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壽山不忘過去

    目前國內銅雕技藝中杭州銅雕王、百年老字號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朱炳仁領銜的杭州銅雕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傳承技藝。朱炳仁是目前國內銅雕界唯一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銅雕泰斗。 朱炳仁先生擔綱了從雷峰塔到峨眉山金頂的當代十大銅建築的建築藝術創造,同時在視覺藝術創作中,傳作出獨具風采的銅書藝術、千姿百態的熔銅藝術、精微入妙的青銅藏書票藝術、銅雕電話卡藝術。“闕立”是他的藝術新思維的代表作。

    銅雕的老字號品牌為“朱府銅藝”。他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間。1880年第一代銅藝匠人朱雨相在紹興開設“義大銅錫店”,主要做些日常用品。由於價格公道,服務又好,工藝精湛,生意興隆。

    到了朱雨相之子朱寶堂手上“義大銅錫店”更名為“瑞昌銅店”,設在紹興北后街83-85號(原地於2002年被拆),生意更加紅火,並開三店一鋪,產品銷到京城。從此“朱府銅藝”名揚天下。

    傳到朱寶堂兒子朱德源這一代,戰亂原因,被迫結束銅生意,並舉家遷往杭州。解放後,公私合營,銅材料受到限制,祖傳工藝仍然未能得到延續。朱德源開始走上專門研究銅藝書法之路,融入了杭州的打銅巷,銅藝又開始走向街頭巷尾。

    上世紀80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遍了全中國,“朱氏銅雕”傳到朱德源長子朱炳仁手裡,成為第四代傳承人,從做銅字銅牌開始,重新尋找和再造“朱府銅藝”失落了的銅雕技藝,並發展為“杭州一絕”、“中國一絕”。

    朱德源的長子朱炳仁成為“朱府銅藝的”自然傳承人,他七歲隨父遷杭,自幼深受父親的藝術薰陶,一直在書畫社學藝,他善於對傳統銅雕藝術進行挖掘和研究,打破了銅雕“重刻輕雕”的傳統制作方法,並總結出“朱府銅藝”七大祖傳絕活,使該工藝突破了書畫禁忌,真正做到“書、畫、刻、雕、鍛、鑄”六位一體,開創了杭州銅雕發展的新局面,作為新一代杭州銅雕的傳承人,他繼承了“朱府銅藝”的銅雕技藝,從工藝和理論兩個角度,對發展銅雕工藝起到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給銅雕藝術帶來新的活力,“朱府銅藝”的後代朱炳仁迎來了恢復和發展“朱府銅藝”的絕佳時機。朱炳仁創立了“朱炳仁”銅雕的新品牌,研發出62項銅雕國家專利技術,用現代科技建造了杭州雷峰塔、桂林銅塔、常州市天寧寺寶塔、靈隱銅殿、錢王祠銅獻殿、紹興步行銅橋、武漢琴臺大劇院、四川峨眉山金頂銅殿、臺灣金陵寺祖師廟等大型“中國當代銅建築藝術”工程30多項,其作品被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組織部以及國家博物館收藏。

    進入21世紀,形成了新的銅藝術體系,以“朱府銅藝”和“朱炳仁”銅雕為核心的“杭州銅雕”,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持銅雕原貌,有個收藏保管問題,銅雕在地下經過長期腐蝕氧化,質地已不堅固,特別是半脫胎銅雕,甚至比瓷器還易損,因此對銅雕妥善儲存,防止出土後受損,對投資者來說十分重要。

    出土的銅雕經常是泥鏽混濁,紋飾不清,進行適當的清洗,讓泥土自行脫落,而後用小毛刷輕輕刷洗,遇到有影響紋飾的土鏽,可用小竹籤慢慢剔除,切忌用銅刷或硬毛刷著力刷洗,更不能用利器清理打磨,否則會毀壞銅雕,而失去收藏價值。

    那麼如何對銅雕進行保護保養呢?

    ①氧化銀法。用氧化銀與氧化亞銅接觸,封閉氯化亞銅的暴露面,達到控制腐蝕銅雕的目的。先用機械方法,剔除粉狀鏽,露出灰白色蠟狀物氯化亞銅。然後將氧化銀與酒精調成糊劑,塗在氯化亞銅表面,並置於潮溼環境中,使其充分作用,形成氧化亞銅和氯化銅,覆蓋氯化亞銅表面。兩者皆為穩定性鹽,如此多次操作,直至將器物置於高溼環境中仍不出現粉狀鏽的腐蝕點為止。此法適於斑點狀區域性腐蝕的器物及有金屬鑲嵌物的器物。

    ②苯駢三氮唑法。苯駢三氮唑是雜環化合物,與銅及其鹽類能形成穩定絡合物,在銅合金表面生成不溶性且相當牢固的透明保護膜,使銅雕病被抑制並穩定下來,防止水蒸氣和空氣汙染物的侵蝕。用蒸餾水和甲苯、丙酮等有機溶劑,清除銅雕表面泥土油汙,然後浸入苯駢三氮唑酒精溶劑中進行滲透,即可形成絡合物保護膜。但苯駢三氮唑易受熱昇華,失去保護作用,所以最後應在銅雕表面塗一層高分子材料,做封護膜。

    ③鹼液浸泡法。將被腐蝕的銅雕置於倍半碳酸鈉溶液中浸泡,使銅的氯化物逐漸轉換為穩定的銅的碳酸鹽,銅雕的氯離子被置換出來轉入浸液中。浸液需定時更換,直至浸液中無氯離子出現為止。隨後將器物用蒸餾水反覆清洗,除去鹼液,乾燥後封護。鹼溶液僅把氯化物提取出來,保留著色彩斑斕的孔雀石等腐蝕層,不損害銅雕的原貌。此法缺點是置換反應時間長;另外氯化物不僅附在鏽層表面,而且已滲入器物腐蝕結殼的深部,難以置換徹底。 銅雕文化的發展可傳承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相關行業的發展方式。藝術是一種比較高尚的境界,銅雕文化經過歷代的滄桑,成為現代的中華民族的銅雕文化,對後一代的影響挺深遠的,銅工藝品的展示,就足足證明了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銅雕文化的價值取向是跟著時代的進步在發展的,京易明珠銅雕文化的發展歷程同樣見證了中華名族文化的發展。雕塑工藝品、藝術雕塑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苓散治痛風嗎?