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7724358697
-
2 # 葉落知秋待何時春回
秦朝末年,東漢末年和唐初,在很多的社會,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有相似之處。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個文治武功的皇帝,他的智囊團,認真分析了,嬴政和曹操的優劣勢,為貞觀之治的實現,提出了很多的適用性策略。
1.因隋末戰爭,唐初,社會動盪,人口驟減,生產力低下,社會矛盾相當的尖銳。李世民,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吸取了曹操的‘軍屯制’的經驗,大力發展生產。他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大力獎勵農耕‘‘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農民和小工商業者,安居樂業,快速地恢復生產和經濟。緩解了當下社會矛盾。
2.加大了行政機構的變革
李世民在國家機構的改革上,重點推行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地方上繼續採用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10個道,理順了各級的關係 提高了行政效率。
3.減輕刑律
李世民非常注重刑律,常常對大臣說‘刑律不是帝王一家的法律,是需要天下百姓都都要共同遵循的,因此,大家都要以刑律為準’。他帶頭遵循刑律,維護刑律的統一和執行。在指定刑律的時候,他常常減輕死刑的處罰,具記載,在貞觀三年,全國被處死的僅有三人。
4 唯才是用,注重人才
李世民使用人才的時候,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他的官員,既有房玄齡,長孫無忌和杜如晦這些忠廉之士,也有過去政敵的有用之才。如耳目能詳的魏徵,流傳千古。合理使用人才,促進了唐初的政權和、經濟文化和社會穩定。
唐初,李世民認真吸取了秦國暴政和依法律治理國家的成敗,也吸取了曹操唯才是用,發展生產的利弊,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各項措施,才營造出了‘貞觀之治’的盛世狀況。
-
3 # 知識源於閱讀
讀史的作用
讀史的作用,不僅可以知興替,還可以讓我們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從而少走彎路。唐太宗是歷史上讀史用史最好的人之一,他善於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貞觀初年,有人上書唐太宗,請求把朝廷裡的奸佞小人都趕出去。唐太宗說,我用的都是賢良方正之人,你怎麼知道誰是小人呢?
上書人建議,陛下可以假裝生氣試試群臣,如果能面對皇帝的雷霆震怒還敢進諫的,就是賢臣;如果阿諛奉承的就是佞臣。
上書人提的建議是一種詭道,強呼叫詭計來駕馭下屬。這種計謀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是申不害、韓非,在南韓影響很深。戰國時期,南韓派水工鄭國到秦國,遊說秦王修渠,想耗盡秦國的國力。可惜事與願違,鄭國渠修好後,不但沒有達到疲秦的目的,反而變成了強秦之本,秦國因此增加了灌溉面積,增加了糧食產量,從而增強了國力。秦國強大了,第一個被滅掉的就是搬弄詭計權術的南韓。
唐太宗對歷史非常熟悉,也善於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詭道這種事聽起來都不光明正大,一心想做明君的唐太宗怎麼可能喜歡?
唐太宗對宰相封德彝說,水的清濁在於源頭,政治的清濁在君王,百姓和大臣就好比水,如果君王帶頭偽詐,還要求臣下清明,這就好比源頭之水渾濁,卻要求下游的水清澈一樣不可得。歷史上的帝王曹操奸詐,我很鄙視他的為人。這樣做君王,怎麼能實行教化政令呢?
曹操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奸詐之人,他最有名的奸詐故事發生在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最艱難的相持階段,曹操的軍糧快吃完了,還沒有看到勝利的曙光。如何維持下去,曹操把糧官找來商量對策。糧官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出發提了一個建議:用小斛代替大斛分發糧食。曹操很高興地答應了,但弄虛作假很快引來將士們的議論,他們都罵曹操騙人。
為了平眾怒,曹操殺了糧官,又親筆書寫判詞“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然後讓人挑著糧官的頭在軍營示眾。他把責任都推到糧官身上。而眾人看到“貪官”被斬首,也就消了氣。
曹操雖然以詭道取得了勝利,但唐太宗不欣賞。於是,他對上書人說,我想要實行的是大信於天下,而不是詭道,你的本意很好,但我不會採納。
這是《貞觀政要》記錄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唐太宗的理想是實行信義,在全天下人中建立起信任和仁義。這是魏徵曾經給過他的建議,也是他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這個理想很值得稱道。
回覆列表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