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一、站位 正手拉球前的基本戰位姿勢是左腳稍前,右腳稍後(以右手為例),一般情況下球拍置於腹前,重心在兩腳之間,稍向前傾以利於起動。收腹、含胸,膝關節略有彎曲,但不要蹲下去,以保持較高的重心。
二、重心移動 當來球接近球網時,伴隨著手臂的移動,開始進行重心移動。在重心移動時,腰部略有轉動,但不要轉動過大,身體有一定的傾斜,只要感到身體的重心在右腳上就可以了。在重心移到右腳後,右肩略有下沉。支撐腿略彎曲,但不能彎曲過大,以免造成重心過低發不上力。在這一環節上,業餘選手容易犯的錯誤是過大的轉動髖部,使身體重心在垂直軸上運動過多,造成拉球時的力量分散,不能有效的發揮向前的力量。比較好的做法是,重心在垂直軸上略有移動的同時,在矢狀軸上要有一定的運動,使得重心有足夠向後運動的距離,這有利於在發力時向前移動。如果重心移動有投鐵餅的感覺那就錯了。在重心移動過程中,腰部和腹部要收住,保持一定的緊張狀態。重心在腳上的位置是全腳掌略靠前外側,這樣可充分發揮向左前上方蹬地的效果。
三、引拍 在重心移動的同時,球拍經腹前向右斜後下方移動。在這一動作中,任何多餘動作都是沒有用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經最經濟的路線把球拍放在合適的位置,並且要自然。正手拉球一般的引拍位置,是在身體右側腰部下方,大腿中段的後方一點。肩部要保持適當的緊張。不能把肩部完全開啟,這樣會影響拉球時的動量轉遞。手臂放鬆,前臂和上臂不要在一條線上,也就是說手臂不能完全伸直,這樣容易造成僵硬。這時肘關節的夾角一般在150°-170°之間即可。 在引拍過程中,對於學習拉弧圈球的人來說,另一個致命的問題是向後拉肘,或向上抬肘,這樣極大地影響拉球發力。如果有這樣的毛病,必須堅決改掉。在整個引拍過程中,肘關節幾乎始終與手在一條直線上。如果在前後方向上超過手的位置,那說明引拍就有問題了,其前後順序是,前臂帶動肘關節移動,不能是肘關節拉著前臂做前後運動。上臂在引拍過程中,與身體的距離要自然開啟,不要夾臂,大約有一拳的距離即可。
四、發力 總體上說,拉球的發力是一個動量傳遞的過程。其傳遞的基本原則是,由大肌肉群向小肌肉群傳遞,由身體的下方向上方傳遞,由身體的近端向遠端傳遞。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以右腳的外前側向前上方蹬地開始,重心逐漸向上抬,由小腿、大腿、髖關節、腰、肩、肘、手腕、手指,最後作用於球拍擊球的一瞬間。在這個過程中,髖關節要適當前頂,腰部和腹部收緊,控制住力量,使其集中。前臂和手腕在擊球的一瞬間要有內收動作,手指在擊球一瞬間抓緊球板。直板拉球時,要在抓緊球板的同時,注意中指頂板的動作,使力量集中作用到球板上。
五、板形與擊球部位 現代乒乓球的拉球更講究“打摩”結合,所以拉球的板形不必過於前傾,這樣容易造成摩擦過多,球的前進力不夠。常用的板形是在拉球的起始階段,板面保持與地面垂直即可。在擊球的一瞬間,伴隨著手腕內收,板面略有前傾,給球一定的摩擦。摩擦與撞擊同時進行。在拉加轉弧圈時,摩擦多一些;拉前衝弧圈,只要能保證有適當的弧線,使球過網上臺,要增加撞擊的比重,使球產生足夠的向前衝力;當在第一點拉時,可增加摩擦的比重;反拉時摩擦要多一些,自己發力拉時,撞擊要多一些。在擊球部位上,拉下旋和一般旋轉的上旋球,接觸球的後中部向中上部摩擦;為了增加拉球的準確性,接觸點可稍向左側面一點,但千萬不要側面過多,形成拉側旋球的情況。 擊球點與擊球時間 過去我們常強調拉球的擊球點在腹前,現在看來,在實踐中還有些出入,做到這一點相當困難。現在的擊球點,一般在身體側面就比較合適,但不要超過身體後方的最遠點,稍前一點。從目前情況看,在這一點選球,可能更容易發揮手臂揮動的加速度,因為此時力臂最長,容易發力。拉前衝弧圈球的擊球時間在下降初期,因為高點期很難把握,時間太短,並且借力也有一定的問題。拉加轉弧圈球的擊球時間在下降期。這時有較長的時間摩擦,製造弧線。再說說用力方向。總體上講,拉球的用力方向是向前上方發力。但只記住右後下向前上發力是不夠全面的。從生物力學拍攝的連續圖片的運作軌跡投影來看,拉球的手臂運動軌跡是向內傾斜的半弧線。實際上是由右後下方向左前上方用力的過程。這一點從實踐中優秀運動員肘部運動軌跡就可看出,它是一個由內向外再向內的小半圓形。所以在學習拉球時,切記肘部不要前後移動,影響日後提高階段的拉球質量。
六、隨勢揮拍與還原 。球離開拍後,手臂還要繼續揮動一段距離,我們把這一段叫做隨勢揮拍。其作用是緩解手臂發力運動的慣性作用,對增加球的力量沒有什麼太大作用,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否則動作將不夠連貫和自然,影響協調性。有關還原的位置,要根據下一板球的擊球情況來選擇。如果採取單面連續拉,那麼還原時的重心就要偏向右側,以節省下一板進攻的時間;如果準備採用兩面進攻,重心則宜偏向中間,可隨時向兩邊移動。球拍置於開始時的位置——腹前。
展開全部
一、站位 正手拉球前的基本戰位姿勢是左腳稍前,右腳稍後(以右手為例),一般情況下球拍置於腹前,重心在兩腳之間,稍向前傾以利於起動。收腹、含胸,膝關節略有彎曲,但不要蹲下去,以保持較高的重心。
二、重心移動 當來球接近球網時,伴隨著手臂的移動,開始進行重心移動。在重心移動時,腰部略有轉動,但不要轉動過大,身體有一定的傾斜,只要感到身體的重心在右腳上就可以了。在重心移到右腳後,右肩略有下沉。支撐腿略彎曲,但不能彎曲過大,以免造成重心過低發不上力。在這一環節上,業餘選手容易犯的錯誤是過大的轉動髖部,使身體重心在垂直軸上運動過多,造成拉球時的力量分散,不能有效的發揮向前的力量。比較好的做法是,重心在垂直軸上略有移動的同時,在矢狀軸上要有一定的運動,使得重心有足夠向後運動的距離,這有利於在發力時向前移動。如果重心移動有投鐵餅的感覺那就錯了。在重心移動過程中,腰部和腹部要收住,保持一定的緊張狀態。重心在腳上的位置是全腳掌略靠前外側,這樣可充分發揮向左前上方蹬地的效果。
三、引拍 在重心移動的同時,球拍經腹前向右斜後下方移動。在這一動作中,任何多餘動作都是沒有用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經最經濟的路線把球拍放在合適的位置,並且要自然。正手拉球一般的引拍位置,是在身體右側腰部下方,大腿中段的後方一點。肩部要保持適當的緊張。不能把肩部完全開啟,這樣會影響拉球時的動量轉遞。手臂放鬆,前臂和上臂不要在一條線上,也就是說手臂不能完全伸直,這樣容易造成僵硬。這時肘關節的夾角一般在150°-170°之間即可。 在引拍過程中,對於學習拉弧圈球的人來說,另一個致命的問題是向後拉肘,或向上抬肘,這樣極大地影響拉球發力。如果有這樣的毛病,必須堅決改掉。在整個引拍過程中,肘關節幾乎始終與手在一條直線上。如果在前後方向上超過手的位置,那說明引拍就有問題了,其前後順序是,前臂帶動肘關節移動,不能是肘關節拉著前臂做前後運動。上臂在引拍過程中,與身體的距離要自然開啟,不要夾臂,大約有一拳的距離即可。
四、發力 總體上說,拉球的發力是一個動量傳遞的過程。其傳遞的基本原則是,由大肌肉群向小肌肉群傳遞,由身體的下方向上方傳遞,由身體的近端向遠端傳遞。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以右腳的外前側向前上方蹬地開始,重心逐漸向上抬,由小腿、大腿、髖關節、腰、肩、肘、手腕、手指,最後作用於球拍擊球的一瞬間。在這個過程中,髖關節要適當前頂,腰部和腹部收緊,控制住力量,使其集中。前臂和手腕在擊球的一瞬間要有內收動作,手指在擊球一瞬間抓緊球板。直板拉球時,要在抓緊球板的同時,注意中指頂板的動作,使力量集中作用到球板上。
五、板形與擊球部位 現代乒乓球的拉球更講究“打摩”結合,所以拉球的板形不必過於前傾,這樣容易造成摩擦過多,球的前進力不夠。常用的板形是在拉球的起始階段,板面保持與地面垂直即可。在擊球的一瞬間,伴隨著手腕內收,板面略有前傾,給球一定的摩擦。摩擦與撞擊同時進行。在拉加轉弧圈時,摩擦多一些;拉前衝弧圈,只要能保證有適當的弧線,使球過網上臺,要增加撞擊的比重,使球產生足夠的向前衝力;當在第一點拉時,可增加摩擦的比重;反拉時摩擦要多一些,自己發力拉時,撞擊要多一些。在擊球部位上,拉下旋和一般旋轉的上旋球,接觸球的後中部向中上部摩擦;為了增加拉球的準確性,接觸點可稍向左側面一點,但千萬不要側面過多,形成拉側旋球的情況。 擊球點與擊球時間 過去我們常強調拉球的擊球點在腹前,現在看來,在實踐中還有些出入,做到這一點相當困難。現在的擊球點,一般在身體側面就比較合適,但不要超過身體後方的最遠點,稍前一點。從目前情況看,在這一點選球,可能更容易發揮手臂揮動的加速度,因為此時力臂最長,容易發力。拉前衝弧圈球的擊球時間在下降初期,因為高點期很難把握,時間太短,並且借力也有一定的問題。拉加轉弧圈球的擊球時間在下降期。這時有較長的時間摩擦,製造弧線。再說說用力方向。總體上講,拉球的用力方向是向前上方發力。但只記住右後下向前上發力是不夠全面的。從生物力學拍攝的連續圖片的運作軌跡投影來看,拉球的手臂運動軌跡是向內傾斜的半弧線。實際上是由右後下方向左前上方用力的過程。這一點從實踐中優秀運動員肘部運動軌跡就可看出,它是一個由內向外再向內的小半圓形。所以在學習拉球時,切記肘部不要前後移動,影響日後提高階段的拉球質量。
六、隨勢揮拍與還原 。球離開拍後,手臂還要繼續揮動一段距離,我們把這一段叫做隨勢揮拍。其作用是緩解手臂發力運動的慣性作用,對增加球的力量沒有什麼太大作用,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否則動作將不夠連貫和自然,影響協調性。有關還原的位置,要根據下一板球的擊球情況來選擇。如果採取單面連續拉,那麼還原時的重心就要偏向右側,以節省下一板進攻的時間;如果準備採用兩面進攻,重心則宜偏向中間,可隨時向兩邊移動。球拍置於開始時的位置——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