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是為宏揚“大興安嶺精神”而建立的,向世人展現了鐵道兵的豐功偉績。紀念碑造型為兩根豎立的鋼軌,材質為不鏽鋼,鋼軌中間是鐵道兵的軍徽,碑面朝南。碑體簡潔明快,氣勢偉岸。碑前一頭玻璃鋼雕塑的馬鹿正昂首前行。碑的北面為介紹鐵道兵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歷史的圖文牆,正面兩側為鐵道兵當年奮鬥情況的玻璃鋼浮雕,中間寫著“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字樣,牆的背面為大興安嶺地委、行署鐫刻的碑文,全文內容。1964年,鐵道兵三、六、九師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命令,修建嫩林鐵路,從黑龍江的嫩江,經大楊樹、加格達奇、林海、塔河、盤古、樟嶺、勁松、圖強、西林吉至古蓮,全長677公里,其中三師師部定在加格達奇,六、九師完成任務後於上世紀60年代末陸續撤出大興安嶺,三師繼續修建古蓮、呼中、塔韓等支線至1984年兵改工。
我住進加格達奇北山賓館後,便急切地尋找鐵道兵三師原師部的位置,問了幾個服務員,沒有一個說得清楚,北山賓館依山而建,左右前面三方都是樓房,已經沒有當年的痕跡,在住宅區問了幾個老者,他們都是10年前搬來的,沒聽說這裡住過部隊。
在我的記憶中,北山賓館一帶應該是鐵三師的所在地。我繼續在居民小區尋覓,終於在一個居民樓上看到了“鐵兵街”三個字,這一發現使我欣喜若狂,我不僅堅信這裡就是鐵三師的駐地,而且這個街名使我看到加格達奇人民並沒有忘記當年的鐵道兵。
北山是加格達奇的至高點,幾乎全城都能夠看到聳立於山頂的鐵道兵紀念碑。從北山賓館後面的水泥梯路拾階而上,10分鐘便到達山頂,這裡可以鳥瞰城市全貌,山上都是茂密的樹林,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就聳立在這蒼松翠柏中。
下午在大興安嶺地區老幹部局我見到了曾任三師機要科長的馬新未,退休前他是大興安嶺地區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年近8旬的馬老1978年從三師轉業到地方,經歷了大興安嶺開發的全過程。老人聽說我是三師的,立即喜眉笑眼、神采飛揚、侃侃而談,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笑著說:“現在的加格達奇很多人都是後搬來的,鐵道兵名氣大,在大興安嶺無人不知,但這些年來加格達奇變化太大了,三師的駐地也變得看不出來了。”他問我住在什麼地方,我說北山賓館,他幾乎笑出了眼淚,比劃著說:“那就是三師的所在地啊,北山賓館東邊那棟樓,現在是檢察院辦公樓,下面的三層就是三師的機關大樓。檢察院在上面加了兩層,重新進行了裝修,所以你認不出來了。”
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大興安嶺地區建設局局長張唯東對全區城鄉建設的情況最瞭解,他如數家珍地介紹改革開放3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大興安嶺地區是1964年鐵道兵修建嫩林鐵路以後才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區,城鄉建設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幾個階段發展起來的。大興安嶺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從1964年大興安嶺會戰到1978年,是大興安嶺林區艱苦創業的會戰初期,當時鐵道兵修建了從嫩江到加格達奇,後來又修到漠河,為林區開發創造了條件,數萬名林業建設大軍浩浩蕩蕩開進大興安嶺,在拉開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序幕的同時,也促進了小鎮建設的蓬勃興起。城鎮因林而興,沒有完整的規劃佈局,基本處於自然發展狀態。建設者們主要從解決居住條件出發,建起了一大批土坯房、板夾泥房、“金鑲玉”、“芝麻糖”、“小閣樓”、“大火牆”等各式各樣的試驗房。這個階段的城鎮建設處於低水平發展狀態,給排水、園林綠化、燃氣、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是空白,郵政、電信十分落後,全區沒有一條水泥或柏油路。
第二個階段是1978年至1998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了大興安嶺,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和居民住宅建設飛躍發展。1979年加格達奇建成了全區第一棟住宅樓,至1998年,全區累計投入資金11.78億元,建成居民住宅28267平方米,城鎮基本形成了規模。基礎設施得到改善,1980年加格達奇修建了第一條瀝青路面,此後對加格達奇、松嶺、塔河、新林、呼中、呼瑪等城鎮道路進行改造,由砂石路面改成瀝青或混凝土路面,至1998年,全區已擁有城市道路395公里,修建了自來水設施,城鎮公園等文化娛樂設施逐年增多。
隨著林區的開發建設,當初只有10餘家鄂倫春獵戶的加格達奇,如今已經有15萬人口,大興安嶺地區人口已達54萬,各級城鎮的公用事業、市政工程、園林綠化、環境衛生都有較大的發展。
第三個階段從1999年至2007年。大興安嶺地區城鄉建設進入大跨越、大建設時期。至2007年底,全區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51.8億元,其中,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投資達29.4億元,用於城鎮道路建設投資達2.73億元,總長574公里的加漠公路竣工通車。在“撤併自然屯、建設中心村、發展小城鎮”的發展戰略指導下,村鎮建設以推進城鎮化為中心,以中心鎮建設和示範村建設為重點,實施了加格達奇以建設生態旅遊林城,塔河以建設中心腹地重鎮,漠河以建設中國北極旅遊名城,呼瑪以建設邊境城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經過幾年的建設,人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是為宏揚“大興安嶺精神”而建立的,向世人展現了鐵道兵的豐功偉績。紀念碑造型為兩根豎立的鋼軌,材質為不鏽鋼,鋼軌中間是鐵道兵的軍徽,碑面朝南。碑體簡潔明快,氣勢偉岸。碑前一頭玻璃鋼雕塑的馬鹿正昂首前行。碑的北面為介紹鐵道兵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歷史的圖文牆,正面兩側為鐵道兵當年奮鬥情況的玻璃鋼浮雕,中間寫著“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字樣,牆的背面為大興安嶺地委、行署鐫刻的碑文,全文內容。1964年,鐵道兵三、六、九師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命令,修建嫩林鐵路,從黑龍江的嫩江,經大楊樹、加格達奇、林海、塔河、盤古、樟嶺、勁松、圖強、西林吉至古蓮,全長677公里,其中三師師部定在加格達奇,六、九師完成任務後於上世紀60年代末陸續撤出大興安嶺,三師繼續修建古蓮、呼中、塔韓等支線至1984年兵改工。
我住進加格達奇北山賓館後,便急切地尋找鐵道兵三師原師部的位置,問了幾個服務員,沒有一個說得清楚,北山賓館依山而建,左右前面三方都是樓房,已經沒有當年的痕跡,在住宅區問了幾個老者,他們都是10年前搬來的,沒聽說這裡住過部隊。
在我的記憶中,北山賓館一帶應該是鐵三師的所在地。我繼續在居民小區尋覓,終於在一個居民樓上看到了“鐵兵街”三個字,這一發現使我欣喜若狂,我不僅堅信這裡就是鐵三師的駐地,而且這個街名使我看到加格達奇人民並沒有忘記當年的鐵道兵。
北山是加格達奇的至高點,幾乎全城都能夠看到聳立於山頂的鐵道兵紀念碑。從北山賓館後面的水泥梯路拾階而上,10分鐘便到達山頂,這裡可以鳥瞰城市全貌,山上都是茂密的樹林,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就聳立在這蒼松翠柏中。
下午在大興安嶺地區老幹部局我見到了曾任三師機要科長的馬新未,退休前他是大興安嶺地區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年近8旬的馬老1978年從三師轉業到地方,經歷了大興安嶺開發的全過程。老人聽說我是三師的,立即喜眉笑眼、神采飛揚、侃侃而談,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笑著說:“現在的加格達奇很多人都是後搬來的,鐵道兵名氣大,在大興安嶺無人不知,但這些年來加格達奇變化太大了,三師的駐地也變得看不出來了。”他問我住在什麼地方,我說北山賓館,他幾乎笑出了眼淚,比劃著說:“那就是三師的所在地啊,北山賓館東邊那棟樓,現在是檢察院辦公樓,下面的三層就是三師的機關大樓。檢察院在上面加了兩層,重新進行了裝修,所以你認不出來了。”
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大興安嶺地區建設局局長張唯東對全區城鄉建設的情況最瞭解,他如數家珍地介紹改革開放3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大興安嶺地區是1964年鐵道兵修建嫩林鐵路以後才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區,城鄉建設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幾個階段發展起來的。大興安嶺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從1964年大興安嶺會戰到1978年,是大興安嶺林區艱苦創業的會戰初期,當時鐵道兵修建了從嫩江到加格達奇,後來又修到漠河,為林區開發創造了條件,數萬名林業建設大軍浩浩蕩蕩開進大興安嶺,在拉開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序幕的同時,也促進了小鎮建設的蓬勃興起。城鎮因林而興,沒有完整的規劃佈局,基本處於自然發展狀態。建設者們主要從解決居住條件出發,建起了一大批土坯房、板夾泥房、“金鑲玉”、“芝麻糖”、“小閣樓”、“大火牆”等各式各樣的試驗房。這個階段的城鎮建設處於低水平發展狀態,給排水、園林綠化、燃氣、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是空白,郵政、電信十分落後,全區沒有一條水泥或柏油路。
第二個階段是1978年至1998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了大興安嶺,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和居民住宅建設飛躍發展。1979年加格達奇建成了全區第一棟住宅樓,至1998年,全區累計投入資金11.78億元,建成居民住宅28267平方米,城鎮基本形成了規模。基礎設施得到改善,1980年加格達奇修建了第一條瀝青路面,此後對加格達奇、松嶺、塔河、新林、呼中、呼瑪等城鎮道路進行改造,由砂石路面改成瀝青或混凝土路面,至1998年,全區已擁有城市道路395公里,修建了自來水設施,城鎮公園等文化娛樂設施逐年增多。
隨著林區的開發建設,當初只有10餘家鄂倫春獵戶的加格達奇,如今已經有15萬人口,大興安嶺地區人口已達54萬,各級城鎮的公用事業、市政工程、園林綠化、環境衛生都有較大的發展。
第三個階段從1999年至2007年。大興安嶺地區城鄉建設進入大跨越、大建設時期。至2007年底,全區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51.8億元,其中,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投資達29.4億元,用於城鎮道路建設投資達2.73億元,總長574公里的加漠公路竣工通車。在“撤併自然屯、建設中心村、發展小城鎮”的發展戰略指導下,村鎮建設以推進城鎮化為中心,以中心鎮建設和示範村建設為重點,實施了加格達奇以建設生態旅遊林城,塔河以建設中心腹地重鎮,漠河以建設中國北極旅遊名城,呼瑪以建設邊境城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經過幾年的建設,人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