臨階段。切勿一開始臨帖就按照看一眼寫一筆,第一個字臨完接著第二個字的模式泛泛通臨,投入的精力可能很大,擱筆之後腦子一片空白,事倍半功。宋高宗學《禊帖》時說:“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也是說的這個道理!
遺忘規律告訴我們:遺忘是先快後慢。因此,已經精臨過的字要及時複習、鞏固。時隔一週要及時背默強化,半月或一個月可再次總結強化,以後就不易忘記。若下功夫臨過的字,臨過之後一直不復習,等到想起的時候再去寫可能會忘的差不多了,重新再臨又要費時費力。
學習書法,除了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外,還需要有曹雪芹修改《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精神,以及如錢泳評價米芾、董其昌:“宋元章、董思翁皆天資清妙,自少至老,筆未嘗停”的執著,持之以恆,篤定恆心,勤耕不輟,玉汝於成。
-
6 # 蘭亭公主
我認為學習書法最重要的是傳承!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為東方文明的載體,中國文字生生不息。至今已延續6000多年。中國文字是獨一無二的象形文字,世界上沒有哪個文字能夠像中國漢字這樣的傳承,這種傳承和影響也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漢字之所以能夠被傳承,離不開中國書法。而把中國漢字的書寫上升到了美學高度,成為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的集大成者,我認為就是王羲之。
一千多年來,王羲之被世人尊為“書聖”,被歷代君王、名家所尊崇,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自高無上的地位。其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流芳萬世。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和尚,以“永字八法”和《真草千字文》著名。他的外甥虞世南,是唐太宗的老師,所以可以說李世民的書法傳承的是二王。
借用唐太宗的話來評價王羲之的字:“飄若浮雲,矯若蛟龍”。
唐太宗是王羲之的超級粉絲,稱王羲之的書法“盡善盡美”為“古今之冠”,喜愛書法的皇帝很多,但很少有像他這樣獨尊王羲之。在封建王朝,皇帝一般是不可能為他人去著書立說的,但唐太宗卻親自為王羲之寫下《晉書·王羲之傳》。
在唐太宗的影響下,唐代書法形成統一“學王”的局面,當時的書法大家褚遂良、馮承素、虞世南等都競相臨摹王羲之的書法。王羲之的書法也因此被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至今仍無人能超越。
當然了,現如今我們看到的《蘭亭序》其實都是臨摹本,那麼真跡《蘭亭》究竟在哪裡?現在比較公認的是已經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帶到他的昭陵裡去了。而這些臨摹本也因為書寫者以及創作年代的不同出現了多種版本,而被世人認為最接近真跡《蘭亭》的是馮承素用雙鉤填墨方法臨摹的神農本蘭亭。
我們講“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藝術通常很難分出高下,唯獨書法領域的王羲之是個例外。
作為王羲之的後人,我感到無比的幸運和榮耀,同時也感到肩負著傳承中國傳統書法的使命和擔當。我希望可以身體力行地學好書法,講好中國故事。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
7 # 昔年書軒
學習書法應該注意兩點:一是要臨帖,以一家為基礎精臨,臨透,在此基礎上,博採眾長,先精後博,循序漸進;二是要動腦,不能死臨,要讀帖,會記,對臨和背臨相結合,才能提高得快。
-
8 # 墨客國畫
學習書法最應該注意三點:
第一:選擇好的字帖。選擇好的字帖就是選擇好的老師,只有選擇好的字帖才可以不走彎路。
第二:正確的握筆姿勢。握筆姿勢是寫好書法的第一步。另外,注意寫硬筆書法時的坐姿,寫軟筆書法時的站姿。不管坐還是站,讓自己集中注意力,細細體會身體內的一股能量,再通過手錶現在紙上。這也可能是學書法或者畫畫的人長壽的原因之一。(因為藝術家在創作時,心情愉悅,體內氣血通暢。)
第三: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學書法不能急功近利,所有寫一手好字的書法家,都是付出了多年的努力才成功的。
-
9 # 今安001
俗話說:“字無 百日功”,決非短時間就能掌握這門藝術的。這就要求學書的人首先要有恆心。要主動安排好時間, 持之以恆,天天練習,做到“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專心致志。
其次,要有毅力。在漫長學習書法過程中,不可能不遇到各種困難,如時間安排太緊張,工作、學習環境變了,等等,特別是 學習中的困難,如進步不快就容易喪失信心,動搖學習的決心,中途輟學,功虧一簣,所以要有 毅力,善於克服困難是學好書法很重要的品格。
其三,要有鑽研精神。學習書法和做任何事情一 樣,貴在積極鑽研。善於動腦筋,積極思考,就能事半功倍。如果被動地學,是很難學好的。即 使有教師指點,也不能代替自己的鑽研。俗語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身在個人。”
歷史上任何 一位大書家,都是經過自己長期刻苦鑽研,才取得偉大成就的。他們的書法作品,才能成為中國 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
10 # 愛生活愛書法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講。
第一個,我們學習書法,初學者最忌諱的是朝三暮四,見議思遷,對於自己所選的碑帖,不能專心致志地堅持臨摹和練習,在習書的過程中容易被其他名帖所吸引,從而放棄原有的基礎臨摹,轉而去學其他字帖,到頭來結果什麼也沒學到。我們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就要專心致志地臨摹,正如趙孟頫所說: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就需要注意的是筆法。筆法分發筆和收筆。發筆不外乎於方、圓、藏、露。由於用筆方法不同,不同的發筆也不同,給人的藝術效果也不同。發筆有藏鋒起筆,就是逆入平出法,即先向與運筆相反方向作一圓點,然後反折使筆毫平鋪於紙上,以達到萬毫齊力,中鋒行筆的目的。今天我們在看顏真卿的《祭侄稿》行書時尤為突出。其二,發筆有露鋒尖筆,露鋒尖筆,屬於側CITY疇,與方筆不同。方筆頭有稜角,露鋒頭成尖狀,方筆骨力開拓。露鋒之發筆一般用於行書中較短之筆畫或筆畫繁多交際之處。收筆也是書寫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初學者最客易忽略。筆勢的連貫,關鍵在於收筆,收筆收的好,才能說這個字完美。收筆簡單地說就是要留得住筆。
學習書法,不同書法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用筆方法。比如:顏真卿喜歡藏鋒入筆,而米芾喜歡“八面出鋒”等等。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人的書法名帖時必須要搞清楚筆法的正確性,這才能掌握到古人的用筆之奧妙。
回覆列表
心境:沒錯,這兩個字不是心靜,而是心境,心靜只是裡面的一個內容,當你想要練習書法的時候,要看心情是不是允許,當心情鬱悶煩躁的時候,是練不好書法的,練書法要在心平氣靜,心情愉悅的狀態下進行。
2
/6
專心:當你練書法的時候,需要的是不被打攪,自己專心的練習,如果一會兒幹這個,一會兒又忙那個,三心二意,既不能靜心又不能專心,是無法做到心神合一的,自然也練不好書法了。
3
/6
基礎:練習書法,不是講究連塗亂畫,拿起筆來就寫,而是要從一橫一豎開始做起,打好基礎,中國文字筆畫很多,將每一種筆畫都練好了,才能逐漸寫偏旁,最後組成整個文字,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是不會進步的。
4
/6
定位:定位書法字型,我們都知道,書法字型有五種,草書、楷書、行書、篆書,隸書,剛學習書法,建議從中規中矩的楷書練習,將楷書寫好已經不容易,到時候再進行擴充套件也來得及。
5
/6
選擇合適的毛筆:初學書法,不要選擇價錢太高的筆,普通的即可,筆的粗細要適合手的大小,選擇不軟不硬的狼毫和羊毫相容筆,要長鋒的那種,比較適合初學者。
6
/6
練習:想好學好書法,最好參加一個書法學習班,如果不方便的話,也可以買些相關的書籍練習,書法講究多練多思多交流,不斷的找出不足,才能進步,另外,還要堅持,方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