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不要以為他只是文人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懂軍事?
施耐庵為了生計也曾浪跡江湖?
(施耐庵)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經過殿試,高中進士,步入官場,因看不慣官府的黑暗,憤然辭職,在教書之餘,收集素材,用畢生精力寫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被譽為華夏之瑰寶。
(一)官場黑暗憤然辭職
施耐庵生於元末明初,原籍蘇州城外施家巷人,13歲在蘇州城外滸墅關季氏私塾學習,天資聰慧,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學習勤奮刻苦,深受老師喜愛,19歲時經鄉試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歲時,經過殿試,高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錢塘縣尹。
施耐庵在任錢塘縣尹兩年,在此期間,他愛護百姓,瞭解民間疾苦,打擊橫行鄉里的地主豪強,維護窮人利益。且為人正直,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在一次替窮苦百姓辯訴冤情時,遭受上司的訓斥,他深深感到自己耿直的性格不適應在衙門為官,一氣之下,憤然請辭,辭官回鄉。
(二)為起義軍做軍師
元至正十三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等十八壯士率眾起義反元,張士誠敬重施耐庵有文韜武略,再三邀請他出山做軍師,為起義軍出謀劃策,施耐庵也是一腔熱血,抱著“濟世救民”的理想,解救百姓於水火,他欣然參加了起義軍,併為張士誠獻計獻策,幫他攻城掠地,壯大力量。
隨著地盤的擴張,隊伍的擴大,張士誠佔據了蘇州,有了一定勢力後,居功自傲,獨斷專行,親信小人,疏遠忠良,施耐庵多次勸告,張士誠聽不進忠言,看他不是成大事者,施耐庵離開了起義隊伍。
(三)為生計浪跡江湖
從此,施耐庵浪跡江湖,他還學會了醫病,成了民間郎中,自學了小易、命相、看風水,並拜師學武,施耐庵天智聰慧,掌握要領,一學就會,精通拳術,會使槍棒。原來,人們提起施耐庵,都認為他是個弱不禁風的文人,沒想到他是多才多藝,愛好廣泛,武功也非常端的了得,並且俠肝義膽,愛打抱不平。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是他一生的追求,個性有著梁山好漢的俠義之風。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茶山上游玩,正遇見一夥惡霸搶奪農夫茶園,他怒不可遏,上前和這夥惡霸爭辯,惡霸花錢僱來黑社會,圍住他的家門,施耐庵泰然自若走出來,一夥兇手一擁而上,他飛起一腳,把為首者踢出去一丈遠,疼得倒地叫喚,嚇得其他人抱頭鼠竄。
有一年的元宵節,施耐庵上街觀花燈,看見一名惡少當街調戲婦女,施耐庵義憤填膺,他走上前,一手抓住惡少的衣領,將他提起,然後像摔死狗般將他摔在地上,一旁的打手見主子被摔,一起衝將過來,施耐庵奪過打手的鐵棒,將身後的一棵楊樹“咔嚓”一聲打斷,這夥人看見,嚇得狼狽逃走。後來,施耐庵創作《水滸傳》,這件事成了魯智深大鬧相國寺的原型。
(四)羅貫中拜施耐庵為師
在此期間,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認識了羅貫中,羅貫中早就聽說施耐庵的人品與才學,隨拜施耐庵為師,施耐庵也知道羅貫中是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青年才俊,共同的志向與性格使兩人走在一起,肝膽相照,形影不離。
教書之餘,施耐庵特意留心當地的風土人情,到水堡村訪問宋江後人,登景陽岡憑弔武松,尋石碣村拜謁三賢桐,去黃泥崗考察劫“綱”遺址,乘小船到聚義島弔唁晁蓋。
施耐庵經常深入民間,收集、整理民間流傳的戲曲、快書,有關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聚眾起義的故事,準備創作《水滸傳》。
(五)專心創作《水滸傳》
明初洪武年間,施耐庵又被徐騏聘去做私塾先生,施耐庵住在祝塘鎮環境優美的徐家大院裡,一邊教書,一邊寫作《水滸傳》。
因劉伯溫與施耐庵同年中進士,有同學情誼,在洪武皇帝面前保奏道:“施耐庵才氣勝臣十倍,若讓他做官,一定有好政績。”洪武皇帝准奏,下詔書召他進京,召了幾次,施耐庵厭惡了官場的險惡,委婉地推託有病,謝絕了聖旨,未再步入官場。
施耐庵在白駒場時,結識了當地很多的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好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加工創作,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梁山眾將的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時,附近有一庵,庵裡有一個老和尚,他念經拜佛用心極誠,施耐庵從和尚身上受到啟發,把自己的住所題名“耐庵”,人們稱他為“庵公”,施耐庵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施耐庵耐得住寂寞,潛心創作,他對文稿精益求精,每寫出一個章回,都要和學生羅貫中一塊研究,去除糟粕,留其精華,幾易其稿,使小說盡善盡美。
施耐庵經過多年的努力,才完成了這部書的大部分篇章,還沒把全書寫完,便因病辭世。
施耐庵死後,羅貫中又續寫了三十回,並把老師留下的文稿整理、編輯,正式命名為《水滸傳》,署上老師施耐庵的名字,讓這部鴻巨之作傳留於世,也可以看出羅貫中的人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不要以為他只是文人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不要以為他只是文人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懂軍事?
施耐庵為了生計也曾浪跡江湖?
(施耐庵)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經過殿試,高中進士,步入官場,因看不慣官府的黑暗,憤然辭職,在教書之餘,收集素材,用畢生精力寫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被譽為華夏之瑰寶。
(一)官場黑暗憤然辭職
施耐庵生於元末明初,原籍蘇州城外施家巷人,13歲在蘇州城外滸墅關季氏私塾學習,天資聰慧,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學習勤奮刻苦,深受老師喜愛,19歲時經鄉試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歲時,經過殿試,高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錢塘縣尹。
施耐庵在任錢塘縣尹兩年,在此期間,他愛護百姓,瞭解民間疾苦,打擊橫行鄉里的地主豪強,維護窮人利益。且為人正直,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在一次替窮苦百姓辯訴冤情時,遭受上司的訓斥,他深深感到自己耿直的性格不適應在衙門為官,一氣之下,憤然請辭,辭官回鄉。
(二)為起義軍做軍師
元至正十三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等十八壯士率眾起義反元,張士誠敬重施耐庵有文韜武略,再三邀請他出山做軍師,為起義軍出謀劃策,施耐庵也是一腔熱血,抱著“濟世救民”的理想,解救百姓於水火,他欣然參加了起義軍,併為張士誠獻計獻策,幫他攻城掠地,壯大力量。
隨著地盤的擴張,隊伍的擴大,張士誠佔據了蘇州,有了一定勢力後,居功自傲,獨斷專行,親信小人,疏遠忠良,施耐庵多次勸告,張士誠聽不進忠言,看他不是成大事者,施耐庵離開了起義隊伍。
(三)為生計浪跡江湖
從此,施耐庵浪跡江湖,他還學會了醫病,成了民間郎中,自學了小易、命相、看風水,並拜師學武,施耐庵天智聰慧,掌握要領,一學就會,精通拳術,會使槍棒。原來,人們提起施耐庵,都認為他是個弱不禁風的文人,沒想到他是多才多藝,愛好廣泛,武功也非常端的了得,並且俠肝義膽,愛打抱不平。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是他一生的追求,個性有著梁山好漢的俠義之風。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茶山上游玩,正遇見一夥惡霸搶奪農夫茶園,他怒不可遏,上前和這夥惡霸爭辯,惡霸花錢僱來黑社會,圍住他的家門,施耐庵泰然自若走出來,一夥兇手一擁而上,他飛起一腳,把為首者踢出去一丈遠,疼得倒地叫喚,嚇得其他人抱頭鼠竄。
有一年的元宵節,施耐庵上街觀花燈,看見一名惡少當街調戲婦女,施耐庵義憤填膺,他走上前,一手抓住惡少的衣領,將他提起,然後像摔死狗般將他摔在地上,一旁的打手見主子被摔,一起衝將過來,施耐庵奪過打手的鐵棒,將身後的一棵楊樹“咔嚓”一聲打斷,這夥人看見,嚇得狼狽逃走。後來,施耐庵創作《水滸傳》,這件事成了魯智深大鬧相國寺的原型。
(四)羅貫中拜施耐庵為師
在此期間,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認識了羅貫中,羅貫中早就聽說施耐庵的人品與才學,隨拜施耐庵為師,施耐庵也知道羅貫中是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青年才俊,共同的志向與性格使兩人走在一起,肝膽相照,形影不離。
教書之餘,施耐庵特意留心當地的風土人情,到水堡村訪問宋江後人,登景陽岡憑弔武松,尋石碣村拜謁三賢桐,去黃泥崗考察劫“綱”遺址,乘小船到聚義島弔唁晁蓋。
施耐庵經常深入民間,收集、整理民間流傳的戲曲、快書,有關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聚眾起義的故事,準備創作《水滸傳》。
(五)專心創作《水滸傳》
明初洪武年間,施耐庵又被徐騏聘去做私塾先生,施耐庵住在祝塘鎮環境優美的徐家大院裡,一邊教書,一邊寫作《水滸傳》。
因劉伯溫與施耐庵同年中進士,有同學情誼,在洪武皇帝面前保奏道:“施耐庵才氣勝臣十倍,若讓他做官,一定有好政績。”洪武皇帝准奏,下詔書召他進京,召了幾次,施耐庵厭惡了官場的險惡,委婉地推託有病,謝絕了聖旨,未再步入官場。
施耐庵在白駒場時,結識了當地很多的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好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加工創作,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梁山眾將的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時,附近有一庵,庵裡有一個老和尚,他念經拜佛用心極誠,施耐庵從和尚身上受到啟發,把自己的住所題名“耐庵”,人們稱他為“庵公”,施耐庵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施耐庵耐得住寂寞,潛心創作,他對文稿精益求精,每寫出一個章回,都要和學生羅貫中一塊研究,去除糟粕,留其精華,幾易其稿,使小說盡善盡美。
施耐庵經過多年的努力,才完成了這部書的大部分篇章,還沒把全書寫完,便因病辭世。
施耐庵死後,羅貫中又續寫了三十回,並把老師留下的文稿整理、編輯,正式命名為《水滸傳》,署上老師施耐庵的名字,讓這部鴻巨之作傳留於世,也可以看出羅貫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