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戶都會慶祝一番。有些民族還會搞一些活動來歡度新春佳節,比如舞龍舞獅、說書唱戲、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一到年關,大人小孩都忙乎開了,備年貨、掃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樂乎!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專案。或自己動手或請人代勞,把一年的收穫和來年的希望都寫進這小小的春聯裡。
同學們,說起春聯,還有一個故事呢!春聯,起源於桃符,它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門板。據說,桃木有鎮鬼、驅邪的功能。
因為世上的惡鬼都畏懼“神荼”、“鬱壘”二神,所以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驅鬼辟邪。後來,人們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兩位神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驅惡。
這種桃板就稱為“桃符”。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有人在桃符上寫字。一次,蜀國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學士在桃符板上寫字,因看不清學士們所寫的內容,孟昶索性自己書寫“年年約餘慶,嘉年號長春”。
由此產生了中國第一副春聯。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遠的遊子也要趕回家跟家人團聚,吃上父母精心準備的年夜飯。舊時,人們把這叫做除夕守歲、熬年。這一頓飯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著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聽著窗外陣陣的爆竹聲,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時候,小孩子最開心的是長輩會發壓歲錢。
據說,在魏晉時期就有這個做法。壓歲錢也叫“押歲錢”、“壓祟錢”因為歲與祟是諧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使小孩們平平安安過年。 過年了,少不了走親訪友。親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著豐盛的酒菜,互贈祝福,共謀發展大計。
這一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 春節,不僅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一種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安寧。
作文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詩,名為《元日》,這首詩描寫的是春節習俗,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得知春節放爆竹、貼春聯的習俗,當然,春節還有吃團圓飯、收壓歲錢等等的習俗。
你們知道春節的由來嗎?我們現在過的年,它有一個由來,雖說是傳說,但卻讓我們有了現在的一些風俗習慣。
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傳說中的怪獸:“年”。“年”會在每年的最後一天從深山中出現,來到山下的村莊吃人。人們雖然想除掉“年”,但是他們卻束手無策。就這樣過了很久,有一天,一個老人來到了村莊,它告訴人們“年”怕響聲和紅色。
人們就放爆竹、貼紅色春聯,把“年”給趕跑了。到了現在,人們把“年”來的那一天稱為過年,並保留了放爆竹、貼春聯的習俗。
但現在,過年並不是只有一天,而是從臘八節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長達半個月的時間都算作是過年。臘八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喝臘八粥,臘八粥是用各種各樣的米和豆子熬成的粥,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喝了臘八粥,就到了臘月二十三,就要過小年了,有的人家晚上便會放炮竹了,這讓人們嚐到了過年的味道。聽到“噼裡啪啦”熱鬧的鞭炮聲,就知道除夕已經笑呵呵地走來了,晚上,家家戶戶都吃起了團圓飯,邊看春晚邊守歲,屋外還能聽到鞭炮聲。
到了十二點的時候,那個鞭炮聲才叫震耳欲聾呢,比打雷的聲音還要響亮,除夕晚真是太熱鬧了!到了正月初一的時候,這天的情景與除夕相比卻顯得有些冷清了。大街上都是昨晚留下來的炮竹殘渣,這一天,小孩們要向大人們拜年才會獲得壓歲錢。
正月初一也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因為他們可以拿著壓歲錢到處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到了元宵節的時候,大家都要吃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吃過元宵就說明春節已經結束了。
中國的春節有許多的習俗,我們應該要繼承和發揚下去,讓我們的春節更加有年味!
作文三: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裡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裡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
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作文一: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戶都會慶祝一番。有些民族還會搞一些活動來歡度新春佳節,比如舞龍舞獅、說書唱戲、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一到年關,大人小孩都忙乎開了,備年貨、掃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樂乎!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專案。或自己動手或請人代勞,把一年的收穫和來年的希望都寫進這小小的春聯裡。
同學們,說起春聯,還有一個故事呢!春聯,起源於桃符,它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門板。據說,桃木有鎮鬼、驅邪的功能。
因為世上的惡鬼都畏懼“神荼”、“鬱壘”二神,所以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驅鬼辟邪。後來,人們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兩位神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驅惡。
這種桃板就稱為“桃符”。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有人在桃符上寫字。一次,蜀國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學士在桃符板上寫字,因看不清學士們所寫的內容,孟昶索性自己書寫“年年約餘慶,嘉年號長春”。
由此產生了中國第一副春聯。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遠的遊子也要趕回家跟家人團聚,吃上父母精心準備的年夜飯。舊時,人們把這叫做除夕守歲、熬年。這一頓飯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著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聽著窗外陣陣的爆竹聲,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時候,小孩子最開心的是長輩會發壓歲錢。
據說,在魏晉時期就有這個做法。壓歲錢也叫“押歲錢”、“壓祟錢”因為歲與祟是諧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使小孩們平平安安過年。 過年了,少不了走親訪友。親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著豐盛的酒菜,互贈祝福,共謀發展大計。
這一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 春節,不僅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一種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安寧。
作文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詩,名為《元日》,這首詩描寫的是春節習俗,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得知春節放爆竹、貼春聯的習俗,當然,春節還有吃團圓飯、收壓歲錢等等的習俗。
你們知道春節的由來嗎?我們現在過的年,它有一個由來,雖說是傳說,但卻讓我們有了現在的一些風俗習慣。
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傳說中的怪獸:“年”。“年”會在每年的最後一天從深山中出現,來到山下的村莊吃人。人們雖然想除掉“年”,但是他們卻束手無策。就這樣過了很久,有一天,一個老人來到了村莊,它告訴人們“年”怕響聲和紅色。
人們就放爆竹、貼紅色春聯,把“年”給趕跑了。到了現在,人們把“年”來的那一天稱為過年,並保留了放爆竹、貼春聯的習俗。
但現在,過年並不是只有一天,而是從臘八節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長達半個月的時間都算作是過年。臘八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喝臘八粥,臘八粥是用各種各樣的米和豆子熬成的粥,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喝了臘八粥,就到了臘月二十三,就要過小年了,有的人家晚上便會放炮竹了,這讓人們嚐到了過年的味道。聽到“噼裡啪啦”熱鬧的鞭炮聲,就知道除夕已經笑呵呵地走來了,晚上,家家戶戶都吃起了團圓飯,邊看春晚邊守歲,屋外還能聽到鞭炮聲。
到了十二點的時候,那個鞭炮聲才叫震耳欲聾呢,比打雷的聲音還要響亮,除夕晚真是太熱鬧了!到了正月初一的時候,這天的情景與除夕相比卻顯得有些冷清了。大街上都是昨晚留下來的炮竹殘渣,這一天,小孩們要向大人們拜年才會獲得壓歲錢。
正月初一也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因為他們可以拿著壓歲錢到處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到了元宵節的時候,大家都要吃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吃過元宵就說明春節已經結束了。
中國的春節有許多的習俗,我們應該要繼承和發揚下去,讓我們的春節更加有年味!
作文三: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裡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裡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
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