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小米造車是無奈之舉,52歲雷軍造車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3點。
一、小米為什麼要造車?
1、這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不斷講故事的需要,是資本運作的客觀需要。
眾所周知,炒股炒的是預期,要想預期好就必須要有故事可講,要會畫餅,當故事足夠的吸引人時就會引起資本市場的狂歡,投資虧損的小Q可以在股市賺回,參考過往賈躍亭總旗下的樂視,仔細想想其種種作為,就能發現這其中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雷軍造車了!
2、小米現有的業務已觸及天花板,增長乏力,已無多少故事可講,這對於小米來說是非常可怕的,意味著股價有可能跌落。
小米集團的兩大主營產品:手機與電視,現在在國內已做到了第一的位置,未來的增長空間有限,但這個第一是在美帝全力打壓華為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並非小米真正實力的體現,這一點想必雷軍也是清楚的。
3、如果小米遭遇了華為式的打壓,我敢說小米會立馬垮掉,這是小米集團“貿工技”的立業思路決定的,靠“組裝廠”與會講故事會營銷而存活的小米,其發展的命脈其實並不掌握在雷軍的手中,雷軍肯定是有自知知明的,在不可能靠小米自己解決“卡脖子”的情況下,開闢第二業務點是唯一的出路。
二、小米選擇在2021年開始造車是天時的推動
1、新能源汽車是當下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點
想一想現在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是誰?沒錯,大家都想到了,是美國的特斯拉。
可是你知道嗎?國內竟然有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的市值超過了賓士,這家汽車公司的名字叫蔚來,其市值排名全球第三,位於特斯拉與豐田之後。
更可笑的是,還沒有生產過一輛汽車的恆大汽車,也擁有了幾千億的市值。
站在時代的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這是雷軍信奉的名言。
而當下可以說新能源汽車就是這一個風口。
2、美國全力打壓華為給小米造車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
毫無疑問,小米在國內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華為,小米近5年來一直活在華為的陰影之下,且看不到追趕和反超華為的希望。
在美國全力打壓華為的大背景下,國內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小米手機,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可以說這一段時間,是小米最好的時代,如果不好好利用這段時間,豈不是天理難容?
利用小米手機帶來的現金流去講造車的故事,肯定是個不錯的選擇,您說對嗎?
三、52歲雷軍造車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以下3點:
1、是不是真心造車?會不會全力造車?如果小米能押上全部的資源造車,則造車成功的機率至少在50%以上。
但回憶一下過往:
在2014年左右,雷軍說要有耗巨資研發澎湃晶片,10億起步,每年要投10紅以上,並在2017年推出第1塊澎湃晶片S1之後,便沒有了下文?小米手機的晶片還是以外購為主,那麼小米汽車會重蹈小米晶片的覆轍嗎?
在這一點上我是有所懷疑的,雷聲大雨點小,為了講故事而做“研發”,成功的機率會大嗎?
2、小米過往成功的經驗可能不適合於造車這個領域。
小米手機和其他產品的成功主要靠的就是極致價效比,用羊毛出在羊身上,豬來買單的方式進行運營。
這一策略的基礎是:量;想一想小米手機的體量是以千萬臺為單位計算的。而汽車呢?這個領域有哪些車企能年銷過百萬級呢?
小米過往運營的思路在沒有了量這個基礎,則寸步難行。
同時要知道手機與汽車使用者更換的頻率是不一樣,通常情況下,手機每兩年都要換一次,而汽車可能10年都不換。
這也就是說,在汽車領域必須要有利潤,而且是足夠的利潤,否則難以存活。
3、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
a、華為集團什麼時候從根上解決了“卡脖子”的難題?
當華為解決卡脖子難題的時候, 意味著華為將王者歸來,那個時候受影響的最大的就是小米,小米的現金流必然會受到影響。
而這個時間,個人估計不會超過三年,也就是說在20 24年以前,華為將重新奪回國內的市場。
換句話說,留給小米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小米汽車能夠利用這一段時間發展壯大起來嗎?
我表示懷疑。
b、汽車領域的競爭壓力遠遠要大於手機市場。
(1)、傳統汽車廠商的競爭壓力,如賓士、寶馬、奧迪、通用、豐田、本田、馬自達、沃爾沃、吉利、長城、奇瑞、比亞迪、長安…
(2)、造車新勢力帶來的競爭壓力,如特斯拉、FF法拉弟未來、蔚來、小鵬、威馬、恆馳……
可以這麼講,小米汽車的競爭對手太多了,也太強了,小米汽車在強敵環繞的大背景下,並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要想突圍並不容易。
總之,個人並不看好小米汽車的未來,雷軍造車很有可能也失敗而告終,但我佩服他要造車的勇氣。
我認為小米造車是無奈之舉,52歲雷軍造車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3點。
一、小米為什麼要造車?
1、這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不斷講故事的需要,是資本運作的客觀需要。
眾所周知,炒股炒的是預期,要想預期好就必須要有故事可講,要會畫餅,當故事足夠的吸引人時就會引起資本市場的狂歡,投資虧損的小Q可以在股市賺回,參考過往賈躍亭總旗下的樂視,仔細想想其種種作為,就能發現這其中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雷軍造車了!
2、小米現有的業務已觸及天花板,增長乏力,已無多少故事可講,這對於小米來說是非常可怕的,意味著股價有可能跌落。
小米集團的兩大主營產品:手機與電視,現在在國內已做到了第一的位置,未來的增長空間有限,但這個第一是在美帝全力打壓華為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並非小米真正實力的體現,這一點想必雷軍也是清楚的。
3、如果小米遭遇了華為式的打壓,我敢說小米會立馬垮掉,這是小米集團“貿工技”的立業思路決定的,靠“組裝廠”與會講故事會營銷而存活的小米,其發展的命脈其實並不掌握在雷軍的手中,雷軍肯定是有自知知明的,在不可能靠小米自己解決“卡脖子”的情況下,開闢第二業務點是唯一的出路。
二、小米選擇在2021年開始造車是天時的推動
1、新能源汽車是當下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點
想一想現在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是誰?沒錯,大家都想到了,是美國的特斯拉。
可是你知道嗎?國內竟然有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的市值超過了賓士,這家汽車公司的名字叫蔚來,其市值排名全球第三,位於特斯拉與豐田之後。
更可笑的是,還沒有生產過一輛汽車的恆大汽車,也擁有了幾千億的市值。
站在時代的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這是雷軍信奉的名言。
而當下可以說新能源汽車就是這一個風口。
2、美國全力打壓華為給小米造車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
毫無疑問,小米在國內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華為,小米近5年來一直活在華為的陰影之下,且看不到追趕和反超華為的希望。
在美國全力打壓華為的大背景下,國內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小米手機,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可以說這一段時間,是小米最好的時代,如果不好好利用這段時間,豈不是天理難容?
利用小米手機帶來的現金流去講造車的故事,肯定是個不錯的選擇,您說對嗎?
三、52歲雷軍造車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以下3點:
1、是不是真心造車?會不會全力造車?如果小米能押上全部的資源造車,則造車成功的機率至少在50%以上。
但回憶一下過往:
在2014年左右,雷軍說要有耗巨資研發澎湃晶片,10億起步,每年要投10紅以上,並在2017年推出第1塊澎湃晶片S1之後,便沒有了下文?小米手機的晶片還是以外購為主,那麼小米汽車會重蹈小米晶片的覆轍嗎?
在這一點上我是有所懷疑的,雷聲大雨點小,為了講故事而做“研發”,成功的機率會大嗎?
2、小米過往成功的經驗可能不適合於造車這個領域。
小米手機和其他產品的成功主要靠的就是極致價效比,用羊毛出在羊身上,豬來買單的方式進行運營。
這一策略的基礎是:量;想一想小米手機的體量是以千萬臺為單位計算的。而汽車呢?這個領域有哪些車企能年銷過百萬級呢?
小米過往運營的思路在沒有了量這個基礎,則寸步難行。
同時要知道手機與汽車使用者更換的頻率是不一樣,通常情況下,手機每兩年都要換一次,而汽車可能10年都不換。
這也就是說,在汽車領域必須要有利潤,而且是足夠的利潤,否則難以存活。
3、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
a、華為集團什麼時候從根上解決了“卡脖子”的難題?
當華為解決卡脖子難題的時候, 意味著華為將王者歸來,那個時候受影響的最大的就是小米,小米的現金流必然會受到影響。
而這個時間,個人估計不會超過三年,也就是說在20 24年以前,華為將重新奪回國內的市場。
換句話說,留給小米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小米汽車能夠利用這一段時間發展壯大起來嗎?
我表示懷疑。
b、汽車領域的競爭壓力遠遠要大於手機市場。
(1)、傳統汽車廠商的競爭壓力,如賓士、寶馬、奧迪、通用、豐田、本田、馬自達、沃爾沃、吉利、長城、奇瑞、比亞迪、長安…
(2)、造車新勢力帶來的競爭壓力,如特斯拉、FF法拉弟未來、蔚來、小鵬、威馬、恆馳……
可以這麼講,小米汽車的競爭對手太多了,也太強了,小米汽車在強敵環繞的大背景下,並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要想突圍並不容易。
總之,個人並不看好小米汽車的未來,雷軍造車很有可能也失敗而告終,但我佩服他要造車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