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迷糊5392
-
2 # whatis真實
杜甫有一首古絕: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詩的背景是唐永泰元年,大將僕固懷恩遭宦官駱奉先誣陷,遂勾結吐蕃、回紇叛唐。關中既亂,流民四散,蜀地與關隴只有秦嶺之隔,且較為封閉安全,故多有避亂入蜀者。
二十一家同入蜀,說的就是由秦隴入蜀的一批難民,共計二十一家。古人一家並非現在的一家三口,常常三世一家或者更多,那麼這個難民團體至少得有百人以上規模。
可為什麼這麼多家要結伴逃難呢,傴僂提攜、瞻前顧後豈不很麻煩?
因為他們從關中入蜀得透過儻駱道。
儻駱道,因南口曰儻(在陝西洋縣境內)北口曰駱(在陝西周至縣境內),故名,又叫駱穀道,長約五百里。在中國歷史上穿越秦嶺的諸條古棧道中,儻駱道最靠近秦嶺主峰太白山,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圍的五、六座分水嶺,人煙稀少,猛獸出沒,是最便捷也最艱險的一條。秦嶺橫亙中國中部,被稱為華夏龍脈,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南北氣候的分水嶺。 古道穿越秦嶺,艱險不言而喻,詩仙李太白有《蜀道難》嘆曰: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顛。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時至今日,我們會有一種錯覺:人類已經把地球上的角角落落開發完了。但倘若把您置入秦嶺深處,恐怕不會與一千四百年前的唐人有什麼兩樣——面對自然洪荒的無助與渺小。
所以這二十一家要結伴而行。結伴,不僅是為了人身安全,更是心理安全。
可結果怎樣呢?
惟殘一人出駱谷。只剩一個人,活著走出了駱穀道。
詩人既然能寫這首詩,那麼一定有一個講述者,而講述者只能是那位唯一的倖存者。這就有點意思了。
一個事情的發生,叫做客觀事實,但對於同一個客觀事實,每個目擊者都可以產生不同的主觀看法。他人若想還原客觀事實,需要儘可能多地向各個目擊者收集資料,進行綜合分析。
但本詩所記錄的這件事,只有一位目擊者存活下來,其餘的都死在莽蒼秦嶺之中。
如此,主觀就是客觀。當然,謊言也可能成為事實。
這個存活者講述了什麼呢,作者並沒有詳言,這是由於詩的體裁所限。但『他』肯定是交待出了一個合理過程,作者只透露了其中一幕:自說二女齧臂時。
存活者應該有兩個女兒,她們也在逃難的隊伍中。齧臂,字面意思是咬著手臂。但也是一個典故: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這裡的『齧臂』,就是訣別吞聲。那麼我們先以典故論之,這句是說,當他講起與兩個兒女訣別的時候,再也忍不住淚水,回頭向北面的秦嶺痛哭流涕。
我們透過這句至少可以推測:他的兩個女兒在最後分別的時候還是活著的。但她們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再繼續走下去。於是,他放棄了她們。
駱穀道,有五百里。古代行軍,在安全、糧食有保證的情況下,平原地帶以『三十里為程』,達到五十里,便是急行軍,騎兵在追擊時,可以超過一百里。
而處於這樣一個亂世,深山巨谷之中,一隊傴僂提攜的難民走完五百里駱谷,需耗時日可想而知。中途糧食吃完或丟失等於死亡;掉隊等於死亡;生病等於死亡;遭遇猛獸、山洪等於死亡。面對他人的死亡喪失走下去的勇氣,也等於死亡。所以活下來的人,一定是殘忍的。很大可能,也是卑鄙的。
我們回過頭來想,如果齧臂二字按字面解呢,囓,噬也。——《說文》。字亦作齧。鳥曰啄,獸曰囓。
野獸咬東西才叫齧。
或者說,人像野獸。
這不禁令我想到洞穴奇案(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當然,這種可能僅僅存在於我的腦補中,杜甫儉省的筆觸,讓人無法尋找更多的證據。
無論怎樣。這都是一個恐怖的故事。
何況,僅僅是倖存者
-
3 # 長風雁雲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試君,誰有不平事。
想到這首詩,我就冒寒氣。當年這首詩我就讀了一遍就會背了,而且永生不忘。古代文人也這麼殺機四伏,不想任人宰割。還有一股行俠仗義味道。
還有黃巢的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你看看,滿城哪裡是黃金甲,分明就是血流成河。
太恐怖了
回覆列表
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 . 《月下獨酌》
(月下獨酌,自己加影子總共才兩人,何來第三人之說,莫不是...(⊙﹏⊙))
2. 蓼梢蘸水火不滅,水鳥驚魚銀梭投。 滿目荷花千萬頃,紅碧相雜敷清流。孫武已斬吳宮女,琉璃池上佳人頭。
很久前看的,出處忘記了,滿塘蓮蓬,如同孫武當年砍下宮女的人頭;紅碧相雜,便是殺人後大片的血汙......
3.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4.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5.可憐河邊無定骨,猶是深閨夢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