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鼎列治史

    九龍奪嫡並不算鬧劇,而是對當時特殊局勢下的一種合理定位。

    今天的人對於古代歷史上的皇帝在位時間長短其實並沒有多少認知,甚至於在很多人眼裡,一個皇帝在位幾年和在位幾十年彷彿都沒有什麼區別。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評價中國古代皇帝的時候,往往會因為這個皇帝做的幾件事就進行定論,而忽視了這個皇帝的真實在位時間。就比如康熙和雍正,表面上雍正是對康熙晚年現狀的一種糾正,看似雍正是比康熙強,但實際上康熙在位時間的漫長是雍正遠遠無法媲美的,同理康熙所做的事也遠遠不是雍正就可以比擬的。

    再說回九龍奪嫡的問題,所謂的九子奪嫡,即是指的大皇子胤禔、二皇子胤礽、三皇子胤祉、四皇子胤禛、八皇子胤禩、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䄉、十三皇子胤祥和十四皇子胤禎。

    其實一開始並不存在九龍奪嫡的問題,因為二皇子胤礽在很早就成為了帝國皇太子,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二皇子胤礽就是清帝國無可爭辯的唯一繼承人。

    然而還是剛才說的那句話,康熙的在位時間實在太長,足足六十一年,而二皇子胤礽當太子時間僅僅是算第一次廢黜前就有足足三十三年。另外從康熙三十四年開始,二皇子胤礽便以皇太子身份開始監國,此後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被廢為止,這期間二皇子胤礽參與朝政的時間就有足足十四年,而被後人廣泛推崇的雍正皇帝總共在位也才不到十三年。

    所以說,表面上二皇子胤礽只是一個皇子,但從帝國實際政務出發,他已經當了足足十四年的代理皇帝了。

    如果說康熙自此之後就沒了,亦或者一直病重無心理政也就罷了,畢竟當時的二皇子胤礽作為帝國的實際領袖已經算是合格的了,那麼也就不會有之後的九龍奪嫡了。

    可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從康熙四十七年到康熙六十一年,還有足足十四年的時間,這期間的康熙雖然年老,但依舊對政務有著極高的興趣和控制力。

    因此康熙晚年長期存在的帝國二元領袖體制便不可避免的發生衝突了,這其中又不僅僅只是父親和兒子的關係問題,還有皇帝和太子這兩大政治集團的交鋒問題。

    表面上康熙最終廢棄二皇子胤礽的太子身份是因為他們之間父子關係破裂的原因,但實際上還是因為兩大政治集團無法相容造成的。

    雖然在今天的人看來,兒子繼承父親的一切理所當然,那麼太子和皇帝理應是一體的。可問題就是,在政治鬥爭中,又不存在純粹的繼承關係,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這樣的道理。

    的確,普通人的兒子繼承父親的財富就只是單純的物質關係的繼承。可太子繼承皇位,卻是對權力秩序的一種繼承,這其中的權力秩序又是以一大群人作為基礎的。

    所以說,康熙作為皇帝,自然是有著一大群的人對他效忠,並且只對他負責。同理二皇子胤礽作為帝國皇太子,並且又是監國大臣,所以他的下面自然也有一群只對他負責的人。

    於是在皇位一天沒有落地之前,而皇帝黨和太子黨的人又要長期存在,於是在相處之時所遇到的各種政治分歧就會演變成兩大政治集團的矛盾,繼而上升到皇帝和太子兩個人的關係破裂。

    事實上康熙對於二皇子胤礽並非是真正的厭惡,也還是抱有希望的,所以之後康熙一度再次恢復二皇子胤礽的太子身份。但無奈康熙作為政治領袖必須對自己的所屬集團負責,他不可能也不會進行讓步的,畢竟他一旦對太子讓步,就容易引發自身權利秩序的崩潰,這是康熙自身無法容忍的,也是當時的清帝國內部無法面對的,因為一旦皇帝的權力秩序崩潰,太子能否接盤是一方面,萬一接盤不順利,就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政治危機。

    另外康熙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他雖然曾經對二皇子胤礽極度看好,但也並未放棄對其他皇子的培育,所以康熙不讓步的原因就是他還有其他選擇。

    於是隨著二皇子胤礽的廢黜,嫡庶之別完全放開,那麼其他八位皇子便在理論上就都有繼承權力,如此歷史上聞名遐邇的九龍奪嫡便正式開始。

    但儘管九龍奪嫡正式開始,可皇帝康熙卻並不感到欣喜,反而是對這種現狀極度不滿,因此在康熙四十七年之時,康熙一怒之下將所有有可能即位的皇子,諸如大皇子胤禔、三皇子胤祉、四皇子胤禛、八皇子胤禩和十三皇子胤祥等五人全部進行圈禁和警告。

    但可惜這種警告,恰恰又激化了這幾位皇子的互相爭鬥,於是在之後的十幾年裡,這幾位皇子便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前赴後繼的為了那個位置飛蛾撲火。

    所以雖然那段歷史確實不值得吹捧,但也絕對不是鬧劇,反而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次多皇子長時間爭位的奇觀。

    而也正是在這種近乎養蠱式的競爭中,四皇子胤禛最終脫穎而出,成為了清帝國中興的關鍵人物,並且他的兒子弘曆又作為康熙的好聖孫真正締造了清帝國的最輝煌時期。

    因此哪怕是從結果上來看,這場九龍奪嫡以少流血的方式完成了帝國權力的交替,並選出了在當時而言確實是最合適的繼承人,確實還算很不錯的。

    畢竟從實際情況而言,雖然康熙是清朝入關的第二位皇帝,但從實際治理時間而言,半個多世紀的太平穩定之下,早已積累了大量政治矛盾和社會矛盾,如此就亟待有一位年富力強的英明之主進行撥亂反正,好在雍正確實是符合這個位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法史五體發展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