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的含泥量試驗有標準法和虹吸管法兩種方法,下面分別詳述:
一、標準法
1、取樣
(1)取樣方法:在料堆上取樣時,取樣部位應均勻分佈。取樣前先將取樣部位表層剷除,然後從不同部位隨機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組成一組樣品。
(2)取樣數量:測定含泥量時,最少取樣數量為4.4 kg。
(3)試樣處理:將所取樣品置於平板上,在潮溼狀態下拌和均勻,並堆成厚度約為20 mm的圓餅,然後沿互相垂直的兩條直徑把圓餅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對角線的兩份重新拌勻,再堆成圓餅。重複上述過程,直至把樣品縮分到試驗所需量為止。
2、將上述試樣縮分至約1100 g,放在乾燥箱中於(105±5)℃下烘乾至恆量,待冷卻至室溫後,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3、稱取試樣500 g,精確至0.1 g。將試樣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於試樣面約150 mm,充分拌勻後,浸泡2h,然後用手在水中淘洗試樣,使沉屑、淤泥和黏土與砂粒分離。
把渾濁水緩緩地倒入1.18 mm及75 μm的套篩上(1.18 mm篩放在75 μm篩上面)上,濾去小於75 μm的顆粒。試驗前篩子的兩面應先用水潤溼,在整個過程中應注意避免砂粒丟失。
4、再向水容器中注入清水,重複上述操作,直到容器內的水清澈為止。
5、搖動,以充分洗掉小於75 μm的顆粒。然後將兩隻篩上剩留的顆粒和容器中已經洗淨的試樣一併裝入搪瓷盤,放在乾燥箱中於(105±5)℃下烘乾至恆重。取出來冷卻至室溫後,稱取試樣的質量。
(注:該測試方法主要是針對建築用砂而提出的。一般認為,建築用砂中的細顆粒物是泥,在該標方法中,把小於75 μm的顆粒定義為泥,因此該方法對相對較粗的建築用砂是合適的。但由於在AAC工廠中經常用細砂,有時非常細,因此,採用該測試方法時,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二、虹吸管法
1. 本方法適用於測定特細砂中的含泥量。
2. 取樣
3. 將上述試樣縮分至約1100 g,放在乾燥箱中於(105±5)℃下烘乾至恆量,待冷卻至室溫後,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4. 稱取試樣500 g,精確至0.1 g,置於洗容器中,並注入清水,使水面高於試樣面約150 mm,浸泡2h,浸泡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攪拌一次,確保塵屑、淤泥和黏土與砂分離。
5. 用攪拌棒均勻攪拌1 min(單方向旋轉),以適當寬度和高度的閘板閘水,使水停止旋轉。經20~25s後取出閘板,然後,從上到下用虹吸管悉心地將混濁液吸出,虹吸管吸口的最低位置應距砂面不小於30mm。
6. 再倒入清水,重複上述過程,直到吸出的水與清水的顏色基本一致為止。
7. 最後將容器中的清水吸出,把洗淨的試樣倒入淺盤並在(105±5)℃的烘箱中烘乾至恆重,取出,冷卻至室溫後稱取砂質量。
擴充套件資料:
含泥量及泥塊含量規定:
粒徑小於0.075mm的黏土、淤泥、石屑等粉狀物統稱為泥。
塊狀的黏土、淤泥統稱為泥塊或黏土塊 (對於細集料指粒徑大於1.20mm,經水洗手捏後成為小於0.60mm的顆粒;對於粗集料指粒徑大於4.75mm,經水洗手捏後成為小於2.36mm的顆粒)。
泥常包裹在砂粒的表面,因而會大大降低砂與水泥石間的介面黏結力,使混凝土的強度降低,同時泥的比表面積大,含量多時會降低混凝土拌合物流動性,或增加拌合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以及混凝土的幹縮與徐變,並使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
泥塊對混凝土性質的影響與泥基本相同,但危害更大。
按《建設用砂》(GB/T14684)的規定,天然砂Ⅰ類砂含泥量小於1.0%,不得有泥塊;Ⅱ類砂含泥量小於3.0%,泥塊含量小於1.0%;Ⅲ類砂含泥量小於5.0%,泥塊含量小於2.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52)還規定,C60與C60以上的混凝土,砂中含泥量與泥塊含量應分別不大於2.0%、0.5%;
C55~C30的混凝土,砂中含泥量與泥塊含量應分別不大於3.0%、1.0%;
對C25及C25以下的混凝土,砂中含泥量與泥塊含量應分別不大於5.0%、2.0%;
對於有抗凍、抗滲或其他特殊要求的小於或等於C25的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與泥塊含量應分別不大於3.0%、1.0%。
砂的含泥量試驗有標準法和虹吸管法兩種方法,下面分別詳述:
一、標準法
1、取樣
(1)取樣方法:在料堆上取樣時,取樣部位應均勻分佈。取樣前先將取樣部位表層剷除,然後從不同部位隨機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組成一組樣品。
(2)取樣數量:測定含泥量時,最少取樣數量為4.4 kg。
(3)試樣處理:將所取樣品置於平板上,在潮溼狀態下拌和均勻,並堆成厚度約為20 mm的圓餅,然後沿互相垂直的兩條直徑把圓餅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對角線的兩份重新拌勻,再堆成圓餅。重複上述過程,直至把樣品縮分到試驗所需量為止。
2、將上述試樣縮分至約1100 g,放在乾燥箱中於(105±5)℃下烘乾至恆量,待冷卻至室溫後,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3、稱取試樣500 g,精確至0.1 g。將試樣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於試樣面約150 mm,充分拌勻後,浸泡2h,然後用手在水中淘洗試樣,使沉屑、淤泥和黏土與砂粒分離。
把渾濁水緩緩地倒入1.18 mm及75 μm的套篩上(1.18 mm篩放在75 μm篩上面)上,濾去小於75 μm的顆粒。試驗前篩子的兩面應先用水潤溼,在整個過程中應注意避免砂粒丟失。
4、再向水容器中注入清水,重複上述操作,直到容器內的水清澈為止。
5、搖動,以充分洗掉小於75 μm的顆粒。然後將兩隻篩上剩留的顆粒和容器中已經洗淨的試樣一併裝入搪瓷盤,放在乾燥箱中於(105±5)℃下烘乾至恆重。取出來冷卻至室溫後,稱取試樣的質量。
(注:該測試方法主要是針對建築用砂而提出的。一般認為,建築用砂中的細顆粒物是泥,在該標方法中,把小於75 μm的顆粒定義為泥,因此該方法對相對較粗的建築用砂是合適的。但由於在AAC工廠中經常用細砂,有時非常細,因此,採用該測試方法時,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二、虹吸管法
1. 本方法適用於測定特細砂中的含泥量。
2. 取樣
(1)取樣方法:在料堆上取樣時,取樣部位應均勻分佈。取樣前先將取樣部位表層剷除,然後從不同部位隨機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組成一組樣品。
(2)取樣數量:測定含泥量時,最少取樣數量為4.4 kg。
(3)試樣處理:將所取樣品置於平板上,在潮溼狀態下拌和均勻,並堆成厚度約為20 mm的圓餅,然後沿互相垂直的兩條直徑把圓餅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對角線的兩份重新拌勻,再堆成圓餅。重複上述過程,直至把樣品縮分到試驗所需量為止。
3. 將上述試樣縮分至約1100 g,放在乾燥箱中於(105±5)℃下烘乾至恆量,待冷卻至室溫後,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4. 稱取試樣500 g,精確至0.1 g,置於洗容器中,並注入清水,使水面高於試樣面約150 mm,浸泡2h,浸泡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攪拌一次,確保塵屑、淤泥和黏土與砂分離。
5. 用攪拌棒均勻攪拌1 min(單方向旋轉),以適當寬度和高度的閘板閘水,使水停止旋轉。經20~25s後取出閘板,然後,從上到下用虹吸管悉心地將混濁液吸出,虹吸管吸口的最低位置應距砂面不小於30mm。
6. 再倒入清水,重複上述過程,直到吸出的水與清水的顏色基本一致為止。
7. 最後將容器中的清水吸出,把洗淨的試樣倒入淺盤並在(105±5)℃的烘箱中烘乾至恆重,取出,冷卻至室溫後稱取砂質量。
擴充套件資料:
含泥量及泥塊含量規定:
粒徑小於0.075mm的黏土、淤泥、石屑等粉狀物統稱為泥。
塊狀的黏土、淤泥統稱為泥塊或黏土塊 (對於細集料指粒徑大於1.20mm,經水洗手捏後成為小於0.60mm的顆粒;對於粗集料指粒徑大於4.75mm,經水洗手捏後成為小於2.36mm的顆粒)。
泥常包裹在砂粒的表面,因而會大大降低砂與水泥石間的介面黏結力,使混凝土的強度降低,同時泥的比表面積大,含量多時會降低混凝土拌合物流動性,或增加拌合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以及混凝土的幹縮與徐變,並使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
泥塊對混凝土性質的影響與泥基本相同,但危害更大。
按《建設用砂》(GB/T14684)的規定,天然砂Ⅰ類砂含泥量小於1.0%,不得有泥塊;Ⅱ類砂含泥量小於3.0%,泥塊含量小於1.0%;Ⅲ類砂含泥量小於5.0%,泥塊含量小於2.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52)還規定,C60與C60以上的混凝土,砂中含泥量與泥塊含量應分別不大於2.0%、0.5%;
C55~C30的混凝土,砂中含泥量與泥塊含量應分別不大於3.0%、1.0%;
對C25及C25以下的混凝土,砂中含泥量與泥塊含量應分別不大於5.0%、2.0%;
對於有抗凍、抗滲或其他特殊要求的小於或等於C25的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與泥塊含量應分別不大於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