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嘴紅鮊(鯉科)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紅鮊屬。俗稱:大白魚、翹嘴巴、翹殼、白絲、興凱大白魚、翹鮊子、鮊刺魚。體型較大,常見為 2~2.5千克,最大者重達 10~15千克。體細長,側扁,呈柳葉形。頭背面平直,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頜堅厚急劇上翹,豎於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圓。鱗小。側線明顯,前部略向上彎,後部橫貫體側中部略下方。側線鱗80~93枚。腹鰭基部至肛門有腹稜。背鰭有強大而光滑的硬棘,第二棘最甚。胸鰭末端幾達腹鰭基部。臀鰭長大,不分支鰭條3,分支鰭條21~25。尾鰭深叉形。體背淺棕色,體側銀灰色,腹面銀白色,背鰭、尾鰭灰黑色,胸鰭、腹鰭、臀鰭灰白色。中國平原諸水系均產,以湖北、安徽和黑龍江省產量最多。每年6~7月份和10-11月份為捕撈旺季。東北地區以冬季上捕撈為主,松花江所產最著名。為大型習見經濟魚類,數量較多。其肉潔白鮮嫩,營養價值較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 18.6克、脂肪 4.6克,唯多細刺,故有淡水鰳魚之稱,鮮食和醃製均宜。
蒙古紅鮊(鯉科)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紅鮊屬。俗稱:紅梢子、尖頭紅梢、紅尾巴。體中型,常見者為0.25~0.75千克,最大達3幹克。體長側扁,頭稍尖,頭背面平,頭後背部斜平。下頜比上頜長,口斜裂,後端伸至鼻孔後緣正下方。鼻孔下緣與眼下緣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側線直,側線鱗73~79。腹稜自腹鰭基部至肛門。背鰭第 3根不分支鰭條為光滑硬刺,最長鰭條比頭短。胸、腹縮短。臀鰭不分支鰭條3,分支鰭條18~22。尾鰭深叉形。身體上半部淺棕色,下半部銀白色,背鰭較暗,胸、腹鰭和尾鰭上葉淺黃色,尾鰭下葉鮮紅色。
青梢紅鮊(鯉科)Erythroculter dabryi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紅鮊屬。俗稱:青桔子。個體小,一般體長 15~20釐米,體重 150~300克,最大約500克。體側扁,較薄。頭部較小。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斜裂,下頜突出於上頜的前方。眼大。側線明顯、平直。被細小圓鱗。背、腹鰭均具強大而光滑的硬棘。腹稜從腹鰭基部到肛門處。胸鰭末端達到或超過腹鰭起點。臀鰭長,不分枝鰭條3,分枝鰭條23~29。尾柄粗壯。尾鰭寬大,呈深又形。背部青灰色,前部較淡,後部較深,兩側及腹部銀白色,各鰭略帶淺黃色,尾鰭邊緣青綠色。分佈於全國各主要水系,湖泊、水庫均產,春季為捕撈旺季,以5月份產量較多。產量較多。其肉質細嫩,富含營養,但骨刺較硬。家庭食法一般為清蒸、紅燒。
紅鰭鮊(鯉科)Culter erthropterus 鯉形目鯉科鮊亞科鮊屬。小型魚,常見體長10~20釐米,最長30釐米。體延長,側扁。頭小。眼大。口小,上位,下頜向上翹,口裂和身體縱軸幾乎垂直。頭後背部顯著隆起。被細小白色薄鱗。自胸鰭基部至肛門腹稜完全。背鰭短小,具粗壯的硬棘。胸鰭末端接近腹鰭。尾柄較長。尾鰭深叉形。背部青綠,微帶黃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體例上半部鱗片後緣有小黑斑。尾鰭、胸鰭呈淺黃紅色,臀鰭橘紅色。
分佈極廣,全國各主要水系均產。在北方水庫,一般7~8月份汛期後即遊向河口索餌,為主要生產期。
興凱湖鮊:翹嘴鮊(Culter alburnus)鯉形目鯉科鮊亞科鮊屬。俗稱:大白魚、翹殼、翹嘴白魚、翹嘴鮊。翹嘴鮊體長,甚側扁,頭背面平直,頭後背部為隆起,體背部接近平直。口上位,下頜很厚,且向上翹,口裂幾乎成垂直。眼大,位於頭的側下方。下嚥齒末端成鉤狀。腹鰭基至肛門間有腹稜;背鰭具強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鰭分叉,下葉稍長於上葉。體背略呈青灰色,兩側銀白,各鰭灰黑色。
平時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體的中上層,游泳迅速,善跳躍。以小魚為食,是一種兇猛性魚類。雌魚3齡達性成熟,雄魚2齡即達成熟,親魚於6-8月在水流緩慢的河灣或湖泊淺水區叢集進行繁殖活動。產卵後大多進入湖泊攝食或在江灣緩流區肥育。幼魚喜棲息於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較緩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與港灣裡。冬季,大小魚群皆在河床或湖槽中越冬。
翹嘴鮊分佈甚廣,產於黑龍江、遼河、黃河、長江、錢塘江、閩江、臺灣、珠江等水系的幹、支流及其附屬湖泊中。翹嘴鮊生長快,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江河、湖泊中天然產量不少。肉白而細嫩,味美而不腥,一貫被視為上等經濟魚類。其營養成分為: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6克,脂肪4.6克,熱量 116千卡,鈣37毫克,磷166毫克,鐵1.1毫克,核黃素0.07毫克,煙酸1.3毫克。
相傳唐代有位皇帝南巡,御舟行至湖北江凌府界內時,忽有一尾大白魚躍出水面,落在御舟之甲板上,只見魚兒活蹦亂跳,Sunny照射,銀光熠熠,逗人喜愛。皇帝令御廚烹飪,品嚐之後,對白魚的美味大為讚美,從此,江陵府產的大白魚就被列為貢品。大詩人杜甫在其詩中曾形容“白魚如切玉”,可見白魚歷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
春夏季捕獲之白魚,全魚可入藥,其肉性味甘、溫,有開胃、健脾、利水、消水腫之功效,治療消瘦浮腫、產後抽筋。
翹嘴紅鮊(鯉科)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紅鮊屬。俗稱:大白魚、翹嘴巴、翹殼、白絲、興凱大白魚、翹鮊子、鮊刺魚。體型較大,常見為 2~2.5千克,最大者重達 10~15千克。體細長,側扁,呈柳葉形。頭背面平直,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頜堅厚急劇上翹,豎於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圓。鱗小。側線明顯,前部略向上彎,後部橫貫體側中部略下方。側線鱗80~93枚。腹鰭基部至肛門有腹稜。背鰭有強大而光滑的硬棘,第二棘最甚。胸鰭末端幾達腹鰭基部。臀鰭長大,不分支鰭條3,分支鰭條21~25。尾鰭深叉形。體背淺棕色,體側銀灰色,腹面銀白色,背鰭、尾鰭灰黑色,胸鰭、腹鰭、臀鰭灰白色。中國平原諸水系均產,以湖北、安徽和黑龍江省產量最多。每年6~7月份和10-11月份為捕撈旺季。東北地區以冬季上捕撈為主,松花江所產最著名。為大型習見經濟魚類,數量較多。其肉潔白鮮嫩,營養價值較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 18.6克、脂肪 4.6克,唯多細刺,故有淡水鰳魚之稱,鮮食和醃製均宜。
蒙古紅鮊(鯉科)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紅鮊屬。俗稱:紅梢子、尖頭紅梢、紅尾巴。體中型,常見者為0.25~0.75千克,最大達3幹克。體長側扁,頭稍尖,頭背面平,頭後背部斜平。下頜比上頜長,口斜裂,後端伸至鼻孔後緣正下方。鼻孔下緣與眼下緣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側線直,側線鱗73~79。腹稜自腹鰭基部至肛門。背鰭第 3根不分支鰭條為光滑硬刺,最長鰭條比頭短。胸、腹縮短。臀鰭不分支鰭條3,分支鰭條18~22。尾鰭深叉形。身體上半部淺棕色,下半部銀白色,背鰭較暗,胸、腹鰭和尾鰭上葉淺黃色,尾鰭下葉鮮紅色。
青梢紅鮊(鯉科)Erythroculter dabryi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紅鮊屬。俗稱:青桔子。個體小,一般體長 15~20釐米,體重 150~300克,最大約500克。體側扁,較薄。頭部較小。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斜裂,下頜突出於上頜的前方。眼大。側線明顯、平直。被細小圓鱗。背、腹鰭均具強大而光滑的硬棘。腹稜從腹鰭基部到肛門處。胸鰭末端達到或超過腹鰭起點。臀鰭長,不分枝鰭條3,分枝鰭條23~29。尾柄粗壯。尾鰭寬大,呈深又形。背部青灰色,前部較淡,後部較深,兩側及腹部銀白色,各鰭略帶淺黃色,尾鰭邊緣青綠色。分佈於全國各主要水系,湖泊、水庫均產,春季為捕撈旺季,以5月份產量較多。產量較多。其肉質細嫩,富含營養,但骨刺較硬。家庭食法一般為清蒸、紅燒。
紅鰭鮊(鯉科)Culter erthropterus 鯉形目鯉科鮊亞科鮊屬。小型魚,常見體長10~20釐米,最長30釐米。體延長,側扁。頭小。眼大。口小,上位,下頜向上翹,口裂和身體縱軸幾乎垂直。頭後背部顯著隆起。被細小白色薄鱗。自胸鰭基部至肛門腹稜完全。背鰭短小,具粗壯的硬棘。胸鰭末端接近腹鰭。尾柄較長。尾鰭深叉形。背部青綠,微帶黃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體例上半部鱗片後緣有小黑斑。尾鰭、胸鰭呈淺黃紅色,臀鰭橘紅色。
分佈極廣,全國各主要水系均產。在北方水庫,一般7~8月份汛期後即遊向河口索餌,為主要生產期。
興凱湖鮊:翹嘴鮊(Culter alburnus)鯉形目鯉科鮊亞科鮊屬。俗稱:大白魚、翹殼、翹嘴白魚、翹嘴鮊。翹嘴鮊體長,甚側扁,頭背面平直,頭後背部為隆起,體背部接近平直。口上位,下頜很厚,且向上翹,口裂幾乎成垂直。眼大,位於頭的側下方。下嚥齒末端成鉤狀。腹鰭基至肛門間有腹稜;背鰭具強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鰭分叉,下葉稍長於上葉。體背略呈青灰色,兩側銀白,各鰭灰黑色。
平時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體的中上層,游泳迅速,善跳躍。以小魚為食,是一種兇猛性魚類。雌魚3齡達性成熟,雄魚2齡即達成熟,親魚於6-8月在水流緩慢的河灣或湖泊淺水區叢集進行繁殖活動。產卵後大多進入湖泊攝食或在江灣緩流區肥育。幼魚喜棲息於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較緩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與港灣裡。冬季,大小魚群皆在河床或湖槽中越冬。
翹嘴鮊分佈甚廣,產於黑龍江、遼河、黃河、長江、錢塘江、閩江、臺灣、珠江等水系的幹、支流及其附屬湖泊中。翹嘴鮊生長快,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江河、湖泊中天然產量不少。肉白而細嫩,味美而不腥,一貫被視為上等經濟魚類。其營養成分為: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6克,脂肪4.6克,熱量 116千卡,鈣37毫克,磷166毫克,鐵1.1毫克,核黃素0.07毫克,煙酸1.3毫克。
相傳唐代有位皇帝南巡,御舟行至湖北江凌府界內時,忽有一尾大白魚躍出水面,落在御舟之甲板上,只見魚兒活蹦亂跳,Sunny照射,銀光熠熠,逗人喜愛。皇帝令御廚烹飪,品嚐之後,對白魚的美味大為讚美,從此,江陵府產的大白魚就被列為貢品。大詩人杜甫在其詩中曾形容“白魚如切玉”,可見白魚歷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
春夏季捕獲之白魚,全魚可入藥,其肉性味甘、溫,有開胃、健脾、利水、消水腫之功效,治療消瘦浮腫、產後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