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豬星創新應用小窩
-
2 # 獵奇動物社
魚類是數量這種類最多的脊椎動物,目前已知的魚種類就有3.2萬種,其中有70%左右也就是2.2萬種生活在海洋中。魚類如此龐大的數量和種類,自然死亡的魚肯定也不在少數。但是,我們在海面上很少見到死去的魚,那麼,它們到底去了哪裡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海魚的壽命在開始我們就說過,魚類總計有超過3.2萬種種類,而不同的魚的壽命也不盡相同,從整體上看,淡水魚的平均壽命要比海魚長(忽略被吃這個不可控的因素,最長壽的魚都是淡水魚,比如可以長命百歲的歐鰉以及可以活過200歲的狗魚都是淡水魚),而且從棲息環境看,冷水魚要比溫熱帶魚要長壽(狗魚就是北半球寒帶淡水水域中的魚類)。
在海魚中,壽命的長短與體型也有一定的關係,體型越大的魚類,通常壽命越長,比如體長只有5釐米的佛澤瑞尾鱂魚,它的壽命大約只有6個月左右,而最大的魚鯨鯊,它的體長可達20米, 壽命可達100歲。當然,這個只是從整體而言,並不絕對。
美麗但“短命”的佛澤瑞尾鱂魚
從整體上看,海魚的壽命區間大都在2年-40年之間,其中佔比較大的是5-20年這個區間的,大約佔所有海魚的60%左右。由此可見,海魚的自然壽命並不算很短,它們在原生環境中,如果不被吃的話,活個三五年是常態。但是,任何的動物都會意外死亡,相對來說,數量越大,意外死亡率越高,即便是排出掉被吃,還有生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死去的海魚呢?
死去的海魚都去了哪?在陸地上的生態系統中,負責清理動物屍體的生物統稱為“分解者”,當然分解者並不單指一種動物,而是泛指那些食腐習性的生物。在所有的分解者中,數量最多的就是細菌和真菌了,它們總是大量的出現在動植物的屍體上,將屍體的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無機物再被植物吸收,產生有機物,如此迴圈的利用。細菌和真菌能夠加速屍體的腐敗,這其實就是分解的過程。
除了細菌和真菌外,各種各樣的蠕蟲、禿鷲、斑鬣狗等等,這些主要或者會以腐肉為食的動物也是分解者,它們與細菌和真菌共同分解了陸地上生物的屍體,而且有了它們的參與,分解會更快。
正是有了這些生物的存在,在陸地上我們才很少會看到動物的屍體,比如數量較多的老鼠、麻雀,這些動物的屍體都是我們很少見到的。
既然陸地上存在分解者,生物量遠大於陸地的海洋中,自然也有許多生物扮演者分解者的角色,而許多死去的海洋生物,包括魚類,就是被這些生物給分解掉了,所以我們才很少看到海魚的屍體。那麼有哪些海洋生物是分解者呢?
第一就是微生物。在海洋微生物中主要的分解者就是海洋細菌了。海洋細菌是海洋中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生物,沒有之一,它們無處不在,就像是陸地上的細菌一樣。尤其是近海區,海洋細菌的密度是最大的,而魚類死亡後,隨波逐流,通常都被海水衝到淺海區,此時的海洋細菌作為主要的“清道夫”,就會在這些死去的魚類體內瘋狂的繁殖、分解,最終將魚類的屍體消耗殆盡。
第二就是海洋動物了。與陸地上一樣,海洋中也有許多腐食性的動物,其實說到食腐的海洋動物,就不得不說一下那些死去的海洋生活的另一個歸宿了,那就是落入海底。我們以“鯨落”為例。鯨類是海洋中哺乳動物,雖然它們不是魚類,但是魚類在死亡之後也有一大部分會沉入海底,形成各種落。而在這個過程中,生物體分解的過程與鯨落是大相徑庭的。鯨魚在死後會先經歷一段時間的海面漂流,隨著細菌的分解,鯨體內的脂肪會分解,從而使鯨魚緩慢的沉入海底(動物脂肪的密度小於海水密度)。
在下降的過程中,海洋中兇猛的鯊魚、擅長“打洞”的盲鰻以及一些甲殼類動物會率先對鯨魚的屍體展開分食,隨著深度的下降,一些深層的魚類以及海洋生物會再次啃食這些殘骸,這些動物會將鯨魚分食約80-90%。剩下的骨骼會被海洋無脊椎動物和五毛動物作為棲息之所佔據,落入海底之後,海底的微生物就會將骨骼中僅剩的營養物質吸收。此時,鯨落完成。
一些魚類同樣也是如此,它們體型小的就被淺層的魚類吃掉了,體型大一些的也會在下落的過程中被海洋生物慢慢的分解。
總結魚類是海洋中數量最多的脊椎動物,正是因為數量多,所以每天都有許多魚類因為種種原因死亡,但是我們很少看到死去的海魚,是因為海洋中同樣有大量的分解者存在,它們會迅速的分解掉這些魚類的屍體。
-
3 # 喜歡南飛的大雁
既然你說的魚的壽命不長,那麼,海里每天肯定就會經常有魚死去,為什麼不見死魚,那是你不在海里生活,海里的魚死了之後,還沒輪到浮上水平,就被其他靠吃死魚屍體的其他海底動物吞食了,海里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浮游生物,也有專門吃魚屍體的,是一個完整的食物鏈。
回覆列表
看不到死魚是因為被其它生物給消耗掉了,比方說鯨魚吧,自然死亡一般在深海,每一條的屍體都是一個生態群落,幾十種生物可以依靠這個屍體存活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