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代最為強盛的大一統王朝中,不可避免的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外戚和宦官專權,相繼為禍的事,甚至有些皇帝會刻意的扶持其中一方的勢力來對抗另一方勢力。特別是在漢代,外戚和宦官專權最為嚴重,晚唐宦官甚至權勢滔天到了可以廢立皇帝的程度。
作為封建時代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從建立到最後滅亡,也就只出了安德海和李蓮英兩個名氣稍大一些的宦官,但二人也只敢貪一些錢財,權力壓根和歷史上的“前輩”們沒法比。那麼清朝到底採取了哪些措施基本上解決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
所謂的外戚,是指皇帝受寵的妃子的家人。妃子被皇帝寵愛,不時地吹點枕頭風,皇帝愛屋及烏之下,對愛妃的家人不免青眼相加,提升速度自然快似常人,這就是外戚專權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則在於皇帝本人。封建王朝的皇帝中,除了開國皇帝和前幾任皇帝外,基本上都是一生困居深宮,身邊接觸的人除了大臣外,就是宦官、外戚和宮女。自古皇權和臣權是一對相依相生,無法避免的矛盾。加強皇權,就必然要削弱大臣的權力,所以皇帝和大臣是天生的對立關係。
外戚和宦官專權一般出現在封建王朝的中後期,就是因為皇帝為了從大臣手中爭奪權力,或者對抗日益增大的大臣的權力,就必須要扶持另一幫人來作為自已手中的力量。皇帝接觸的人畢竟有限,分化瓦解臣子的勢力太過高階,從親近的人中直接選人出來是最簡單的辦法。哪些人與皇帝最為親近呢,自已老婆的家人和從小伺候自已的宦官自然就近水樓臺先得月,成為皇帝制衡大臣的籌碼。
清朝是從白山黑水之間以少數族眾擊敗了明王朝,佔領了中原,建立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明王朝滅亡的教訓對清朝來說是深刻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吸取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是清朝前幾任皇帝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外戚和宦官專權以及地方勢力坐大都是清朝統治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針對外戚專權,清朝是採取了從根源上解決的辦法。首先就是強化皇權,先是效仿明朝設立六部,替代最初的八旗共同議政,在雍正時期又設立軍機處,這也是封建王朝君權達到巔峰的標誌。
另外的解決辦法,就是從皇帝的妃子處開始解決。
首先是前幾任皇帝甚至採取過極不人道的殯葬辦法,皇帝死後讓最為受寵的幾位妃子殯葬。比如多爾袞的母親就被殯葬,就是為了防止他的三個孩子威脅到皇位。
多爾袞
其次就是清朝設立了敬事房,專門管皇帝的和妃子的侍寢事宜。皇帝哪晚睡哪個妃子房中,要事先翻牌子,敬事房太監做好記錄,到了晚上派專門的太監將妃子扛來,甚至連在一起的時間都要刻意控制,防止皇帝沉溺於房事。這樣的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專寵某一位妃子,甚至皇帝都已經感覺找妃子侍寢都壓根沒有樂趣可言,完全變成了一種繁衍後代的責任了。
最為關鍵的是,清朝為了防止血統混亂,對妃子的選擇範圍進行了嚴格的限定,比如皇后的人選就是固定的幾個家族。妃子也多是從滿族和蒙古族幾個家族中進行選拔。甚至包括宮女都是從固定的渠道來選擇。知根知底,自然放心多了。
而選擇範圍的縮小,不像其他王朝是從全國大面積選拔秀女,也導致清朝皇宮的妃子容貌普遍都不高。甚至有傳言為了防止皇帝沉溺於女色,還會專門挑選長相普通的女子做妃子。這樣一來,皇帝自然不會像其實王朝皇帝那樣專門寵溺某一個妃子。
最後就是採取了交叉撫養的辦法。一旦某位皇妃生下龍子,他的兒子就會被抱走交給另一位妃子撫養。這種辦法雖然割裂了親情,有些不太人道,可對防止外戚專權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皇子與自已親生母親感情不太深厚,對母親的親戚自然更不會有多深厚的感情。而撫養他長大的妃子又不是自已的親生母親,親戚與自已也沒有血緣關係,自然就不會產生外戚這種東西了。
明朝的宦官專權現象更為嚴重,出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多位飛揚跋扈的權宦,清朝建立後吸取了教訓,對宦官專權防範之嚴堪稱歷朝之最。
清朝宦官
首先是前幾任皇帝壓根就不用宦官,直到入關才啟用了宦官,而宦官數量相對明朝來說大幅度減少。為了防止宦官專權,還專門制定了極其嚴厲的措施。
首先是對宦官的官制進行了改革,宦官的品級最高也不過四品,整個清朝能達到四品的宦官屈指可數。
最後是對宦官染指權力制定了專門的制度,一旦違反就進行嚴厲的處罰。比如順治帝時就專門將太監干預政事必須凌遲處死的規定刻在鐵牌上放於交泰殿,敬告宦官不得干涉朝政。康雍乾時期更是嚴查宦官意圖干政的事例,一經發現決不放過。有前幾任皇帝形成的成例,後期的宦官沒人敢以身涉險。而且整個清朝利益集團也形成了共識,皇帝不想,大臣擔心宦官專權分走自已權力,兩方協作對宦官專權都是刻意提防,一有苗頭就撲殺。
清朝存續期間一直沒出現過外戚和宦官專權的情況,但這兩者也不是導致封建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所以清朝最終也因為其他的原因走向了滅亡之路。
在中國曆代最為強盛的大一統王朝中,不可避免的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外戚和宦官專權,相繼為禍的事,甚至有些皇帝會刻意的扶持其中一方的勢力來對抗另一方勢力。特別是在漢代,外戚和宦官專權最為嚴重,晚唐宦官甚至權勢滔天到了可以廢立皇帝的程度。
作為封建時代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從建立到最後滅亡,也就只出了安德海和李蓮英兩個名氣稍大一些的宦官,但二人也只敢貪一些錢財,權力壓根和歷史上的“前輩”們沒法比。那麼清朝到底採取了哪些措施基本上解決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
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原因所謂的外戚,是指皇帝受寵的妃子的家人。妃子被皇帝寵愛,不時地吹點枕頭風,皇帝愛屋及烏之下,對愛妃的家人不免青眼相加,提升速度自然快似常人,這就是外戚專權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則在於皇帝本人。封建王朝的皇帝中,除了開國皇帝和前幾任皇帝外,基本上都是一生困居深宮,身邊接觸的人除了大臣外,就是宦官、外戚和宮女。自古皇權和臣權是一對相依相生,無法避免的矛盾。加強皇權,就必然要削弱大臣的權力,所以皇帝和大臣是天生的對立關係。
外戚和宦官專權一般出現在封建王朝的中後期,就是因為皇帝為了從大臣手中爭奪權力,或者對抗日益增大的大臣的權力,就必須要扶持另一幫人來作為自已手中的力量。皇帝接觸的人畢竟有限,分化瓦解臣子的勢力太過高階,從親近的人中直接選人出來是最簡單的辦法。哪些人與皇帝最為親近呢,自已老婆的家人和從小伺候自已的宦官自然就近水樓臺先得月,成為皇帝制衡大臣的籌碼。
清朝針對外戚專權的措施清朝是從白山黑水之間以少數族眾擊敗了明王朝,佔領了中原,建立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明王朝滅亡的教訓對清朝來說是深刻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吸取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是清朝前幾任皇帝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外戚和宦官專權以及地方勢力坐大都是清朝統治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針對外戚專權,清朝是採取了從根源上解決的辦法。首先就是強化皇權,先是效仿明朝設立六部,替代最初的八旗共同議政,在雍正時期又設立軍機處,這也是封建王朝君權達到巔峰的標誌。
另外的解決辦法,就是從皇帝的妃子處開始解決。
首先是前幾任皇帝甚至採取過極不人道的殯葬辦法,皇帝死後讓最為受寵的幾位妃子殯葬。比如多爾袞的母親就被殯葬,就是為了防止他的三個孩子威脅到皇位。
多爾袞
其次就是清朝設立了敬事房,專門管皇帝的和妃子的侍寢事宜。皇帝哪晚睡哪個妃子房中,要事先翻牌子,敬事房太監做好記錄,到了晚上派專門的太監將妃子扛來,甚至連在一起的時間都要刻意控制,防止皇帝沉溺於房事。這樣的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專寵某一位妃子,甚至皇帝都已經感覺找妃子侍寢都壓根沒有樂趣可言,完全變成了一種繁衍後代的責任了。
最為關鍵的是,清朝為了防止血統混亂,對妃子的選擇範圍進行了嚴格的限定,比如皇后的人選就是固定的幾個家族。妃子也多是從滿族和蒙古族幾個家族中進行選拔。甚至包括宮女都是從固定的渠道來選擇。知根知底,自然放心多了。
而選擇範圍的縮小,不像其他王朝是從全國大面積選拔秀女,也導致清朝皇宮的妃子容貌普遍都不高。甚至有傳言為了防止皇帝沉溺於女色,還會專門挑選長相普通的女子做妃子。這樣一來,皇帝自然不會像其實王朝皇帝那樣專門寵溺某一個妃子。
最後就是採取了交叉撫養的辦法。一旦某位皇妃生下龍子,他的兒子就會被抱走交給另一位妃子撫養。這種辦法雖然割裂了親情,有些不太人道,可對防止外戚專權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皇子與自已親生母親感情不太深厚,對母親的親戚自然更不會有多深厚的感情。而撫養他長大的妃子又不是自已的親生母親,親戚與自已也沒有血緣關係,自然就不會產生外戚這種東西了。
針對宦官專權明朝的宦官專權現象更為嚴重,出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多位飛揚跋扈的權宦,清朝建立後吸取了教訓,對宦官專權防範之嚴堪稱歷朝之最。
清朝宦官
首先是前幾任皇帝壓根就不用宦官,直到入關才啟用了宦官,而宦官數量相對明朝來說大幅度減少。為了防止宦官專權,還專門制定了極其嚴厲的措施。
首先是對宦官的官制進行了改革,宦官的品級最高也不過四品,整個清朝能達到四品的宦官屈指可數。
最後是對宦官染指權力制定了專門的制度,一旦違反就進行嚴厲的處罰。比如順治帝時就專門將太監干預政事必須凌遲處死的規定刻在鐵牌上放於交泰殿,敬告宦官不得干涉朝政。康雍乾時期更是嚴查宦官意圖干政的事例,一經發現決不放過。有前幾任皇帝形成的成例,後期的宦官沒人敢以身涉險。而且整個清朝利益集團也形成了共識,皇帝不想,大臣擔心宦官專權分走自已權力,兩方協作對宦官專權都是刻意提防,一有苗頭就撲殺。
清朝存續期間一直沒出現過外戚和宦官專權的情況,但這兩者也不是導致封建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所以清朝最終也因為其他的原因走向了滅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