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根據手術方式不同,手術後注意事項有所不同。題主提供的資訊有限,我這裡就將膀胱癌常用手術方式的注意事項都說一下。一、膀胱腫瘤電切術
膀胱癌最常用的手術方式是膀胱腫瘤電切術。初次診斷的膀胱癌多數是早期膀胱癌(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此時手術也採取微創簡單的方式——電切術。術後應注意以下幾點:
1、術後出血。
膀胱腫瘤,電切術後的血尿,多數出血量比較少,顏色淡紅色,只需要多飲水,多可自行恢復。如果出血量比較大,血尿的顏色比較重伴有大量血塊,積極保守治療無效,需要進行內鏡下電凝處理。
2、尿道狹窄。
在電切手術時,由於電切鏡管徑比較粗,進入尿道時有可能造成尿道的損傷,術後部分患者出現尿道狹窄。
如果術後出現尿線較前變細,排尿困難,應檢查是否尿道狹窄。尿道狹窄一般行尿道擴張術,將狹窄處擴開。
3、二次電切。
在首次電切後,腫瘤有可能會有殘留,容易復發,因此,對於首次電切不完全或者病理檢查腫瘤高危的,可以考慮二次電切。
由主刀醫生根據術中情況及病理結果確定是否需要二次電切。如果需要,一般在術後 2~6 周進行。
4、膀胱灌注。
雖然膀胱癌惡性度多數不高,但其有較易復發的特點。早期(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電切術後,5 年內複發率為 24%~84%。
而使用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或者卡介苗,可使複發率降低。由於化療藥物不進入血液,並沒有常規化療藥物的毒副反應。
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方法為:每週 1 次膀胱灌注,持續8周;之後每月 1 次,維持 12 個月。
高危型的可以灌注卡介苗:在術後 2~4 周後開始膀胱腔內灌注1 次/周,連續6周,此後在第 3、6、12、18、24、36 個月時重複灌注 1 次/周×3 周。
膀胱灌注後,有可能出現尿痛不適刺激症狀,當灌注完成排出藥液後,應多飲水,減輕刺激。
在下次灌注前,如果有發熱、尿痛等不適,應檢查是否出現尿路感染,出現感染時,暫停灌注,消炎治療。
5、複查膀胱鏡。
術後定期複查,可及時發現是否復發。一般在術後 3 個月時進行第一次膀胱鏡檢查。很多患者害怕膀胱鏡疼痛,不願檢查膀胱鏡,認為做彩超也一樣,實際上過小的病變,彩超觀察不到。
對於中晚期膀胱癌(肌層浸潤性),需要行全膀胱切除手術。膀胱切掉了,尿液流出通道自然與以前不同,叫“尿流改道”。
1、原位新膀胱術。
目前,最常用的尿流改道是原位新膀胱術。截一段腸子作膀胱,上接輸尿管,下連尿道,小便還從原來的尿道出來。
優點是生活質量及自身形象較好,腹部沒有造口袋。
缺點是可能會出現尿失禁和排尿困難,要經常複查彩超殘餘尿。如果每次都尿不完,剩的尿過多,需要長期導尿或間歇性自我導尿。
2、迴腸通道術。
迴腸通道術是一種經典的術式,也是最常用的尿流改道方式之一。用迴腸作為膀胱,連線輸尿管,開口從腹部切口提到腹壁外,尿液從腹壁外開口流出。
缺點是需腹壁造口,終身佩戴集尿袋。
術後早期併發症有尿路感染、腎孟腎炎、輸尿管迴腸吻合口漏或狹窄。
晚期併發症有腎積水、腎功能受損。
平時應多飲水,定期複查。當出現發熱、腰腹部疼痛不適、血尿、造口出不排尿液等情況時,應及時就診。
3、輸尿管面板造口。
如果年級較大、體質較弱,手術也可直接將輸尿管經腹部切口提出腹壁外。手術簡單些。
缺點同迴腸通道術,但輸尿管面板造口術後出現造口狹窄和尿路感染的風險,比迴腸通道術要高。
迴腸通道及輸尿管面板造口因腹壁有造口袋,都應加強護理。護理不好的話,離老遠身上就可以聞到一股尿騷味,護理的好,不注意腹壁的袋子,與正常人沒什麼區別。
膀胱癌根據手術方式不同,手術後注意事項有所不同。題主提供的資訊有限,我這裡就將膀胱癌常用手術方式的注意事項都說一下。一、膀胱腫瘤電切術
膀胱癌最常用的手術方式是膀胱腫瘤電切術。初次診斷的膀胱癌多數是早期膀胱癌(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此時手術也採取微創簡單的方式——電切術。術後應注意以下幾點:
1、術後出血。
膀胱腫瘤,電切術後的血尿,多數出血量比較少,顏色淡紅色,只需要多飲水,多可自行恢復。如果出血量比較大,血尿的顏色比較重伴有大量血塊,積極保守治療無效,需要進行內鏡下電凝處理。
2、尿道狹窄。
在電切手術時,由於電切鏡管徑比較粗,進入尿道時有可能造成尿道的損傷,術後部分患者出現尿道狹窄。
如果術後出現尿線較前變細,排尿困難,應檢查是否尿道狹窄。尿道狹窄一般行尿道擴張術,將狹窄處擴開。
3、二次電切。
在首次電切後,腫瘤有可能會有殘留,容易復發,因此,對於首次電切不完全或者病理檢查腫瘤高危的,可以考慮二次電切。
由主刀醫生根據術中情況及病理結果確定是否需要二次電切。如果需要,一般在術後 2~6 周進行。
電切環正在電切膀胱鏡組織4、膀胱灌注。
雖然膀胱癌惡性度多數不高,但其有較易復發的特點。早期(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電切術後,5 年內複發率為 24%~84%。
而使用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或者卡介苗,可使複發率降低。由於化療藥物不進入血液,並沒有常規化療藥物的毒副反應。
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方法為:每週 1 次膀胱灌注,持續8周;之後每月 1 次,維持 12 個月。
高危型的可以灌注卡介苗:在術後 2~4 周後開始膀胱腔內灌注1 次/周,連續6周,此後在第 3、6、12、18、24、36 個月時重複灌注 1 次/周×3 周。
膀胱灌注後,有可能出現尿痛不適刺激症狀,當灌注完成排出藥液後,應多飲水,減輕刺激。
在下次灌注前,如果有發熱、尿痛等不適,應檢查是否出現尿路感染,出現感染時,暫停灌注,消炎治療。
膀胱灌注時使用細尿管插入膀胱,灌入藥液後拔出尿管,藥液保留1~2小時再尿出。5、複查膀胱鏡。
術後定期複查,可及時發現是否復發。一般在術後 3 個月時進行第一次膀胱鏡檢查。很多患者害怕膀胱鏡疼痛,不願檢查膀胱鏡,認為做彩超也一樣,實際上過小的病變,彩超觀察不到。
二、膀胱腫瘤全切+尿流改道術。對於中晚期膀胱癌(肌層浸潤性),需要行全膀胱切除手術。膀胱切掉了,尿液流出通道自然與以前不同,叫“尿流改道”。
1、原位新膀胱術。
目前,最常用的尿流改道是原位新膀胱術。截一段腸子作膀胱,上接輸尿管,下連尿道,小便還從原來的尿道出來。
優點是生活質量及自身形象較好,腹部沒有造口袋。
缺點是可能會出現尿失禁和排尿困難,要經常複查彩超殘餘尿。如果每次都尿不完,剩的尿過多,需要長期導尿或間歇性自我導尿。
2、迴腸通道術。
迴腸通道術是一種經典的術式,也是最常用的尿流改道方式之一。用迴腸作為膀胱,連線輸尿管,開口從腹部切口提到腹壁外,尿液從腹壁外開口流出。
缺點是需腹壁造口,終身佩戴集尿袋。
術後早期併發症有尿路感染、腎孟腎炎、輸尿管迴腸吻合口漏或狹窄。
晚期併發症有腎積水、腎功能受損。
平時應多飲水,定期複查。當出現發熱、腰腹部疼痛不適、血尿、造口出不排尿液等情況時,應及時就診。
3、輸尿管面板造口。
如果年級較大、體質較弱,手術也可直接將輸尿管經腹部切口提出腹壁外。手術簡單些。
缺點同迴腸通道術,但輸尿管面板造口術後出現造口狹窄和尿路感染的風險,比迴腸通道術要高。
迴腸通道及輸尿管面板造口因腹壁有造口袋,都應加強護理。護理不好的話,離老遠身上就可以聞到一股尿騷味,護理的好,不注意腹壁的袋子,與正常人沒什麼區別。
總結:膀胱癌早期(非肌層浸潤性)一般行膀胱癌電切手術,術後注意有無出血、尿道狹窄、感染等併發症。需要二次電切的,可在術後2~4周再次手術電切。為了防止復發,術後應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或者卡介苗。定期複查膀胱鏡,及早發現復發。膀胱癌中晚期(肌層浸潤性),一般做膀胱全切手術+尿流改道術。常用的改道是原位新膀胱術,術後應注意有無尿失禁和排尿困難,要經常複查彩超殘餘尿。殘餘尿較多,會損傷腎功能,需要長期導尿或間歇性自我導尿保護腎臟。迴腸通道及輸尿管面板造口均需從腹壁排尿,應注意有無發熱、腰腹部疼痛不適、血尿、造口出不排尿液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