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城裡農夫
-
2 # 使用者52444795903
歐美形成共識,去中國化製造已經不可逆轉!幾個億的產業工人,低中高產品的高產能又是白菜價可以滿足世界,對其它國家的製造業打擊是致命的!再不調整收縮外貿出口數量減少出口補貼,歐美會加快去中國化製造的程序!出口越多,補貼越多,對內人民幣貶值也最厲害,在國外賣的都是低價,其實對國內百姓沒啥大的好處!國內現在根本無需提倡多創匯,外匯儲備多了也是浪費面臨巨大的貶值風險,外匯儲備越多,超發人民幣規模越大,為了將超發貨幣沉澱下來,減輕對社會物價衝擊,集中引流投入房地產中去,避免高通脹,才是造成民用住宅高價的原因!出口越多,產業工人的作息越少,996997都應運而生,而國家基礎原料消耗越多,產生的廢氣也越多!惡性迴圈
-
3 # 浪貨永垂不朽
越南大環境已經起來了。產業工人也被國內企業培養孩了 各種基礎設施就是差也夠基本運行了 尤其人家全部都是沿海地區。到時候以越南輻射東南亞 又夠它們吃紅利十年。別說啥了自己努力往產業鏈上游爬吧
-
4 # 夢裡夏鄉
雖然不知道富士康在中國大陸有多數投資,在海外有多少“分店”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外資在華投資總體上是不減反增逐年上升,而不是某些人腦補的外資撤離。
有些人犯了一個非黑即白的低階錯誤。
實際上由於外部因素的影響加上國家產業升級戰略的推進,一部分低端低附加值高汙染產業轉移出去是非常正常的事,也是好事。
與此同時更多的中高階產業來華投資對華轉移中高階產業,反應到宏觀經濟上就是直接利用外資不減反增。
5年前國內外商企業80萬家出頭,到2019年已經突破100萬家。直接利用外資相比5年前幾乎翻倍。根據某些人的腦回路,既然外資流出轉移了,無論是來自哪裡,企業,直接利用外資資料理所當然應該是隻降不增,而實際相反。
產業分工,最優適配,資本有進有出本來就很正常,淨流入的更多。
到2020年,德國奧迪、大眾、戴姆勒、漢莎航空,義大利菲亞特,瑞典沃爾沃,南韓現代、起亞汽車、美國特斯拉,南韓三星電子,日本電氣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國英特爾、AMD,波音,克萊斯勒等外企業加大了對華投資力度,單項金額投資均超過1億美元。
既然許多企業外遷了,2020年出口規模就應該是不增反降,進口規模進一步擴大才對,而事實又恰恰相反,出口不降反增重回兩位數增長,進口進一步收窄。
這說明了幾件事
1 國內企業為了擴張在保留國內企業的同時在其他國家設立企業,比如小米OV一加等新興網際網路企業,中介軟體從中國進口,組裝在印度,能得到當地更多政策扶植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競爭力也擴大了當地市場,轉移部分低附加值製造,往更高附加值生產轉移,響應了國家產業升級戰略。
2 在外部局勢高度複雜,世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中國市場對外企外資仍然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讓這些企業願意來華建廠、擴大規模。
3 低端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內同行崛起開始取代某些老牌企業,比如比亞迪開始取代富士康成為國內最大的代工廠,蘋果供應鏈名單出現越來越多國內企業,這一定程度上迫使這些受到衝擊的低端低附加值外企尋求更低成本的路線
4 華人是想永遠困在低端低附加值的中等收入陷阱出不去拿著兩三千工資說“小確幸”還是成功轉型中高階製造強國高成功步入高收入國家拿高工資就看之後的5-10年的發展了。
-
5 # 平凡人生小徐
富士康想徹底搬走哪有那麼容易,理由如下:
1.富士康在中國有60多萬員工,很多員工工齡超過十年,搬離需要的經濟賠償就將是一筆天文數字(平均一人5萬總共300多億了);
2.富士康規模較大,需要勞動力多,中國勞動力供大於求正好符合其要求,可以為其提供素質高的勞動力;
3.富士康如果遷移到美國,美國薪資福利要求高,美華人民崇尚自由民主,很難接受富士康的工作環境,你懂的
4.富士康如果大規模遷往越南等小國家,過低的產品價格會威脅到當地企業利益,也會迅速提高當地工人的工資,過不了幾年就會超過現今中國工資水平。另外這些國家偏西方一些,喜歡自由民主,很多人是幹多少花多少,有錢就不願意工作了,很難維持員工的穩定。
5.富士康遷往印度呢?印度勞動力廉價,人口眾多。但是印度工人工作根本就沒有加班意識,一到下班的點不管工作有沒有完成,他們就回家了,而且工作效率也不能和中國工人比。而且印度人每到發工資的時候就不見蹤跡,知道把工資都花完了才回來上班。富士康在中國就是靠著加班和效率才能及時完成交付,這在印度幾乎難以做到,還會影響到富士康的企業形象。
所以,富士康最佳的和主要的生產還是會放在中國。如今蘋果給到富士康的訂單也越來越少,國內廠商也不願合作,這讓郭臺銘感到了極大的危機,一邊提高智慧製造水平,降低人力成本;一邊嘗試做電動汽車零配件…但無論如何,未來的富士康主要戰場還是在中國的!
回覆列表
勞力密集產業即使留下,也會因人工智慧的進步減少用人。未來推動以人民幣支付進口中國的商品,可實質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其次國內已具規模的交通建設應開始助攻內迴圈經濟紅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