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很多時候人們都誤認為是嚴寒救了蘇聯,實際上,嚴寒對德軍的進攻影響並不是很大,要說環境因素,事實上,蘇聯的持續大雨影響稍微大一些。

    說德國受到嚴寒的影響沒能拿下蘇聯,主要是說1941年的莫斯科戰役德軍的失敗。而這場失敗並不能歸結於嚴寒,說是嚴寒擊敗了德軍,估計是德軍統帥部的一種說辭。

    1941年的冬季,在蘇聯算是個比較正常的冬天,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極寒也沒來多早。實際上,12月6日氣溫才驟降到了-30度以下,而早在頭一天,蘇軍已經開始反攻了。這也就說明,嚴寒並沒造成太大影響,主要影響其實應該是蘇軍反攻時德軍跑的慢點。

    對德軍影響更大的應該是蘇聯9-10月份的大雨,蘇聯本身道路就夠破的,再下個大雨,而且是一直下,德軍的裝甲部隊摩托化部隊推進的速度就大大降低了。反而是蘇聯的T34在德軍周圍神出鬼沒到處跑拉仇恨。這種情況下,德軍的內心也是比較崩潰的。不過等到11月份,氣溫降低,泥濘的道路凍上了之後,德軍的推進速度也就跟著加快了很多。

    德軍戰敗在莫斯科更直接的原因其實是在德軍的後勤上面,德軍到達莫斯科,戰線已經很長了,單單從明斯克到莫斯科就有670公里的直線距離。那麼德軍這個後勤不出問題才怪呢。實際上德軍後勤早就崩潰了,德軍運輸隊根本就滿足不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需要,這麼長的戰線,德軍用於運輸的車輛本身就不夠。

    而且,德軍後援也沒什麼太大力量,反倒是蘇軍隨便送遠東就調來了幾十個師的兵力參加防禦。而且,蘇軍的補給線要比德軍短,德軍實際上根本就沒什麼補給線了。蘇聯人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幾項,不贏才怪呢。

    其實蘇聯只要挺過莫斯科保衛戰,就不會輸,而且,德軍心裡明白,打蘇聯就要快速奪下莫斯科,然後基本上就是贏了。沒能打下來,進入拉鋸戰,這個德國是消耗不起的,但是蘇聯可以。

  • 2 # 吃喝是頭等大事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沒有冬季的寒冷 德軍按預定戰術要打敗蘇軍也很困難 因為這次戰役德軍太低估蘇軍了。要知道他們當時直接面對的蘇軍有125萬之眾!

    資料:

    德軍的最後攻勢在12月3日便已經被蘇軍所阻擋。在11月18日零下11度的天氣中德軍仍然能夠進攻,而11月25日,仍然是零下11度的氣溫中,德軍第7裝甲師,第6裝甲師,第14摩步師仍然在對第16集團軍的北部翼側進行大規模的迂迴。如果說零下11度的氣溫足以打敗德軍,那麼德軍在11月18日就該敗了。等到12月初,德軍軍-師級單位的行動幾乎不再出現,其戰鬥力已然耗盡,這一點,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官是承認的。

    很有意思的是,正是寒冷的天氣,使原本的泥濘變成了硬質路面,德軍部隊獲得了越野機動的便利條件。同樣是因為寒冷,莫斯科以北的任何一條原本可以作為天塹的河流,都被德軍從冰封的河面上跨過,而巨大的伊斯特拉水庫甚至被德軍從行進間突破——這是裝甲部隊運用中極為精彩的一筆。如果該水庫沒有結冰,德軍恐怕只能在其南北遭遇到更為堅固的蘇軍防禦。而在整個11月,德軍的行動還相當積極,在軍-師一級的層面上完全看不出來天氣帶來的影響。

    12月4日開始,氣溫驟降,然而在這個時候攻守之勢已然易手,是蘇軍在進攻,而非德軍。

  • 3 # 銳不可當1799

    應該也能對抗得住。因為德國的失敗,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天氣並不是唯一的原因,更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從戰略上講,首先,在沒有解決好英國問題之前,進攻蘇聯,給自己增加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犯了兵家大忌,忘記了當年拿破崙的教訓。兩面出擊,使德國陷於戰略被動。根本原因是輕敵,以為透過閃電戰,可以很快輕易擊敗蘇聯。被蘇俄在日俄戰爭、一戰的糟糕表現所迷惑。具體原因可能是基於以下判斷:

    一是英國太難對付。不列顛空戰遇阻,使德國喪失了戰勝英國的信心。英國是傳統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皇家海軍佔有絕對優勢,地位不可動搖。德國號稱陸軍第一強國,進攻英國時,基本上統治了整個歐洲。而在空軍方面,本來還信心滿滿,指望透過空襲,一舉摧毀皇家空軍。在空戰初期,的確也佔有一定優勢,對倫敦進行了大規模轟炸。但是,由於對雷達這種先進技術重視不夠,沒有把它作為主要轟炸目標,以至於英國透過雷達技術以逸待勞,化劣勢為優勢,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在這樣的情況下,顯然不可能取得對英作戰的勝利。而陸軍仍然非常強大,存在過剩的戰力。

    二是,既然戰勝不了英國,又擁有強大的陸軍,並且,由於包括空戰在內的戰爭消耗,急需要以石油、糧食、稀有金屬為主的戰略物資。而蘇聯高加索地區這些物質非常豐富,主要是南部的巴庫油田,大約佔有當時世界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一。希特勒對這些物質非常迷戀嚮往,這可能就是進攻蘇聯的主要原因。

    其次,既然決定進攻蘇聯,需要儘量爭取盟友。在歐洲方面,隨著戰爭的順利進行,東歐小國紛紛投靠,非常順利。而蘇聯是個地域廣闊的大國,日本人在東方日漸興起,與蘇俄素來不和。在日俄戰爭勝利後,世界對其刮目相看。一戰後蘇聯成立不久,日本便積極參與西方國家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干涉。前不久,又在諾門坎進行了交火,小有收穫。所以,決定與日本結盟,期望夾擊蘇聯,打通歐亞大陸交通線,解決後顧之憂。這又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誤判。

    從具體戰略上看,雖然進攻蘇聯的初期很順利,戰果輝煌,但是,在實現奪取戰略物資這一戰略目標上,卻並沒有突破性進展。相反,採取了分散兵力的多目標兵力部署,同時在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三個方向進攻。這樣,不僅分散兵力,更重要的是,消耗了有限的戰略物資。

    正是由於以上錯誤,在珍珠港事件過後,被迫對美宣戰,樹立了一個更大的敵人。雖然羅馬利亞為其提供了一些石油,但是,遠遠不能滿足前線需要。進攻斯大林格勒的保盧思常常因為缺油,而不得不讓部隊停止前進。而在蘇聯方面,美英方面的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從波羅的海等方向輸入。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的失敗,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不僅僅是因為天氣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幹拌臊子面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