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抑鬱】不稀奇,大概100位產婦當中有15人可能會有產後抑鬱。而全職產婦發生抑鬱的機率可能會更高一些。
聽過心理醫生分析
1、生理因素:其實抑鬱心理是一個積累沉澱的過程,從懷孕時期就開始了,妊娠期時激素的變化,帶來的生理上的各種不便(嘔吐、挑食、血壓等等)。產後腰痠腿疼,行動不便,不耐勞。
2、心理因素:第一次當母親,躺在手術檯上,幾乎都會緊張,經歷陣痛孩子出生後,新手媽媽缺乏經驗,因而壓力過大,心理特別敏感,據說在新生兒出生後幾周內,情緒過激很常見。
3、家庭因素:懷孕時被百般呵護,孩子出生後很多媽媽都會感到落差,因為全家人的重心都會轉移到孩子身上。
4、生活習慣:孩子出生後,基本上當媽媽的生活作息以及生理習慣全部被孩子改變,哺乳期吃什麼都要為了孩子著想,每天數次哺乳,改變睡眠生物鐘,生活習慣等等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如果是全職媽媽還要加上幾條:
1、個人價值感和自信心的落差極大,每天圍著孩子轉,累且沒有經濟地位是大部分全職媽媽的心聲。另外因為全職身份造成的家庭地位落差,很多家庭矛盾都會由此發生,難以調和。
2、有更多的孤獨和焦慮感。全職媽媽生活空間固化,社交流動性不大,基本上圍著孩子全天轉,感覺不到自我,而且孩子發育時期的瑣碎事情太多,一個人面對難免焦慮不安。
3、與社會脫節,這是很多全職媽媽最大的感觸,很多全職媽媽經歷了3-4年的蟄伏期後,想要融入社會職場,感覺會有一些困難和不適,缺乏當初的激情和動力。
知乎上有位全職媽媽寫的好:
全文:我也中招了,成為全職媽媽,馬上失去控制感,一大半人走進去就爬不出來,最後只能屁滾尿流的去上班,保姆錢都掙不回來也要去,因為太TM難受了。
你覺得這個狀態不對,想要改變,並試圖尋求解決方案。這個思路是對的。與之相對的是:1.抱怨,自己命真苦啊,沒人幫忙帶孩子啊。2. 逃避,能混就混吧,熬到上學就好了,不行就扔回老家去。注意不要讓自己掉進這兩個坑裡,因為你馬上面臨人生的一大提升階段,機會千載難逢,升級成功你會步入一個新的世界。
順著那個思路,你的問題是失去控制感(所以你會說沒有自己的時間,不想起床,因為起床就要幹自己不想做的事)。那麼解決之道就要找回控制感。
所謂控制感,就是我知道現在我想幹什麼,然後透過我的控制,事情幹成了。類比打遊戲的過程,每次你成功的控制了一輪打怪殺妖后,它甚至會給你獎勵,這感覺太棒了,身體再累也不想關機。所以你看根本就不是累不累的問題。
所以,要努力讓你的每天至少有幾個片段是在你的控制之下的。
想想兩個場景:1 今天上午的主要任務,是孩子的社交練習。我要帶他接觸至少2個同齡小孩,並觀察他的反應。次要任務是行走訓練,要讓他至少走路10分鐘,並儘量做一段影片記錄。然後,你出門,咔咔咔,目標達成!回家做飯。
2 沒事幹,出門溜娃吧,滑梯那邊碰見了幾個小孩,和他們玩了一會,我想刷手機,可孩子總打斷我,好煩,乾脆走吧。他現在想走路了,老要扶著他,腰都酸死了。唉,又要回去做飯了,累死了累死了。
做的事情是一樣,但你看,狀態完全不同。在後一種狀態下,完全是被動的,就算下午孩子睡覺了,你有自己的時間了,你只會覺得自己很累應該休息,所以不是刷手機就是刷劇。實際上還是被手機和電視控制。孩子醒了就覺得好煩啊!又要開始了。一天天就那樣混下去,不會有成長的。
這個狀態不是全職媽媽才有的,你看那些職場混日子的人,他們也是很累的,特別怕上班,星期一就焦慮,一樣的,方法不對,做什麼都累。所以我說這是你千載難逢的機會,自我控制能力鍛鍊需要環境的,上班的人面臨的環境複雜,有時候真的身不由己,要很優秀的人才能鍛煉出來。但你的環境,就面對那麼一個小屁孩,你的可控的地方是很多的,只要意識轉變,慢慢的就會變成一個主動型的人,以後幹啥不行啊?
對於具體操作方法,有的人會列那種特別具體的日程表,我覺得生活這樣的話有點過度控制了,神經繃的太緊。我建議給每天上午下午這樣大塊的時間一個主題任務就可以了,反正任務完成你會high,完成了就獎勵自己點東西,比如看兩集韓劇,你看刷劇都變得在自己控制下了。
最後,還是要強調,你必須要有些和孩子無關的事情。孩子睡覺或者有家人幫忙帶孩子的這些時間不能都拿來刷劇,你要找到對自己有意義的任務做。實在找不到,就去跑步。身體的運動,對改善情緒,效果非常明顯。如果以上你都做不到,運動是一定要做到的,要不你真的得抑鬱了。
【產後抑鬱】不稀奇,大概100位產婦當中有15人可能會有產後抑鬱。而全職產婦發生抑鬱的機率可能會更高一些。
聽過心理醫生分析
1、生理因素:其實抑鬱心理是一個積累沉澱的過程,從懷孕時期就開始了,妊娠期時激素的變化,帶來的生理上的各種不便(嘔吐、挑食、血壓等等)。產後腰痠腿疼,行動不便,不耐勞。
2、心理因素:第一次當母親,躺在手術檯上,幾乎都會緊張,經歷陣痛孩子出生後,新手媽媽缺乏經驗,因而壓力過大,心理特別敏感,據說在新生兒出生後幾周內,情緒過激很常見。
3、家庭因素:懷孕時被百般呵護,孩子出生後很多媽媽都會感到落差,因為全家人的重心都會轉移到孩子身上。
4、生活習慣:孩子出生後,基本上當媽媽的生活作息以及生理習慣全部被孩子改變,哺乳期吃什麼都要為了孩子著想,每天數次哺乳,改變睡眠生物鐘,生活習慣等等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如果是全職媽媽還要加上幾條:
1、個人價值感和自信心的落差極大,每天圍著孩子轉,累且沒有經濟地位是大部分全職媽媽的心聲。另外因為全職身份造成的家庭地位落差,很多家庭矛盾都會由此發生,難以調和。
2、有更多的孤獨和焦慮感。全職媽媽生活空間固化,社交流動性不大,基本上圍著孩子全天轉,感覺不到自我,而且孩子發育時期的瑣碎事情太多,一個人面對難免焦慮不安。
3、與社會脫節,這是很多全職媽媽最大的感觸,很多全職媽媽經歷了3-4年的蟄伏期後,想要融入社會職場,感覺會有一些困難和不適,缺乏當初的激情和動力。
知乎上有位全職媽媽寫的好:
全文:我也中招了,成為全職媽媽,馬上失去控制感,一大半人走進去就爬不出來,最後只能屁滾尿流的去上班,保姆錢都掙不回來也要去,因為太TM難受了。
你覺得這個狀態不對,想要改變,並試圖尋求解決方案。這個思路是對的。與之相對的是:1.抱怨,自己命真苦啊,沒人幫忙帶孩子啊。2. 逃避,能混就混吧,熬到上學就好了,不行就扔回老家去。注意不要讓自己掉進這兩個坑裡,因為你馬上面臨人生的一大提升階段,機會千載難逢,升級成功你會步入一個新的世界。
順著那個思路,你的問題是失去控制感(所以你會說沒有自己的時間,不想起床,因為起床就要幹自己不想做的事)。那麼解決之道就要找回控制感。
所謂控制感,就是我知道現在我想幹什麼,然後透過我的控制,事情幹成了。類比打遊戲的過程,每次你成功的控制了一輪打怪殺妖后,它甚至會給你獎勵,這感覺太棒了,身體再累也不想關機。所以你看根本就不是累不累的問題。
所以,要努力讓你的每天至少有幾個片段是在你的控制之下的。
想想兩個場景:1 今天上午的主要任務,是孩子的社交練習。我要帶他接觸至少2個同齡小孩,並觀察他的反應。次要任務是行走訓練,要讓他至少走路10分鐘,並儘量做一段影片記錄。然後,你出門,咔咔咔,目標達成!回家做飯。
2 沒事幹,出門溜娃吧,滑梯那邊碰見了幾個小孩,和他們玩了一會,我想刷手機,可孩子總打斷我,好煩,乾脆走吧。他現在想走路了,老要扶著他,腰都酸死了。唉,又要回去做飯了,累死了累死了。
做的事情是一樣,但你看,狀態完全不同。在後一種狀態下,完全是被動的,就算下午孩子睡覺了,你有自己的時間了,你只會覺得自己很累應該休息,所以不是刷手機就是刷劇。實際上還是被手機和電視控制。孩子醒了就覺得好煩啊!又要開始了。一天天就那樣混下去,不會有成長的。
這個狀態不是全職媽媽才有的,你看那些職場混日子的人,他們也是很累的,特別怕上班,星期一就焦慮,一樣的,方法不對,做什麼都累。所以我說這是你千載難逢的機會,自我控制能力鍛鍊需要環境的,上班的人面臨的環境複雜,有時候真的身不由己,要很優秀的人才能鍛煉出來。但你的環境,就面對那麼一個小屁孩,你的可控的地方是很多的,只要意識轉變,慢慢的就會變成一個主動型的人,以後幹啥不行啊?
對於具體操作方法,有的人會列那種特別具體的日程表,我覺得生活這樣的話有點過度控制了,神經繃的太緊。我建議給每天上午下午這樣大塊的時間一個主題任務就可以了,反正任務完成你會high,完成了就獎勵自己點東西,比如看兩集韓劇,你看刷劇都變得在自己控制下了。
最後,還是要強調,你必須要有些和孩子無關的事情。孩子睡覺或者有家人幫忙帶孩子的這些時間不能都拿來刷劇,你要找到對自己有意義的任務做。實在找不到,就去跑步。身體的運動,對改善情緒,效果非常明顯。如果以上你都做不到,運動是一定要做到的,要不你真的得抑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