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的外貌: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有膽有識,不畏強暴,言辭委婉。
重點針對以下幾個問題:
1、秦王是怎樣一個人?
* 驕橫狂妄、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乾、色厲內荏、前倨後恭
2、唐雎是怎樣一個人?
* 從容鎮定、不畏強暴、有膽有識、有凜然正氣、熱愛祖國、不怕犧牲。
3、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史實有什麼用意?
*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說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
4、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5、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一句中“輕寡人”?
*秦王希望你們看清形勢,不要誤以為我們不能用武力奪取。這句關鍵是一個“輕”字,“輕”什麼呢?不是輕視秦王的建議,而是輕視他的軍事勢力。這是秦王故作反問,意思是“諒你們也不敢”,也是驕橫的表現。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即使這樣,但是這是我從先王那繼承這塊封地,我願意一生守護它,不敢交換!”
【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聽後)不高興。安陵君於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
【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況且秦國滅了南韓亡了魏國,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現在我用大於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他看不起我嗎?”
【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
唐雎回答說:“不,並不是這樣的。
【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從先王那裡繼承了封地,只想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
【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
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有百萬人屍體倒下,鮮血流淌千里。”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 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
【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
【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到宮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就要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
說完(唐雎)拔出劍站起來。 秦王(立刻,馬上)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至於這樣!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南韓、魏國會滅亡,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您啊!”
唐雎的外貌: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有膽有識,不畏強暴,言辭委婉。
重點針對以下幾個問題:
1、秦王是怎樣一個人?
* 驕橫狂妄、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乾、色厲內荏、前倨後恭
2、唐雎是怎樣一個人?
* 從容鎮定、不畏強暴、有膽有識、有凜然正氣、熱愛祖國、不怕犧牲。
3、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史實有什麼用意?
*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說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
4、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5、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一句中“輕寡人”?
*秦王希望你們看清形勢,不要誤以為我們不能用武力奪取。這句關鍵是一個“輕”字,“輕”什麼呢?不是輕視秦王的建議,而是輕視他的軍事勢力。這是秦王故作反問,意思是“諒你們也不敢”,也是驕橫的表現。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即使這樣,但是這是我從先王那繼承這塊封地,我願意一生守護它,不敢交換!”
【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聽後)不高興。安陵君於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
【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況且秦國滅了南韓亡了魏國,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現在我用大於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他看不起我嗎?”
【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
唐雎回答說:“不,並不是這樣的。
【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從先王那裡繼承了封地,只想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
【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
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有百萬人屍體倒下,鮮血流淌千里。”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 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
【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
【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到宮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就要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
說完(唐雎)拔出劍站起來。 秦王(立刻,馬上)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至於這樣!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南韓、魏國會滅亡,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