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問題!這幾天也確實把三體的三部全看完了。首先文學性的角度就不詳評了——文學水平可以說很高,無論是結構、文字、藝術性、思想性都很不錯。
單單從科學和科技角度評價,裡面有很多對於未來科技的想象: 比如無線充電的飛車,樹形城市,無處不在的空氣多媒體觸屏,可控核聚變發動機和發電站,太空電梯,奈米纖維,冬眠技術,仿神經網路計算機,空天飛機,外太空城市,無土壤農業,服裝顯示器,腦機介面,增強虛擬現實,超大鏡面組合太空望遠鏡……以及三體文明的強作用材料做成的水滴,質子尺度高維空間內積體電路的製造,量子糾纏通訊,亞光速飛行,曲率驅動的光速飛行等。除了光速飛行、引力波通訊以及中微子通訊,很多技術在未來都有很強的可實現性。有的技術其實已經正在研究當中——比如腦機介面,人工智慧,空天飛機等——說明作者對當今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確實有比較宏觀的瞭解。
另外作者還想象了因為光速飛行導致的黑域的概念以及三體文明的人造宇宙技術,還大量描寫了四維空間、三維空間以及二維空間中彼此觀察時,觀察者的時空感官特點。還暢想了原始宇宙是高維宇宙,而現在宇宙不過是過去宇宙降維造成的。雖然說這些想象並沒有科學的依據,但並不能說作者沒有想象的科學出發點。比如四維時空已經是物理學界廣泛接受的概念,其中的幾何學也有嚴格的數學理論,唯一的問題是我們從沒有四維空間內的感官體驗;高維宇宙也是弦論所闡述的內容——雖然還只是停留在空想的理論研究階段,有很多理論只有純數學意義,而缺少物理內涵,比如宇宙的膜和泡結構,但作者力所能及地將理論假想的概念與其想象做了結合。
除此之外作者在做比喻時常常將科學技術中的概念或事物做類比,比如它會把空間中的飛行器陣列假想為矩陣,將不得不排隊的人群看成一個正在排序的陣列……對於缺少廣泛基本科學知識的讀者而言,有時候會很難理解——這也恰恰說明作者具有豐富基礎科技知識的某種表現吧,他畢竟是個理工科出身。
作者還想象了很多技術在執行環境發生變化時出現的失效表現。比如在超低光速下常規電子計算機系統的無效,以及核聚變發動機的無效而必須用反物質發動機來推進才能逃離黑域。比如想象了三體文明的超強的水滴武器面對四維空間中的人類不堪一擊,等等。說明一點,作者在寫作前或寫作時,是做了大量的思考和比較嚴密地推測的——以在邏輯上讓讀者信任他的想象。有時候作者大段大段甚至好幾頁的關於某種技術的討論,會讓讀者產生一種在讀一篇技術原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錯覺——這也是硬科幻作品和其它文學作品的差別,也側面反映了作者在寫作時全身心投入的狀態。
作者最厲害的其實不是其想象力驚人,而是他從既有的簡單的公理出發,藉助他歸納的地球上自然和人類歷史的基本規律,從而構建了一個非常自洽合理的宇宙生態的法則——黑暗森林法則。並且不斷地以不同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下,對一類問題做著不同層次的解讀。這是非常哲學性的思考。一本非常難得的好書。
當然,科幻畢竟是科幻,不是現實。比如關於宇宙中神級文明的想象,比如歌者或歸零者等,雖然是放在一個極大的宇宙文明框架下的想象——但確實有落入某種層次的虛幻之感。比如神級文明的人,輕鬆發射一個質量點就可以毀滅一顆恆星,發射一張小紙條就可以把整個星系降維為2維,整個太陽系被壓縮為一張不斷擴張和吞噬周維空間的圖片。這簡直太可怕了——這種感覺,我個人在閱讀時常常感到心裡發毛。但宇宙是不可想象的——誰又敢說,他的想象又是完全錯誤的呢?
另外有些論述,從作者提出的假設出發,有的描述前後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比如作者談到太陽系被歌者的二維箔吞噬時,只有光速飛行器才能逃離太陽系,我個人覺得這裡有矛盾之處。因為作者描述了太陽系整個塌縮過程從開始到結束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而且一開始很慢後來逐漸加快。所以在太陽系外圍或提前逃跑的亞光速飛船依然是可能逃出太陽系的。另外作者認為太陽系塌縮為二維時是形成一個二維平面,而且平面外的主人公們都能看得見其中的細節。這個會比較費解。我倒是持不同觀點,我認為塌縮後應該形成的是一個球面——也就是一個空心球。而且這個球面還會在引力作用下不斷縮小,但表面積不會變為0。因為如果塌縮後是一個平面而且主人公可以看見其中細節,說明有光從這個平面空間裡散逸出來,這意味著朝著平面的垂直方向就可以逃脫空間的降維塌縮。如果是塌縮為一個球面而且光線無法逃脫,那麼就可以解釋太陽系沒有任何亞光速飛船可以逃離。空心球面最終在太陽系的這個位置形成一個低維的泡狀宇宙結構。
第二部中羅輯用核彈構建了太陽系最後一個關於三體星系座標的宇宙廣播系統,直到最後一刻羅輯和三體文明攤牌,三體文明認為自己又輸在了陰謀上。雖然羅輯利用自己的智慧瞞過了三體文明,但我總覺得似乎在這一點上作者有點匆忙,以至於略有牽強的感覺。因為三體文明畢竟那時候已經有了光速飛行的技術更有像質子這樣的監控系統,怎麼會難以發現羅輯在太陽系佈置核彈的分佈與三體星系星圖的關係呢?這是一個對於三體文明而言應該是很輕鬆的事情吧。但我不得不承認,即便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它存在。這也是我為人類感到慶幸的地方。
好問題!這幾天也確實把三體的三部全看完了。首先文學性的角度就不詳評了——文學水平可以說很高,無論是結構、文字、藝術性、思想性都很不錯。
單單從科學和科技角度評價,裡面有很多對於未來科技的想象: 比如無線充電的飛車,樹形城市,無處不在的空氣多媒體觸屏,可控核聚變發動機和發電站,太空電梯,奈米纖維,冬眠技術,仿神經網路計算機,空天飛機,外太空城市,無土壤農業,服裝顯示器,腦機介面,增強虛擬現實,超大鏡面組合太空望遠鏡……以及三體文明的強作用材料做成的水滴,質子尺度高維空間內積體電路的製造,量子糾纏通訊,亞光速飛行,曲率驅動的光速飛行等。除了光速飛行、引力波通訊以及中微子通訊,很多技術在未來都有很強的可實現性。有的技術其實已經正在研究當中——比如腦機介面,人工智慧,空天飛機等——說明作者對當今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確實有比較宏觀的瞭解。
另外作者還想象了因為光速飛行導致的黑域的概念以及三體文明的人造宇宙技術,還大量描寫了四維空間、三維空間以及二維空間中彼此觀察時,觀察者的時空感官特點。還暢想了原始宇宙是高維宇宙,而現在宇宙不過是過去宇宙降維造成的。雖然說這些想象並沒有科學的依據,但並不能說作者沒有想象的科學出發點。比如四維時空已經是物理學界廣泛接受的概念,其中的幾何學也有嚴格的數學理論,唯一的問題是我們從沒有四維空間內的感官體驗;高維宇宙也是弦論所闡述的內容——雖然還只是停留在空想的理論研究階段,有很多理論只有純數學意義,而缺少物理內涵,比如宇宙的膜和泡結構,但作者力所能及地將理論假想的概念與其想象做了結合。
除此之外作者在做比喻時常常將科學技術中的概念或事物做類比,比如它會把空間中的飛行器陣列假想為矩陣,將不得不排隊的人群看成一個正在排序的陣列……對於缺少廣泛基本科學知識的讀者而言,有時候會很難理解——這也恰恰說明作者具有豐富基礎科技知識的某種表現吧,他畢竟是個理工科出身。
作者還想象了很多技術在執行環境發生變化時出現的失效表現。比如在超低光速下常規電子計算機系統的無效,以及核聚變發動機的無效而必須用反物質發動機來推進才能逃離黑域。比如想象了三體文明的超強的水滴武器面對四維空間中的人類不堪一擊,等等。說明一點,作者在寫作前或寫作時,是做了大量的思考和比較嚴密地推測的——以在邏輯上讓讀者信任他的想象。有時候作者大段大段甚至好幾頁的關於某種技術的討論,會讓讀者產生一種在讀一篇技術原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錯覺——這也是硬科幻作品和其它文學作品的差別,也側面反映了作者在寫作時全身心投入的狀態。
作者最厲害的其實不是其想象力驚人,而是他從既有的簡單的公理出發,藉助他歸納的地球上自然和人類歷史的基本規律,從而構建了一個非常自洽合理的宇宙生態的法則——黑暗森林法則。並且不斷地以不同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下,對一類問題做著不同層次的解讀。這是非常哲學性的思考。一本非常難得的好書。
當然,科幻畢竟是科幻,不是現實。比如關於宇宙中神級文明的想象,比如歌者或歸零者等,雖然是放在一個極大的宇宙文明框架下的想象——但確實有落入某種層次的虛幻之感。比如神級文明的人,輕鬆發射一個質量點就可以毀滅一顆恆星,發射一張小紙條就可以把整個星系降維為2維,整個太陽系被壓縮為一張不斷擴張和吞噬周維空間的圖片。這簡直太可怕了——這種感覺,我個人在閱讀時常常感到心裡發毛。但宇宙是不可想象的——誰又敢說,他的想象又是完全錯誤的呢?
另外有些論述,從作者提出的假設出發,有的描述前後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比如作者談到太陽系被歌者的二維箔吞噬時,只有光速飛行器才能逃離太陽系,我個人覺得這裡有矛盾之處。因為作者描述了太陽系整個塌縮過程從開始到結束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而且一開始很慢後來逐漸加快。所以在太陽系外圍或提前逃跑的亞光速飛船依然是可能逃出太陽系的。另外作者認為太陽系塌縮為二維時是形成一個二維平面,而且平面外的主人公們都能看得見其中的細節。這個會比較費解。我倒是持不同觀點,我認為塌縮後應該形成的是一個球面——也就是一個空心球。而且這個球面還會在引力作用下不斷縮小,但表面積不會變為0。因為如果塌縮後是一個平面而且主人公可以看見其中細節,說明有光從這個平面空間裡散逸出來,這意味著朝著平面的垂直方向就可以逃脫空間的降維塌縮。如果是塌縮為一個球面而且光線無法逃脫,那麼就可以解釋太陽系沒有任何亞光速飛船可以逃離。空心球面最終在太陽系的這個位置形成一個低維的泡狀宇宙結構。
第二部中羅輯用核彈構建了太陽系最後一個關於三體星系座標的宇宙廣播系統,直到最後一刻羅輯和三體文明攤牌,三體文明認為自己又輸在了陰謀上。雖然羅輯利用自己的智慧瞞過了三體文明,但我總覺得似乎在這一點上作者有點匆忙,以至於略有牽強的感覺。因為三體文明畢竟那時候已經有了光速飛行的技術更有像質子這樣的監控系統,怎麼會難以發現羅輯在太陽系佈置核彈的分佈與三體星系星圖的關係呢?這是一個對於三體文明而言應該是很輕鬆的事情吧。但我不得不承認,即便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它存在。這也是我為人類感到慶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