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杜和你說說話
-
2 # 斌斌的啦
司馬懿-野心家的奮鬥史
一、被迫出山
在很多人的心中,只要出現諸葛亮,就一定會出現司馬懿這個反面人物。在大部分人的意識裡,諸葛亮就是“足智多謀”的代名詞,而司馬懿卻是“陰險狡詐”的典型。
客觀地講,司馬懿到底是不是一個壞傢伙,這個誰也說不清,所處的陣營不一樣,為人處事的方式肯定也不一樣,在當時那個隨時都有可能腦袋搬家的年代,保住性命才是最主要的不是嗎?不過,有一點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他是個聰明絕頂的人——能把諸葛亮玩得吐血而死,那智商當然是沒得說了。
在三國那個年代裡,超級武將是基礎生產力,擁有一顆頂級腦力的讀書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所以司馬懿跟諸葛亮的出山方式差不多,都是大BOSS去請了好幾次才懶洋洋的出來做事的。
不過他跟諸葛亮有一些不同,諸葛亮是劉備親自去請的,說是“凡三往,乃見”,去了三次才見得著。前兩次故意沒見,擺足了架子,第三次見面之後,在諸葛亮差不多隻能“遮風擋雨”的茅草屋裡,洋洋灑灑的來了個三分天下,把劉備激動的當場淚奔起來,然後馬上宣佈哥倆成穿一條褲子的關係了。從這點來看,諸葛亮出山是積極的,而且是做過充分準備的,只等劉備來上演一出“三顧茅廬”的戲之後,接著來一段出山宣言(即《隆中對》——然後風光無限的出山了。
而請司馬懿的是劉備的死對頭曹操——這點就註定了他也要成為諸葛亮的死對頭。曹操的愛才之名天下皆知,只是他不像劉備那樣窮的身邊只有關張趙了,請個人都得“親自”出馬。曹操手下的人才極多,隨便派了個跑腿的去請司馬懿出來。誰知道,司馬懿因為祖上都在漢朝做大管的,對漢朝還是有些感情的,請不出來。曹操是誰,“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因為知道司馬懿這傢伙是個人才,為了防止他跑到敵人的陣營裡給自己添麻煩。因此直接派人對司馬懿說:“若覆盤桓,便收之。”意思是:你若還扭扭捏捏,我就把你抓起來,然後再處理你。司馬懿一聽,知道再裝下去就得丟腦袋,只好跟了曹操,這時候,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馬懿29歲,馬上三十而立了。
二、職業生涯如履薄冰
曹操是一個疑心極大的人,他在發現司馬懿有王佐之才的同時,還發現他是個有野心的傢伙。給其下了一個:“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的評語給他兒子告誡,也許是曹丕酒喝多了說出來被司馬懿聽到了,或者是從曹操對他的態度裡猜到了,你想想,自己的老闆給自己下了一個這麼嚴重的評語,你讓司馬懿怎麼看。司馬懿這個人是非常聰明的,放在現代測IQ的話,估計也是頂級的。司馬懿知道這個天下三分有其二都在曹操手裡,孫權和劉備巴掌大點地皮遲早要被曹家玩死,而且曹操大權在握,已經是相當於國家領導人了,卻自己不稱帝,還是當他的丞相。哪像劉備和孫權兩個蠢蛋?一個給倆兒子起名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這個封和禪合起來是什麼?就是封禪。“封禪”這個工作只有皇帝才有資格做。劉備這傢伙口口聲聲都是振興漢室,其實顛覆漢室自己當皇帝才是他的本意。而孫權的老爹乾脆就把皇帝的傳國玉璽都藏起來,生怕大家不知道他想當皇帝。從這點上看,曹操要比他們想的深得多。所以,以司馬懿的智商才不往這兩家跳。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不往這兩家跳,想繼續在曹家混,而曹操又對他有戒心,怎麼辦,所以他就避強服軟,對曹操是各種心服口服,幫曹丕又是各種出謀劃策,尋求保護傘,事實證明他這個策略非常成功,曹操想不到,自己本來是提醒曹丕要提防司馬懿,結果反被曹丕說服自己。想整治一下司馬懿,都被曹丕死保。結果但死都沒收拾的了這個曹家的掘墓人。
《晉書》上是這樣說的,說司馬懿在這段時期裡,“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意思就是連割草喂牛餵馬的事都親自去打點,而且半夜三更都還在牛欄邊轉。曹操一看他都乾的跟專業獸醫一樣了,心中的疑慮就一點點地消掉了。
再說諸葛亮,在司馬懿這邊為了自己腦袋的安全與曹操鬥智鬥勇,被曹操玩的不要不要的時候,就算諸葛亮再怎麼磨刀霍霍向曹操,雖然是他的敵人,但遠在四川盆地,再怎麼千軍萬馬,一時半會兒也不會殺到中原來取他的腦袋。而曹操想殺他,那是想殺就殺。從這個方面來說,司馬懿最怕的當然是曹操了。
在曹操手下夾著尾巴低調做人熬了十一年,如果上天要他在諸葛亮和曹操之間選誰先死,他肯定會二話不說選曹操。
-
3 # 鬢華雖改心無改
他最怕的應該是曹操,因為曹操多多少少會一點相面之術,曹操私下和華歆等人說過,司馬懿這個人鷹視狼顧,暗藏玄機,非常陰險狡詐,老謀深算,日後不可付與兵權,可是曹操死後,曹丕、曹睿都離不了司馬懿,就靠曹氏宗親曹真還真鬥過諸葛亮,所以在曹操沒死的時候,司馬懿還得夾著尾巴做人,司馬懿當然不怕諸葛亮,他二人不分伯仲。
回覆列表
曹操和曹丕他都怕,曹丕不早死的話,司馬一族有可能全滅。按三國演義說的話,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真實情況不是諸葛亮用的空城計)實際上是司馬懿放他一馬,這就養寇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