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節度使95
-
2 # 雲上心晴
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明確一下網路語言有哪些,然後分別探討思考它們對傳統漢語的挑戰吧。以我淺陋的見識,我覺得目前的網路語言可以分為這樣幾類:
1.漢語自生新詞、短語、句式
(1)畢婚族、閃婚、蟻族、丁克、老司機、屌絲……
(2)神馬、腫麼了、坑爹、有木有、藍瘦香菇……
(3)俄的神啊、囧、人艱不拆、尬聊、洪荒之力……
(4)扎心了老鐵、我可能XX了假XX、小拳拳捶你胸口、大吉大利,晚上吃雞……
這類應該是流行最早、種類最多、繁衍最大也最龐雜的了。
2.受外來語影響而產生的詞
pk、好樂day(holiday)、哦買噶(oh my god)、AI
無FUCK說、打call、狗帶、no zuo no die、out、Duang
這類有音譯、也有音義混合。
3.以數字為代表的音譯、表意詞。
233、666、999、520、1314
4.以簡單表情、人物、動畫、動圖為代表的表情包
…………
當然茫茫網路大海洋中可能也不止這幾類,我就謹以這些為代表吧。
首先,我認為很多網路語言對傳統漢語言是一個極大的豐富和再創造吧。作為普通大眾,我的感覺是不知不覺間就坐上了網路的大高鐵。每年都會有新的流行詞誕生。每一類詞、句式產生都始於一定的情境或有特定的原因。我們借過來用到換到類似的語境中也是非常形象、生動的。
上面(1)裡的詞其實反映的是一種新的社會現象;(2)裡的體現的是網路交流時,人儘量克服不能面對面交流而文字有些生冷的缺點;(3)(4)裡的,對生活情境、心境的表達,是再生動不過的了。這些語言就是我們這個獨特時代的反映,而且很能反映我們的生活、習慣、精神風貌。
數字類的網路語言並不是很多,簡單,方便,所代表的都有很直接的意義關聯和象徵意義,也是對漢語的一種豐富。
其次,網路語言裡不僅包括很多比較貼切的好的詞語,也有一些惡俗的、審美趣味低俗爛調的用語。這些詞算是對傳統漢語的一種汙染嗎?算是吧,我也說不清這一點。在口頭上,可能粗俗、低俗的,還是會存在的,各位懂得;但是書面上,這類詞肯定很難長期站住腳的。
也有一些詞,它們也不是低俗或者惡俗,只是錯用借位相鄰、音近的字詞,導致一些從漢語常識和規範上來看是明顯的錯別字、音義借位等詞法、語法錯誤。比如“神馬”“腫麼”。這些詞在網上交流用時,好像很有種親切的感覺,但是不得不說,真是對漢語學習的誤導和干擾。
再次,對於那些受外語影響而流行的網路用語,我覺得是網路作為一個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基地的必然結果,也是對我們國家改革開放、越來越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體現。新的詞彙,新的面貌,代表的是生機勃勃的社會活力和氛圍。記得近代小說裡有諷刺那些說漢語卻加些英文顯擺之人的說法。而現在,說話中加英文、或者音譯的韓文、日文,很多時候是一種眾人皆知且認同的用法,比如“AI”,有時又代表一種代表時尚、雙語思維。
從純漢語的角度來看,書面語上出現太多這樣的,有時就像學究顯擺,也像夾生飯,看著很難受,聽著也難受,尤其是對接觸外語不多的人來說。但是我個人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們當然需要守護傳統漢語言很多好的詞彙、語法、用法等等,適當加些外文,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要相信中華文化兼收幷蓄的強大融化力量。像“葡萄”“蘿蔔”“社會主義”等等,一開始並不都是“傳統”的,也是從外引進的,現在也挺好啊。只不過那時候造詞、音譯之人都是些大學者、大作家之類的。而現在的網路語言,是全民創造,可能某一個個人的說法,一經網上流傳,成為網紅,就會成為一種新的“時尚”。但也可能過一段時間就不再流行了。
最後,以簡單表情、人物、動畫、動圖為代表的表情包語言,應該是近幾年才真正比較火的。雖然在零幾年的時候也有,但不多,且單調,不過這些都是對文字交流的輔助。而現在,表情語言大大增加,豐富多彩起來。不僅僅是最初那些簡單的圓臉表情,還有適合不同人群、愛好等等一系列的影象、動畫。這些在特定的場合真的比文字形象生動多了,而且有的還帶著一種幽默、風趣、娛樂的效果。但是,我想說的是,有時候這樣的表情語言,也可以說是搶奪語言文字在人與人之間交流、網上閱讀時登場閃亮的時間和媒介功能,削弱語言、文字的交流作用,削弱人對漢語文字的想象、思考的能力。
每個時代也都有自己潮流的風向標。漢語語言也是我們國家不同歷史時代腳印的反映。一些在我們現在看來是生僻字的字詞,在古代也並不生僻。所以,漢語不必刻意恪守不前,當然也不可能這樣。網路語言,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創造。相信隨著大浪淘沙的時間檢驗,一些好的網路語言會接續豐富傳統漢語語言的表達,成為後世人也津津樂道的用法。
回覆列表
網路的便捷、隨意倒是在激發人原本就短缺的耐性。原本教育就不重視文言文閱讀,或者解讀不對?或者選文不對?這個我要研究一下才知道。語言做為一個人的價值觀外顯,自己不穩定就不要怪網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