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華人提及自己驕傲的古代歷史,總是說“雄漢盛唐”。盛唐實際上在文學和史學上有著不同的涵義。那麼雄據東方萬方來朝的盛唐到底有多麼強盛,這個問題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下面筆者從勢力範圍、人口、經濟等方面做一個簡單的敘述,以供諸位讀者參考。

    盛唐勢力範圍

    一個王朝的興盛首先可以看看其勢力範圍。由於古代世界沒有“疆域”的概念,我們只能從文獻中管窺唐王朝所能控制的勢力範圍。玄宗執政前半期是公認的盛唐時期,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朝在伯力(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設定黑水府,置黑水軍,對黑水靺鞨地區實施有效的行政管轄。還一度勘探了今屬俄羅斯境內的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新唐書·北狄傳》記載:“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可見唐代人對這些邊遠地區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

    唐玄宗李隆基

    中原大地歷經了隋末群雄割據的戰亂摧毀,人口和經濟均遭到了很大的摧殘與破壞。大唐王朝初年處於一個恢復和成長的環境,國家所掌握的戶口與人口數量遠低於隋代。戶籍數量的巨大損失,既有戰爭帶來的死傷,也有被迫的遷徙。根據《舊唐書》記載,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有一百八十萬戶。到太宗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三百零四萬戶。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有三百八十萬戶。據《通典》卷七《食貨》載,到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全國有9,069,154戶,52,880,488人。但是由於中國古代歷代王朝對人口的控制並不像現當代這樣精準,隨意有關唐代鼎盛時期人口的估算資料有很多說法,但是主流認為盛唐時期人口應該不少於八千萬。據今天學者推測,首都京兆府長安人口接近二百萬,東都河南府洛陽則接近一百二十萬,這些都市都有不少外華人居住,甚至有專門的“胡坊”。

    胡傭印證著唐王朝的繁榮

    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政府統計的總耕地面積達到14,003,862頃(摺合今市制為12.197億市畝耕地)。糧食價格也較低,據載天寶八載(公元749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的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時,每鬥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鬥僅五文。由此可見唐代鼎盛時期農業之發達。在金融領域,唐王朝也走在世界前列,不少城市均出現櫃坊、飛錢。前者經營錢物的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

    不幸的是,玄宗晚年驕奢淫逸,罷免良相張九齡,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每況愈下。李林甫死後,又以楊貴妃之從兄楊國忠擔任丞相。楊國忠大肆貪腐,把朝局搞得烏煙瘴氣。不久,在北部邊境掌握大權的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變,宣告著大唐王朝走向了衰落。

    參考資料:

    《新唐書》

    《通典》

    葛劍雄:《華人口發展史》

    王雙懷:《論盛唐時期的水利建設》

  • 2 # 時空逆旅

    據記載:

    1.百姓生活: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憶昔》;

    米鬥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司馬光《資治通鑑》。

    2.文化輻射範圍:

    日本的遣唐使,京都城、天皇、和服,茶經傳入日本的茶道,梆子戲等;波斯薩珊王受唐朝冊封;突厥尊稱唐皇天可汗;與阿拉伯的貿易及交鋒(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襖寺建波斯,遠人盡有如歸樂,萬國衣冠拜冕旒)中亞恆羅斯之戰,王玄策帥尼泊爾、吐蕃軍隊火牛陣打敗古印度的戰象部隊,押解長安。

    3.鼎盛時期疆土範圍:

    西北境超過以往,後世實際並未超過,(元朝的西北察哈臺汗國根本不鳥元朝;清朝1760年攻滅西北準格爾汗國,南方白蓮教、捻軍、太平天國幾十年戰亂,不久便席捲半壁江山,此時奧斯曼土耳其已經在西北有一定影響力了等,再後來清朝對列強割土歲幣,棄圓明園西逃西安)。

    唐朝南部有靜海節度使,王勃的父親就被髮配越南;東有安東都護府設在北韓,東北有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北部有安北都護府、堅昆都督府等。

    4.對外軍事:

    公元630年,唐滅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後來他在李世民和李淵面前被命令跳舞的故事。

    公元635年,唐滅吐谷渾,慕容伏允自縊,其子降唐。

    公元640年,唐滅高昌,國王文泰兄見到唐軍到來直接一病不起死了。

    公元646年,唐滅薛廷陀,伊特勿失可汗被俘虜。

    公元648年,唐滅龜茲,先任龜茲王被斬首,繼任被帶回長安。

    公元650年,車鼻可汗被唐軍俘虜,自然是去了長安。

    公元657年,唐朝滅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被俘虜,洛陽旅遊團。

    公元660年,唐朝滅百濟,百濟王全家被打包送洛陽。

    公元668年,唐滅高句麗,然後某人不可避免的去了長安。

    玄宗年間還有記載高仙芝入朝獻俘虜的突騎施可汗,如果此事不假,那麼這位可汗真是太可憐了。 另外還有王玄策滅中天竺,君主也被帶回長安。最後用《舊唐書 北狄列傳》結尾,贊: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

    值時高宗時期,百濟王扶余義慈獻俘於東都,西突厥思結闕俟斤都曼獻俘於東都。另有冊府元龜等載:阿史那伏念獻俘東都,阿史那賀魯獻俘東都。因與舊唐書新唐書等相差太大 不納。還有什麼裴行儉平叛啦,烏介可汗被擊傷啦,王忠嗣突襲吐蕃贊普倉皇逃脫啦,這些都沒算。

    唐代武功赫赫,周邊民族少有不被虐的,大軍所至,犁庭掃穴,賊酋番長動輒俯首繫頸,獻俘太廟,中國曆代王朝罕見此等景象。漢朝晉朝隋朝宋朝明朝清朝,除蒙古外,你遍翻史書,可有見過?包括漢朝,二三百年都難得抓一回敵人最高首領,你看漢朝有抓到過敵人最高首領(單于,可汗,國王這一級別),獻俘朝堂的?而唐朝人民這來來往往的都看膩了。

  • 3 # 李易208055570

    太宗,殺死兄弟,長兄以後,並未把建成,元吉餘黨肅清,而是收服了以魏徵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

    起用李靖,徐茂公,許多瓦崗將領平定四方,文臣就更多了,岑文字,重農,重士,而且有魏徵,許多忠臣,能士。太宗在長松皇后的勸說下,能懂兼聽則明,偏聽則庸。勵精圖治,而朝野上下,都為建設大唐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利,有識之士如魚得水,將軍有開疆擴土之力,大唐王超,能容萬國之士,能有萬國之商。大唐能盛世,是所有的人都有用武之地,,太宗不殺有功之臣。能容天下各國,能聚天下之才。天下之才,天下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能量,都能滿足自己的位置,想不鑫盛,難上加難。

  • 4 # 紂王Jeff

    從大明宮地基可以看到當年皇城的規模,接近5個紫禁城的面積,而且雖然木質結構,卻不像紫禁城一樣頻遭雷擊,可見當時有高超的匠人去設計規劃。

    大唐遺物中包含很多稀世奇珍,尤其佛像雕塑與後世的技法完全不同,其中還包含當時世界各國如波斯帝國的西域珍寶,與世界史互相印證。不僅藝術方面,在諸如城市規劃,建築技藝等都有超越現代的跡象。

  • 5 # 歷史的齒輪

    唐朝是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王朝,也是公認的強盛時代之一。

    唐朝最強盛時期在文化、科技、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國歷史上有大量的科技發明,四大發明之中有兩個即火藥和印刷術都誕生於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三元及第,都誕生於唐朝,即622年狀元孫伏伽(一說651年的顏康成)。

    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首,與突厥、高句麗、吐蕃、阿拉伯帝國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還排程戈壁沙漠地區的突厥諸部軍隊攻打西突厥、高句麗二十年,太宗遣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崑山道行軍大總管,與安西都護郭孝恪、司農卿楊弘禮率五將軍,又發鐵勒十三部兵十餘萬騎,以伐龜茲。

    並且讓南詔、高昌、龜茲、粟特、吐蕃、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賦稅。土地、鹽鐵與賦稅制度隨著社會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製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相容幷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聲譽遠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境內與境外多稱華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唐人者,諸番(外華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

  • 6 # 黑水鎮燕司

    看看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傳奇就知道,中國曆來哪個封建王朝的妹子穿著如此清涼?夷狄人膽敢來李家搶妹子,呵呵。

  • 7 # 桃花石雜談

    盛唐究竟有多厲害?確實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朝代名與“盛”字結合得到廣泛接受的朝代,那麼盛唐到底有何特殊,它究竟盛在何處呢?唐朝的國際地位

    在中國古代史上,被稱為“盛世”的時代並不侷限於唐朝,早在周朝“成康之治”時期,周公攝政促使社會繁榮,經濟發達,就被後世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而在唐朝前後,得到廣泛接受的“盛世”還有西漢的“文景之治”到“漢武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另外明朝前期明仁宗和明宣宗在位期間,承接明成祖時期的強盛軍威,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因此這一時期在後來被稱為“仁宣之治”,有些人認為這也可以算是一個聖世的時期。

    而唐朝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全盛日”,可以說經濟繁榮、政治昌明和軍事強勢在差不多120年的時間裡得到了長期的持續。但除了這些其它“盛世”也具有的特點之外,唐朝與其它“盛世”最大的不同,其實是它超群而且得到廣泛接受,還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超強國際影響力。

    唐太宗可說是第一個在歐洲史書裡留名的華人

    雖然中國和以歐洲為代表的外部世界的接觸早在漢朝就已經開始。但在唐朝之前,中國相對於歐洲,更多的是一種類似傳說的存在。因為兩地之間地理位置過於遙遠,彼此之間除了一些間接的經濟往來,其實很難直接感受到對方的實力。但這種情況在唐朝時期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唐太宗成為了在東羅馬史書裡第一個具象化的中國皇帝。在公元7世紀前期,也就是唐朝“貞觀之治”時期,東羅馬帝國著名史學家提奧菲拉克特·西莫卡塔對筆下的中國已經完全脫離了一切傳說成分。在他的記載裡,當時的中國正由“神子”太宗(Taisson)所統治,其首都叫庫布丹(Khubdan),而這個名稱在現代被考證確認為當時突厥語里長安的譯名。西莫卡塔對華人的描述是崇拜偶像(古代西方人對佛教、道教等多神宗教的形容詞),但人民十分明智,而且生活在一個法治社會之中。

    近代外華人想像的的唐太宗接見東羅馬使臣場景,唐時史書也確實曾記載東羅馬多次遣使來貢

    考慮到當時歐洲人對世界的整體認知,這段記載確實是非常正面也相當客觀的描述。而東羅馬人的觀點,其實也並不是特例,在同一時期,剛剛建立的阿拉伯帝國也開始流行一句話,即“求知去吧,哪怕遠在中國!”,而根據一些說法,這句話來自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這些證據都表明,在當時唐朝的國際影響力確實跨越了地理的阻隔,使遠在東歐和西亞的其它兩個在當時同樣處於世界前列的古文明都感受到了它的強大與文明。

    唐朝眼中的世界

    而同樣,唐朝對世界的瞭解和其胸懷天下的視野也是中國歷史上其它朝代所沒法比擬的。唐朝之所以被稱為“盛唐”,就跟它鼎盛時期版圖極為遼闊,境內民族極其眾多有很大關係。在唐朝前期,先後在很短時間內征服或是臣服了東西突厥、高句麗、吐谷渾、突騎施、南詔、大小勃律和回紇等周邊政權,在漢朝衰落差不多400年後再次在中原及周邊區域建立起了真正大一統而且在多數區域有穩定的實際統治的帝國。

    唐朝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帝國之一

    所以在唐朝時期,從太宗滅亡東突厥的時代開始,包括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肅宗和代宗在內的歷代帝王都曾被周邊民族尊為天可汗或騰格里汗。而這一尊號在當時決不僅僅是名義上的臣服,而是代表了一種體制,即各周邊部族的新汗都要由天可汗和騰格里汗任命,各部族之間發生爭議都要由天可汗或騰格里汗調解。若有部族受到攻擊,天可汗要給予援助,而天可汗還有權調動各部軍隊,共同應對外敵。而這種形式,其實已經使唐朝皇帝的權威在一定程度上涵蓋了周邊極為廣大的區域。

    所以唐朝前期,有大量受唐朝統治和臣服於唐朝的各族精英都成為了唐朝的官員,如東突厥末代可汗頡利可汗以及突厥人阿史那思摩和哥舒翰、鐵勒人契必何力和僕固懷恩、來自安西都護府治下的中亞人白孝德、新羅人崔至遠和金思蘭、高句麗後裔高仙芝、百濟人黑齒常之等。而這些少數民族將領和官員的大量湧現,再加上唐朝時逐漸成熟的科舉制度,使唐朝人官場上對不同民族一同共事,以能力為衡量標準,不考慮其出身與民族背景成為了一種共識。

    唐朝時極為常見的各式胡人俑

    而唐朝人的這種態度,不但適用於當時已經在唐帝國境內的各個民族,還同樣推而廣之,應用到了當時並不在唐朝境內的其它民族。比如當時日本傾慕唐朝的文化,派出了10多批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的各種制度。而這些使節和學生一旦其才華受到唐朝官員的賞識,就也可以一視同仁地進入唐朝的官僚體系,成為唐朝官員。比如在公元717年來華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晁衡),在開元時代透過科舉考中進士,曾先後擔任左拾遺、左散騎常侍,最後做到了御史中丞,而其間他甚至還擔任過安南節度使等地方大員,其獲得的信任可見一斑。與他同批來華的藤原清和也做到了三品的秘書監。而這兩人最終都在唐朝終老,可以說最終都真的成了唐人。

    唐朝的日本進士阿倍仲麻呂

    而在唐朝時期,中原王朝的傳統友邦波斯遭遇了滅國之難,在公元651年被阿拉伯帝國滅亡。而在此後,波斯王族曾請求唐朝助其復國,唐朝也著實承擔起了自己的大國責任,不但繼續承認波斯末代王子為波斯國王,而且還至少兩次助其出征,使波斯餘脈在阿拉伯人咄咄逼人的攻勢下還在中亞地區維持了差不多50年的統治。但在唐朝眼中,這樣做卻似乎並不是在幫助波斯復國,因為唐朝在支援波斯末代王子卑路斯三世復國的同時,其實是將他封為了波斯都督,所以在唐朝眼中,其實是跟用突厥和高句麗戰將一樣,是用波斯人在為自己開疆拓土。而且最後唐朝人復興波斯的努力雖然失敗,但波斯的王族卻實實在在地融入了中國社會,卑路斯三世的兒子泥涅師甚至曾執掌唐朝宮廷衛隊,最後整個逃到中國的波斯人難民群體都改漢姓從漢俗,徹底融入漢族之中。

    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

    所以在唐朝人的眼裡,其實是不太有“外華人”這個概念的,所以定居唐朝的“外華人”,很長時間在唐朝人眼裡其實都是“歸化人”。當然,唐朝人接受其在中國做官,接納其為歸化人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要求他們必須真心歸附,也就是要以接受中華文化為條件。這一點除了前面提到的透過科舉及第當上唐朝官員的阿倍仲麻呂和舉族漢化的波斯人之外,在中唐時期的一個阿拉伯人身上也體現的非常充分。

    這個人的阿拉伯名字已經完全不可考,而他的漢名叫李彥升。李彥升的家族早年移居中原,而他從小學習中國文化,因此可以說是一個完全中國化的阿拉伯後裔。他曾長期生活在廣州,並與當時的廣州刺史盧鈞有過密切交往並受到其賞識。之後盧鈞調任汴州刺史,也把他帶到了開封。在公元847年,盧鈞向唐宣宗推薦了李彥升,唐宣宗派人考察之後,准許他參加科舉,結果李彥升考試成績極佳,成為了當年22名進士之一。

    唐宣宗時期唐朝雖已衰落,但仍然保留了相當程度開放胸懷

    但當時的唐朝已過了其胸懷最為開放的盛唐時期,所以有些人認為讓這樣一個“蕃客”科舉及第成何體統。但盧鈞針對這種觀點進行了嚴辭批駁,說:

    夫華夷者, 辯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響,有生於中州而行戾乎禮義。是形華而心夷也。生於異域而行合乎禮義.是形夷而心華。

    這意思是說華夷之辯,主要看內心(文化的認同),有的人生在中國,鮮廉寡恥對國家無益,只是“華皮夷心”而已。而有的人雖然來自異域,但品德合乎禮義,於國有益,這樣的人其實是外國臉中國心。而他的看法最終得到了唐宣宗的認可,欽點了李彥升為翰林學士。李彥升中進士的故事也被唐朝文學家陳黯寫成了一篇知名散文,名字就叫《華心》。

    所以在唐朝,基於其長期超眾的綜合國力,以及基於國際公認的國力建立起的國際自信,形成了極其開放包容的文化,而這種文化也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助推了其國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唐朝成為了超越中國其它歷史朝代的獨特存在,這也是隻有唐朝能被稱為“盛唐”的根本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胡蘿蔔種植,底肥怎麼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